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815532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10 04: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防止与周边部件的干涉,能够防止齿轮箱内的压力的上升。该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具有马达壳体;以及齿轮箱(11),其具有与马达壳体的对合面(7,)且收纳传递来自电动马达的动力的齿轮机构,在马达壳体与齿轮箱(11)的对合面(7),由马达壳体和齿轮箱(11)形成与齿轮箱(11)的内部和外部空气划分开的空间部(13),在齿轮箱(11)设有连通空间部(13)和齿轮箱(11)的内部的第一孔部(15),在齿轮箱(11)设有连通空间部(13)和外部空气并且位于比第一孔部(15)靠下方的第二孔部(1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动力传递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适用于车辆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作为动力传递装置,已知有如下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具有马达壳体的电动马达;以及作为齿轮箱的减速器壳体,其具有与马达壳体的对合面且收纳用于传递来自电动马达的动力的齿轮机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在减速器壳体设有通气孔,采用与减速器壳体分体设置的盖部件覆盖通气孔,通过盖部件防止润滑油溅入通气孔。在这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中,向通气孔插入能够与软管等连接的通气盖,在减速器壳体内的压力增高时,经由通气盖向外部释放压力。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553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中,为了防止水等侵入到齿轮箱内,在通气孔使用了通气盖,因此,零件数量增加,需要进行避免与周边部件干涉的构造设定,在将软管连接于通气盖的情况下,关于其处理,需要进一步注意与齿轮箱的周边部件的干涉。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防止与周边部件的干涉,并能够防止齿轮箱内的压力的上升。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是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具备:电动马达,其具有马达壳体;以及齿轮箱,其具有与上述马达壳体的对合面且收纳传递来自上述电动马达的动力的齿轮机构,该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齿轮箱的对合面由上述马达壳体和上述齿轮箱形成与上述齿轮箱的内部和外部空气划分开的空间部,在上述齿轮箱设有连通上述空间部和上述齿轮箱的内部的第一孔部,在上述马达壳体和上述齿轮箱中的至少一方设有连通上述空间部和外部空气并且位于比上述第一孔部靠下方的第二孔部。在该动力传递装置中,在齿轮箱设有第一孔部,该第一孔部连通形成于马达壳体与齿轮箱的对合面的空间部和齿轮箱的内部,因此,在齿轮箱内的压力上升时,压力经由第一孔部向空间部释放,齿轮箱内被减压。另外,在马达壳体和齿轮箱中的至少一方设有连通空间部和外部空气并且位于比第一孔部靠下方的第二孔部,因此,释放至空间部的压力经由第二孔部排出至外部空气。排出该压力的第二孔部位于比第一孔部靠下方,因此,水等难以从外部空气侧经由第二孔部向第一孔部侧侵入,不需要在第二孔部设置通气盖等。因此,在这样的动力传递装置中,能够减少零件数量,防止与周边部件的干涉,能够防止齿轮箱内的压力的上升。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能够减少零件数量,防止与周边部件的干涉,能够防止齿轮箱内的压力的上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概略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齿轮箱的电动马达侧的平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齿轮箱的齿轮机构侧的平面图。图中:1—动力传递装置,3—马达壳体,5—电动马达,6、7—对合面,9—齿轮机构,11—齿轮箱,13—空间部,15—第一孔部,17—第二孔部,19—对置壁部,21—遮蔽壁,23—遮蔽室,25—划分壁,27—齿轮箱的外壁,29—马达输入轴(输入轴),31—输出轴,33—开口部。具体实施方式使用图1~图3,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具备:电动马达5,其具有马达壳体3且形成有对合面6;以及齿轮箱11,其具有与马达壳体3的对合面7且收纳用于传递来自电动马达5的动力的齿轮机构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机构9具备后述的发动机侧齿轮机构109和马达侧齿轮机构119。另外,通过将马达壳体3的对合面6和齿轮箱11的对合面7合在一起气密地结合,从而通过马达壳体3和齿轮箱11在两对合面6、7的内周侧形成与齿轮箱11的内部和外部空气划分开的空间部13。进一步地,在齿轮箱11设有连通空间部13和齿轮箱11的内部的第一孔部15。而且,在齿轮箱11设有连通空间部13和外部空气并且位于比第一孔部15靠下方的第二孔部17。另外,第二孔部17的外部空气侧的开口朝向下侧开口。进一步地,在齿轮箱11设有与第二孔部17的外部空气侧的开口对置配置的对置壁部19。该对置壁部19是用于将油泵等其它单元安装于齿轮箱11的壁部,在不安装其它单元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齿轮箱11一体形成突起而形成壁部。此外,这些壁部也可以具备提高齿轮箱11的强度的功能。另外,在齿轮箱11内设有遮蔽室23,该遮蔽室23由从齿轮箱11的壁面伸出而一体形成且遮蔽润滑油的遮蔽壁21划分出,第一孔部15形成为连通空间部13和遮蔽室23。进一步地,在齿轮箱11的对合面7的内径侧设有划分壁25,该划分壁25从齿轮箱11的壁面伸出而一体形成且划分齿轮箱11的内部和空间部13,划分壁25与遮蔽壁21及齿轮箱11的外壁27一同划分形成遮蔽室23。另外,马达侧驱动系统107的马达侧齿轮机构119具有马达输入轴29、输出轴31、中间轴121、以及连结从马达输入轴29至输出轴31的驱动路径的齿轮A、B、C、D,第一孔部15设置为在马达输入轴29的轴心方向上贯通划分壁25。进一步地,齿轮箱11具有供电动马达5的马达轴贯通的开口部33,遮蔽室23在水平方向上与开口部33相邻配置。另外,齿轮箱11具备供连结于后述的差动装置103的输出轴31贯通的开口部41,参照图1~图3,电动马达5配置于比输出轴31靠上方。此外,车辆在减速状态、下坡路的行驶状态等下,在回收来自车轮侧、即差动装置103的行驶能量时,输出轴31成为回收能量的输入状态,从中间轴121向马达输入轴29,经由齿轮A、B、C、D,反转驱动电动马达5。此时,电动马达5使发电机功能工作,将行驶能量转换为电能而回收。首先,使用图1对适用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的动力系统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具备动力传递装置1的车辆大致划分为将发动机101作为驱动源驱动差动装置103的发动机侧驱动系统105和将电动马达5作为驱动源驱动差动装置103的马达侧驱动系统107。发动机侧驱动系统105具备发动机101、齿轮机构9的发动机侧齿轮机构109、发电机111、离合器113、离合器驱动器115以及差动装置103。该发动机侧驱动系统105经由缓冲器117向发动机侧齿轮机构109传递来自发动机101的驱动力。该发动机侧齿轮机构109具备发动机输入轴102、输出轴31、中间轴104、以及连结从发动机输入轴102至输出轴31的驱动路径的齿轮A、G、F、E,还具备发电机轴106以及连结发动机输入轴102和发电机轴106的齿轮E、H。若离合器113为连接状态,则传递至该发动机侧齿轮机构109的驱动力通过发动机侧齿轮机构109变速并传递至差动装置103,且从差动装置103经由输出轴31、31输出至左右车轮。此外,使离合器113工作的离合器驱动器115由液压式驱动器构成,且组装于齿轮箱11。另外,在发动机侧驱动系统105中,传递至发动机侧齿轮机构109的驱动力被传递至发电机111,通过发电机111发电,对电池、蓄电池等电源充电。另一方面,马达侧驱动系统107具备电动马达5、齿轮机构9的马达侧齿轮机构119以及差动装置103。该马达侧驱动系统107经由马达输入轴29向马达侧齿轮机构119传递来自电动马达5的驱动力。传递至该马达侧齿轮机构119的驱动力通过马达侧齿轮机构119变速并传递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动马达,其具有马达壳体;以及齿轮箱,其具有与上述马达壳体的对合面,且收纳传递来自上述电动马达的动力的齿轮机构,在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齿轮箱的对合面,由上述马达壳体和上述齿轮箱形成与上述齿轮箱的内部和外部空气划分开的空间部,在上述齿轮箱设有连通上述空间部和上述齿轮箱的内部的第一孔部,在上述马达壳体和上述齿轮箱中的至少一方设有连通上述空间部和外部空气并且位于比上述第一孔部靠下方的第二孔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9.29 JP 2017-189927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电动马达,其具有马达壳体;以及齿轮箱,其具有与上述马达壳体的对合面,且收纳传递来自上述电动马达的动力的齿轮机构,在上述马达壳体与上述齿轮箱的对合面,由上述马达壳体和上述齿轮箱形成与上述齿轮箱的内部和外部空气划分开的空间部,在上述齿轮箱设有连通上述空间部和上述齿轮箱的内部的第一孔部,在上述马达壳体和上述齿轮箱中的至少一方设有连通上述空间部和外部空气并且位于比上述第一孔部靠下方的第二孔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孔部的外部空气侧的开口朝向下侧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马达壳体和上述齿轮箱中的至少一方设有与上述第二孔部的外部空气侧的开口对置配置的对置壁部。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松本尚之相川政士河野笃志
申请(专利权)人:吉凯恩传动系统日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