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参礁以及刺参海底养殖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62988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2 23: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参礁以及刺参海底养殖方法,属于刺参养殖技术领域,所述人工参礁包括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连接,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匀设置圆形孔洞;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一体成型。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若干个所述人工参礁按照倒“W”形状拼接为一个参礁设施组,所述参礁设施组呈“彡”形排列在海底;2)将参苗按照7~15头/平方米的密度投放至人工参礁所在海域进行增殖;3)12~36个月后收获刺参。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人工参礁及方法能够大幅提升适宜放苗密度,提高增殖成活率,缩短培养周期。

A Method of Artificial Ginseng Reef and Sea Cucumber Cul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artificial ginseng reef and a submarine culture method of sea cucumber, belonging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sea cucumber culture. The artificial ginseng reef comprises the first reef (1) and the second reef (2) of common concrete material; the first reef (1) and the second reef (2) are connected in an inverted \V\ shape; the first reef (1) and the second reef (2) are uniformly arranged with circular holes; and the first reef (1) and the second reef (2) are uniformly arranged. Reef (2) integrated forming. The method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splicing several artificial ginseng reefs into a ginseng reef facility group according to the inverted \W\ shape, and the ginseng reef facility group is arranged on the seabed in a \Yi\ shape; 2) putting the ginseng seedlings into the sea area where the artificial ginseng reef is located to proliferate according to the density of 7-15 head/square meters; 3) harvesting sea cucumber after 12-36 months. The artificial ginseng reef and the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can greatly enhance the suitable seedling density,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of proliferation and shorten the culture peri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人工参礁以及刺参海底养殖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刺参养殖
,尤其涉及一种人工参礁以及刺参海底养殖方法。
技术介绍
刺参底播增殖是一种健康、生态的养殖模式,即在适宜海区按一定密度投放一定规格的刺参苗种,使之在海底自然生长、不断增殖。上述适宜海区分为两种,一种是岩礁或砂石底质海区,可直接投放参苗;另一种是通过投放人工参礁对海底进行生境改造的海区,包括岩礁、砂石、硬泥沙等底质的海区。上述人工参礁的种类目前有很多,从材质上分主要有石块、水泥构件、混凝土构件、报废渔船和车辆以及牡蛎壳等,从形状上分主要有圆管形、立方体、长方体、三棱柱、梯台形等。人工参礁的合理设计和科学投放,不仅能够起到诱集刺参、为刺参提供遮蔽物的作用,还可以改善海底生态环境、提高生物资源量以供刺参摄食促其生长以及集聚鱼、虾等其他经济海产品进而增加产出效益。目前投放人工参礁进行刺参浅海底播增殖生产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放苗密度及养殖单产量低:目前常用的石块以及人工设计的构件参礁往往易对海流产生阻挡,投放密度不能过大,大多不超过海区面积的30%,导致可供刺参利用的附着面积减少和放苗密度的降低(通常不超过3-7头/平方米),养成后单产大多在50-70kg/亩。成活率低:传统参礁(石块、水泥构件等)及其设置方法大多可供刺参栖息、附着及用于遮蔽的面积小,也无法提供充足的饵料,导致底播增殖的刺参成活率较低,尤其是投放120头/斤以下的参苗成活率就不足50%。刺参生长较慢,养殖周期长:因底播增殖刺参无法进行人工投喂补充饵料,加之传统参礁(石块、水泥构件等)及其设置方法不利于水体交换,水中的营养物质及生物饵料资源繁殖慢、量少,导致刺参生长缓慢,养殖周期长。回捕率低:传统的石块等参礁及其设置方法通常形状不规则、集参效果差,导致刺参设置较散、潜水员采捕困难。集渔效果差:传统参礁功能单一,设置方法也起不到引导海流和集渔的效果,或者效果很差,导致鱼虾等其他副产物少,效益低,利润率大多在30%-40%。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工参礁及利用所述设施进行刺参海底养殖方法;所述人工参礁及方法能够大幅提升适宜放苗密度,提高增殖成活率,缩短培养周期,提高回捕率和其他渔获物资源的收获量。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人工参礁,所述人工参礁包括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连接,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匀设置孔洞;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一体成型。优选的,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连接角内角为50~70°。优选的,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板面为麻面。优选的,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厚度为0.25~0.35m,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长度为1.5m~2.5m,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宽度为1.5m~2.5m。优选的,所述孔洞为圆形孔洞,所述圆形孔洞的直径为0.2~0.4m。优选的,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靠近自由端一侧的0.4~0.6m不设置孔洞。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所述的人工参礁进行刺参海底养殖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若干个所述人工参礁按照倒“W”形状拼接为一个参礁设施组,所述参礁设施组呈“彡”形平行排列在海底,所述相邻两个参礁设施组之间的间隔为30~50m;所述参礁设施组中最外侧的人工参礁的自由端与海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0~25°;2)将参苗按照7~15头/平方米的密度投放至人工参礁所在海域进行增殖;3)12~36个月后收获刺参。优选的,所述一个参礁设施组包括4~13个所述人工参礁。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参苗的投放时间为4~5月份或10~11月份。优选的,步骤2)中所述参苗的规格为30~500头/斤。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人工参礁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连接,适于浅海底播增殖刺参,能够增加刺参及生物饵料等有机质的附着面积,提高实用效率;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匀设置圆形孔洞,在增大刺参的附着面积,提高单位面积参苗的投放量,同时保障海水的流通性,最大限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一步的,所述人工参礁的表面为麻面,利于参苗的附着。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利用所述的人工参礁进行刺参海底养殖的方法,通过将所述人工参礁组成参礁设施组,并将所述参礁设施组呈“彡”形排列;使得所述参礁设施组的设置不阻挡海水正常流动,避免形成死水团,并能有效防止参礁移动;“彡”形排列可留出缓冲带形成环流,有利于交换海底有机质等可供刺参摄食的营养物质。人工参礁上的圆形孔洞能够减弱海水流速,利于底栖藻类繁殖和刺参的移动摄食,从而促进刺参生长,提高其他渔获物资源的收获量。根据实施例记载,使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刺参海底养殖的方法,能够大幅提升适宜放苗密度,从常规的150头苗放3~5头/平方,提升至8~13头/平方。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能够降低参苗投放规格下限,提高参苗成活率,按照传统方法投放规格120头/斤以下的参苗成活率低于50%,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投放30头/斤的参苗成活率可达98%~100%,50头/斤可达94~%96%,100头/斤可达89%~92%,150头/斤可达84%~87%,500头/斤可达76%。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能够提高参苗的生长速度,不同规格组别的参苗的生长速率均有所提高。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还能够提高回捕率,常规方法的回捕率在40%左右,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可达到45.8%~58.2%。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还能够增加15%以上的其他渔获物资源量,增加经济收益。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人工参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所述人工参礁在海底的投放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人工参礁,所述人工参礁包括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连接,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匀设置孔洞;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一体成型。本专利技术所述人工参礁的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1为第一礁板,2为第二礁板,3为圆形孔洞。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人工参礁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连接,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连接角内角优选为50~70°,更优选为55~65°,最优选为60°;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连接角内角在上述角度范围内,可使人工参礁的第一礁板和第二礁板与海底平面组成结构稳定的等边/或接近等边三角形,有利于整个礁体构件在海底牢固放置、不易被海流移动。如果此内角过小,则构件重心升高且受海流推力面积增加,不利于礁体构件稳固,同时两块礁板的坡度变陡也不利于海参等生物附着。如果此内角过大,则人工参礁的第一礁板和第二礁板与海底平面夹角变小,整个礁体构件的有效可附着面积也变小。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匀设置孔洞。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厚度优选为0.25~0.35m,更优选为0.28~0.32m,最优选为0.3m;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长度优选为1.5m~2.5m,更优选为1.7~2.3m,最优选为2.0m;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宽度优选为1.5m~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人工参礁,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参礁包括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连接,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匀设置孔洞(3);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一体成型。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人工参礁,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参礁包括普通混凝土材料的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呈倒“V”形连接,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上均匀设置孔洞(3);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一体成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参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连接角的内角为50~70°。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参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板面为麻面。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工参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厚度为0.25~0.35m,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长度为1.5m~2.5m,所述第一礁板(1)和第二礁板(2)的宽度为1.5m~2.5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参礁,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为圆形孔洞,所述圆形孔洞的直径为0.2~0.4m。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炜李成林韩莎赵斌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