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79057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10:00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从第一动力源及第二动力源向第一车轴及第二车轴输出扭矩,且具备:壳体,其具有第一侧和与上述第一侧对置的第二侧,且包围单一的空间;差速器,其容纳于上述壳体,且向上述第一车轴和上述第二车轴差动地分配上述扭矩;第一口,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侧,且与上述第一动力源固定地结合并使上述第一动力源的转子轴与上述差速器的旋转轴位于同轴;第一轴,其与上述第一车轴及上述第二车轴平行,且为了与上述差速器进行齿轮结合且与上述第二动力源的上述转子轴齿轮结合而从上述第一侧局部地引出至上述壳体外;第二口,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侧,且与上述第二动力源固定地结合;第二轴,其与上述第一车轴及上述第二车轴平行,为了与上述第二动力源的驱动轴结合而面向上述第一侧,或者从上述第一侧局部地引出至上述壳体外;以及离合器,其容纳于上述壳体,且将上述第二轴与上述差速器能够切断地齿轮结合。

Power transfer device

A power transfer device which outputs torque from the first power source and the second power source to the first axle and the second axle is provided with a housing having a first side and a second side opposite the first side and enclosing a single space; a differential which is accommodated in the housing and is upward to the first axle and the second axle. The axle differentially distributes the above torque; the first port is formed on the first side above, and is fix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first power source and coaxial with the rotating shaft of the differential; the first shaft is parallel to the first axle and the second axle above and in order to be in line with the differential. The second port is formed on the first side above and is fixed with the second power source above; the second shaft is parallel to the first axle and the second axle above in order to be on the upper side. The driving shaft of the second power source is combined to face the first side above, or is partially drawn out from the first side above to the shell above, and the clutch is accommodated in the shell above and can be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tial to cut off the ground ge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动力传递装置
以下的公开涉及在组合了两个以上的电动马达或燃烧机的车辆中,用于将扭矩传递至车轴的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为了提高能量效率,市场上出现了组合两个以上的动力源的所谓混合动力车。动力源例如是燃烧机与电动马达的组合。燃烧机的输出能够用于驱动车轴,或者也有时专门用于发电。马达通过储存于蓄电池的电力而驱动,用于驱动车轴,但存在在车辆减速时,将其作为发电机使用而将惯性能量再生为电力。或者,车辆也有时与马达独立地搭载发电机。专利文献1公开相关的技术。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公开2009-072052号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专利文献1的图1,包含发电机的燃烧机配置于比车轴靠前方,马达/发电机配置于比车轴靠后方。另外,发电机及燃烧机配置于比动力传递装置靠右方,马达/发电机配置于左方。即,这些装置在纵方向上、在横方向上均显著消耗发动机舱内的空间。另外,燃烧机比马达/发电机重,因此,车辆的重心很有可能比中央偏向右方。如通过该例子理解地,在较狭窄的发动机舱如何配置多个动力源,以及如何确保重量平衡在混合动力车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问题。本说明书中公开的装置是鉴于该问题而作成的。根据一方案,动力传递装置从第一动力源及第二动力源向第一车轴及第二车轴输出扭矩,其具备:壳体,其具有第一侧和与上述第一侧对置的第二侧,且包围单一的空间;差速器,其容纳于上述壳体,且向上述第一车轴和上述第二车轴差动地分配上述扭矩;第一口,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侧,且与上述第一动力源固定地结合并使上述第一动力源的转子轴与上述差速器的旋转轴位于同轴;第一轴,其与上述第一车轴及上述第二车轴平行,且为了与上述差速器进行齿轮结合且与上述第二动力源的上述转子轴齿轮结合而从上述第一侧局部地引出至上述壳体外;第二口,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侧,且与上述第二动力源固定地结合;第二轴,其与上述第一车轴及上述第二车轴平行,为了与上述第二动力源的驱动轴结合而面向上述第一侧,或者从上述第一侧局部地引出至上述壳体外;以及离合器,其容纳于上述壳体,且将上述第二轴与上述差速器能够切断地齿轮结合。附图说明图1是车辆的概括性的块图。图2是将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用通过车轴的面切断的剖视图。图3是特别将离合器放大观察的剖视图。图4是其它例的离合器的剖视图。图5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是主要将第一轴和离合器扩大观察的剖视图。图6是再其它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的剖视图,是主要将第一轴和离合器扩大进行观察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6,对几个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各图中,F表示前,A表示后,R表示右,L表示左,U表示上,D表示下,这些区分只不过是为了便于说明,可能是调换了左右,或调换了前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装置用于在第一动力源(电动马达)、第二动力源(燃烧机)以及右及左的车轴之间在三方向上传递扭矩的用途,例如,可应用于混合动力车。电动马达可作为发电机发挥作用,而发电机包含于燃烧机,但也可以与它们独立地具备发电机。图1表示动力传递装置应用于混合动力车的前车轴的例子,当然也能够应用于后车轴。参照图1,车辆大致具备用于驱动前车轮的动力传递装置1和用于后车轮的变速箱15。变速箱15包含允许右及左的车轴间的差动的差速器,但也可以还包含驱动后车轮的电动马达、其它装置。另外,为了进行电子控制,电子控制单元(ECU)11经由接线W连接于各要素。在ECU11连接有蓄电池13,经由接线W向各要素供给电力。在动力传递装置1,作为其构成要素或作为外部要素,结合有电动马达3及燃烧机5。发电机7有时包含于燃烧机5内,或者也有时如图示那样经由动力传递装置1与燃烧机5驱动性地结合。电动马达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驱动车辆的主动力源,燃烧机5为副动力源。详细情况后面进行叙述,但电动马达3始终经由齿轮组与前车轴驱动性地结合,而燃烧机5仅在离合器59结合时与其驱动性地结合。如众所周知,燃烧机5能够利用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但也可以利用其它形式的内燃机,或者,如果可能,则也可以利用外燃机。电动马达3和/或发电机7产生的电力用于蓄电池13的充电,进一步地,经由蓄电池13供给至电动马达3本身、发电机7以及各种电气组件,从而用于它们的驱动。此外,在制动车辆时,电动马达3用于发电而再生能量,另外,也可以对发电机7输送电力来驱动车辆。即如果除了容量及尺寸的问题,则在功能方面,电动马达3与发电机7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参照图2,动力传递装置1具备在内部包围空间的壳体21。壳体21在纵方向上较薄且较长地延伸,能够区分为右侧21A和左侧21B。壳体21可以是可分割成这两个部分,或者也可以是可分割成更多的部分。后述的各轴、各齿轮、差速器以及离合器大体上收纳于该壳体21包围的空间。关于壳体21,在相同的侧、例如右侧21A,形成用于固定电动马达3的口P1及用于固定燃烧机5的口P2。当然,也可以均形成于左侧21B。即,电动马达3及燃烧机5关于动力传递装置1配置于相同的侧。为了固定,能够利用多个螺栓,口P1、P2能够具备为此而使用的多个螺栓孔,或者固定也能够通过嵌合等其它方法进行。动力传递装置1在壳体21的内部具备向右及左的车轴差动地分配扭矩的差速器27。差速器27能够如图示那样地应用伞齿轮式的差动齿轮组,或者也可以利用面齿轮式、斜齿轮式等任意形式的差动齿轮组。其旋转轴OX朝向动力传递装置1的宽度方向,一对侧齿轮分别面向壳体21的两侧21A、21B,且分别与右及左的车轴花键结合。口P1位于应使电动马达3的转子轴31的轴与旋转轴OX同轴的位置。即,口P1以当将电动马达3经由托架21C结合于口P1时,转子轴31与差速器27必然成为同轴的方式定位。转子轴31中空,车轴贯通转子轴31而与侧齿轮结合。在此应注意的是,以转子轴31和差速器27并非直接结合,而是以车轴可与转子轴31独立地旋转的方式在其之间保持适当的间隙。中间轴33介于转子轴31与差速器27之间。中间轴33从壳体21的右侧21A(或者左侧21B)局部地引出至壳体21的外部,且在相应端固定地具备齿圈24。与之对应,转子轴31在其一端固定地具备小齿轮22,通过它们啮合,转子轴31与中间轴33齿轮结合。另外,差速器27具备齿圈27C,与之对应,中间轴33具备小齿轮26,通过它们啮合,中间轴33与差速器27齿轮结合。即,转子轴31始终经由中间轴33与差速器27齿轮结合。因此,始终向车轴输出电动马达3的扭矩。或者,也可以在差速器27采用所谓的自由运转差速器,从而可间断扭矩。齿圈24能够设为直径比小齿轮22大。即,转子轴31、中间轴33以及差速器27之间的齿轮结合构成减速齿轮组。这样能够将电动马达3在更高旋转区域运用,据此,能够从电动马达3引出较大的推力。壳体21在中间轴33的周围未闭合,如果不进行密封,则不能防止内部的润滑油从对应的部位泄漏。本实施方式中,对其进行利用,使壳体21内的润滑油在托架21C内的轴承、电动马达3循环,对它们进行润滑。为了促进润滑油的循环,中间轴33能够设为中空,另外,齿圈24能够具备一个以上的贯通孔。润滑油的循环能够利用后述的泵17的加压,但也可以将其代替或在此基础上,具备其它循环机构。动力传递装置1在壳体21的内部具备用于与燃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从第一动力源及第二动力源向第一车轴及第二车轴输出扭矩,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具有第一侧和与上述第一侧对置的第二侧,且在内部包围空间;差速器,其容纳于上述壳体,且向上述第一车轴和上述第二车轴差动地分配上述扭矩;第一口,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侧,且与上述第一动力源固定地结合并使上述第一动力源的转子轴与上述差速器的旋转轴位于同轴;第一轴,其与上述第一车轴及上述第二车轴平行,且为了与上述差速器进行齿轮结合且与上述第二动力源的上述转子轴齿轮结合而从上述第一侧局部地引出至上述壳体外;第二口,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侧,且与上述第二动力源固定地结合;第二轴,其与上述第一车轴及上述第二车轴平行,为了与上述第二动力源的驱动轴结合而面向上述第一侧,或者从上述第一侧局部地引出至上述壳体外;以及离合器,其容纳于上述壳体,且将上述第二轴与上述差速器能够切断地齿轮结合。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从第一动力源及第二动力源向第一车轴及第二车轴输出扭矩,其特征在于,具备:壳体,其具有第一侧和与上述第一侧对置的第二侧,且在内部包围空间;差速器,其容纳于上述壳体,且向上述第一车轴和上述第二车轴差动地分配上述扭矩;第一口,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侧,且与上述第一动力源固定地结合并使上述第一动力源的转子轴与上述差速器的旋转轴位于同轴;第一轴,其与上述第一车轴及上述第二车轴平行,且为了与上述差速器进行齿轮结合且与上述第二动力源的上述转子轴齿轮结合而从上述第一侧局部地引出至上述壳体外;第二口,其形成于上述第一侧,且与上述第二动力源固定地结合;第二轴,其与上述第一车轴及上述第二车轴平行,为了与上述第二动力源的驱动轴结合而面向上述第一侧,或者从上述第一侧局部地引出至上述壳体外;以及离合器,其容纳于上述壳体,且将上述第二轴与上述差速器能够切断地齿轮结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相川政士松本尚之饭塚浩司
申请(专利权)人:吉凯恩传动系统日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