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832002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3 07: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人工鱼礁的技术领域,特别地涉及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包括:鱼礁底板,鱼礁本体,盘体,盘体为内凹状,盘体的凹口方向朝向远离鱼礁底板的方向,盘体的中部开设有通孔,盘体通过若干固定杆与鱼礁底板固定连接,鱼礁本体固定连接于鱼礁底板的中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解决了鱼饵过剩,使网箱周围的水域环境遭到污染,从而导致该区域水质变差,该区域内的鱼类生长繁殖受到影响的问题,通过盘体接收来自鱼礁未利用的鱼饵,增加鱼礁饵料利用率,吸引鱼类在此聚集,保护了网箱周围的水域环境清洁,保证该区域水质良好,保证了鱼类生长繁殖。

An Artificial Reef Suitable for Reef Cage Colonization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artificial reefs, in particular to an artificial reef suitable for reef box co-breeding.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rtificial reef suitable for reef box co-generation, which comprises a reef floor, a reef body, a disc body and an inner concave disc body. The concave direction of the disc body is away from the reef floor, and a through hole is arranged in the middle of the disc body. The disc body is fixed to the reef floor through a number of fixed rods, and the reef body is fixed to the middle of the reef floo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artificial reef suitable for reef cage co-breeding, which solves the problem of excess bait, polluting the water environment around the cage, resulting in deterioration of water quality in the area, and affecting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fish in the area. It receives unused bait from the reef through the dish body, increases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bait for the reef, attracts fish to gather here, and protects the fish. The water environment around the cage is clean, which ensures the good water quality of the area and the growth and reproduction of fis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
本技术涉及人工鱼礁的
,特别地涉及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发展,人口日益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鱼类的需求不断增长,而我国在持续增长的高强度捕捞压力下,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渔业资源持续衰退,渔业产量持续下降,海洋生物栖息地退化和丧失,海洋生物的种群和物种数量减少,资源结构恶化。而网箱和人工鱼礁对保护渔业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进行网箱养殖时,投放的鱼饵常常不能有效利用,造成鱼饵过剩,使网箱周围的水域环境遭到污染,从而导致该区域水质变差。这就导致该区域内的鱼类生长繁殖受到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解决鱼饵过剩,使网箱周围的水域环境遭到污染,从而导致该区域水质变差,该区域内的鱼类生长繁殖受到影响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设置在网箱下方的海底,网箱中剩余的鱼饵因沉降作用落入盘体内部,通过盘体接收来自鱼礁未利用的鱼饵,增加鱼礁饵料利用率,吸引鱼类在此聚集,保护了网箱周围的水域环境清洁,保证该区域水质良好,保证了鱼类生长繁殖。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包括:鱼礁底板,鱼礁本体,盘体,所述盘体为内凹状,所述盘体的凹口方向朝向远离鱼礁底板的方向,所述盘体的中部开设有通孔,所述盘体通过若干固定杆与鱼礁底板固定连接,所述鱼礁本体固定连接于鱼礁底板的中部。具体地,还包括鱼礁壳体,所述鱼礁壳体固定连接于盘体的中部。作为优选,所述鱼礁壳体自下而上的方向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具体地,所述鱼礁壳体为锥台形。作为优选,所述鱼礁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若干流通孔。作为优选,若干所述流通孔的直径不同。所述鱼礁壳体的表面为粗糙面.作为优选,所述鱼礁本体自下而上的方向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所述鱼礁本体的最小横截面面积小于通孔的大小。具体地,所述鱼礁本体为锥台形,所述鱼礁本体的两端分别为上顶面和下底面,所述上顶面和下底面均为正方形,所述下底面的面积大于上顶面的面积,所述上顶面面积小于通孔的大小。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设置在网箱下方的海底,网箱中剩余的鱼饵因沉降作用落入盘体内部,通过盘体接收来自鱼礁未利用的鱼饵,增加鱼礁饵料利用率,吸引鱼类在此聚集,保护了网箱周围的水域环境清洁,保证该区域水质良好,保证了鱼类生长繁殖。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为了便于集鱼和避离,鱼礁壳体自下而上的方向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海水流动过程中会沿着鱼礁壳体的侧壁产生上升流,带底层营养盐至上方,作用于上方网箱,增大生产效益,鱼礁壳体的侧壁开设有若干流通孔,流通孔可以改变鱼礁壳体周围海水的流态,在鱼礁壳体内产生涡流效应;鱼礁壳体的表面为粗糙面,粗糙面可以是磨砂面也可以是砂砾面,只要是表面粗糙的就行了,有利于藻类生物地附着,从而吸引鱼类;鱼礁本体自下而上的方向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鱼礁本体的最小横截面面积小于通孔的大小,鱼礁本体侧面产生的上升流可以带着底层的营养盐至上层鱼礁本体内腔,同时上升流可以带动腔体内的海水流动,清洁腔体内的堵塞物。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剖视图;图中:1.鱼礁底板,2.鱼礁本体,3.盘体,31.通孔,4.固定杆,5.鱼礁壳体,51.流通孔。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包括:鱼礁底板1,鱼礁本体2,盘体3,盘体3为内凹状,盘体3的凹口方向朝向远离鱼礁底板1的方向,盘体3的中部开设有通孔31,盘体3通过若干固定杆4与鱼礁底板1固定连接,鱼礁本体2固定连接于鱼礁底板1的中部,固定杆4数量为4根分别设置在鱼礁底板1上平面的四个角上,固定杆4可以嵌设在鱼礁底板1上,也可以与鱼礁底板1一体设置或者通过粘接剂粘接在鱼礁底板1上,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使用时,本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设置在网箱下方的海底,网箱中剩余的鱼饵因沉降作用落入盘体3内部通过盘体3接收来自鱼礁未利用的鱼饵,增加鱼礁饵料利用率,吸引鱼类在此聚集,保护了网箱周围的水域环境清洁,保证该区域水质良好,保证了鱼类生长繁殖。具体地,还包括鱼礁壳体5,鱼礁壳体5固定连接于盘体3的中部,如果鱼礁壳体5设置在盘体3的边缘位置,鱼类都聚集在盘体3体的一侧边缘位置上,盘体3另一侧的边缘上的饲料不能被吃到而浪费,鱼礁壳体5设置在盘体3的中部使得盘体3上的鱼饵均匀分布。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集鱼和避离,鱼礁壳体5自下而上的方向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海水流动过程中会沿着鱼礁壳体5的侧壁产生上升流,带底层营养盐至上方,作用于上方网箱,增大生产效益,有利于鱼群聚集和避离。具体地,鱼礁壳体5为锥台形,当然鱼礁壳体5可以是圆台形或其他形状,只要能在海水沿其表面流动能够产生上升流就行了,本技术对此不做限制。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便于集鱼,鱼礁壳体5的侧壁开设有若干流通孔51,流通孔51可以改变鱼礁壳体5周围海水的流态,在鱼礁壳体5内产生涡流效应,有利于集鱼。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不同体型的鱼类进入鱼礁壳体5内,若干流通孔51的直径不同,得以让不同体型的鱼类从不同大小的流通孔51中都能够穿过。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便于集鱼,鱼礁壳体5的表面为粗糙面,粗糙面可以是磨砂面也可以是砂砾面,只要是表面粗糙的就行了,有利于藻类生物地附着,从而吸引鱼类。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便于集鱼,鱼礁本体2自下而上的方向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鱼礁本体2的最小横截面面积小于通孔31的大小,鱼礁本体2侧面产生的上升流可以带着底层的营养盐至上层鱼礁本体2内腔,同时上升流可以带动腔体内的海水流动,清洁腔体内的堵塞物,有利于聚集鱼类。具体地,鱼礁本体为锥台形,鱼礁本体2的两端分别为上顶面和下底面,上顶面和下底面均为正方形,下底面的面积大于上顶面的面积,上顶面面积小于通孔31的大小。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鱼礁底板(1),鱼礁本体(2),盘体(3),所述盘体(3)为内凹状,所述盘体(3)的凹口方向朝向远离鱼礁底板(1)的方向,所述盘体(3)的中部开设有通孔(31),所述盘体(3)通过若干固定杆(4)与鱼礁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鱼礁本体(2)固定连接于鱼礁底板(1)的中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鱼礁底板(1),鱼礁本体(2),盘体(3),所述盘体(3)为内凹状,所述盘体(3)的凹口方向朝向远离鱼礁底板(1)的方向,所述盘体(3)的中部开设有通孔(31),所述盘体(3)通过若干固定杆(4)与鱼礁底板(1)固定连接,所述鱼礁本体(2)固定连接于鱼礁底板(1)的中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鱼礁壳体(5),所述鱼礁壳体(5)固定连接于盘体(3)的中部。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壳体(5)自下而上的方向的横截面面积逐渐减小。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礁箱共殖的人工鱼礁,其特征在于:所述鱼礁壳体(5)为锥台形。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适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纹瑄刘莉莉陈佳滢钱滢琦王佳浩叶智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