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78650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6 05: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包括获得待测焦炉从装煤口到炭化室底部的高度H、常规的装煤高度h及炭化室平均宽度d;确定实验装煤容器的高度h、宽度d;确定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生产焦炉实际装煤口与平煤后煤线之间的距离h';获得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总体装炉堆密度ρ;确定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得到h1处堆密度ρ1;进行炼焦实验,精确控制所述各段堆密度与总体装炉堆密度ρ相同后,建立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将各段堆密度精确控制到与h1处堆密度ρ1相同后,得到所述实验焦炭强度指标,通过所述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获得所述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处生产焦炭指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炼焦
,尤其涉及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
技术介绍
顶装焦炉是控制炼焦配合煤由炉顶装煤口连续以重力下落,之后平煤杆进入炭化室内沿着炭化室顶向前延伸直至焦侧,最终达到装满、装紧、装平的目的。然而,由于采用重力下落装煤的方式,底部炼焦煤持续受到上部的挤压和冲击,造成了煤饼内由底部向炉顶方向堆密度逐渐降低的现象。本申请专利技术人在实现本申请实施例中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堆密度对焦炭强度指标的影响很大,而常规的焦炭指标检测是针对全炉,具有随机性,无法在某个部位进行精确取样,也无法获得生产焦炉不同高度位置焦炭的性能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在某个部位进行精确取样,也无法获得生产焦炉不同高度位置焦炭的性能差异的问题,能够达到对不同型号的焦炉内部沿高度方向焦炭强度指标的预测功能。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待测焦炉从装煤口到炭化室底部的高度H、常规的装煤高度h及炭化室平均宽度d;根据所述待测焦炉尺寸,确定实验装煤容器的高度h、宽度d,其中,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的宽度与所述待测焦炉炭化室平均宽度相同;确定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生产焦炉实际装煤口与平煤后煤线之间的距离h'=H-h;在所述实验装煤容器h'处将生产煤自由装入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且刚好装满,通过计算获得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总体装炉堆密度ρ;确定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通过取样装置在所述高度h1处进行取样,根据所述取样装置的体积V1和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部实验煤的质量m1,得到h1处堆密度ρ1;进行炼焦实验,精确控制所述各段堆密度与总体装炉堆密度ρ相同后,获得实验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与生产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将各段堆密度精确控制到与h1处堆密度ρ1相同后,得到所述实验焦炭强度指标,通过所述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获得所述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处生产焦炭指标。优选的,所述方法中装煤容器长度为大于等于1米。优选的,所述在所述实验装煤容器h'处将生产煤自由装入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且刚好装满,包括:在所述实验装煤容器上部h'处平台搭建皮带输送机,按照速度v将实验煤自由装入容器内;当实验煤从容器上部溢出时停止装煤,将高出所述容器上沿的实验煤去除,其中,在去除高出所述容器上沿的实验煤的过程中不施加向下的压力。优选的,所述皮带输送机运行速度v与所述待测焦炉单个装煤口下料速度相同。优选的,所述进行炼焦实验,精确控制各段堆密度与总体装炉堆密度ρ相同,具体包括:利用实验焦炉进行炼焦实验,将装煤纸箱分段装入实验煤,精确控制各段堆密度与总体装炉堆密度ρ相同。优选的,所述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为:M40'=M40+a1;M10'=M40+a2;CRI'=CRI+a3;CSR'=CSR+a4;其中,a1、a2、a3、a4分别为不同系数;a1=3~4、a2=-1.25~-1、a3=-3~-2.5、a4=5~7。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本专利技术通过获得待测焦炉从装煤口到炭化室底部的高度H、常规的装煤高度h及炭化室平均宽度d;根据所述待测焦炉尺寸,确定实验装煤容器的高度h、宽度d,其中,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的宽度与所述待测焦炉炭化室平均宽度相同;确定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生产焦炉实际装煤口与平煤后煤线之间的距离h'=H-h;在所述实验装煤容器h'处将生产煤自由装入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且刚好装满,通过计算获得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总体装炉堆密度ρ;确定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通过取样装置在所述高度h1处进行取样,根据所述取样装置的体积V1和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部实验煤的质量m1,得到h1处堆密度ρ1;进行炼焦实验,精确控制所述各段堆密度与总体装炉堆密度ρ相同后,获得实验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与生产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将各段堆密度精确控制到与h1处堆密度ρ1相同后,得到所述实验焦炭强度指标,通过所述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获得所述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处生产焦炭指标。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无法在某个部位进行精确取样,也无法获得生产焦炉不同高度位置焦炭的性能差异的问题,可以实现对不同型号的焦炉内部沿高度方向焦炭强度指标的预测功能,用以研究顶装焦炉生产焦炭在高度方向上的性能差异及变化规律,并可以此为依据,对目前装煤工艺的优化提出优化措施。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在某个部位进行精确取样,也无法获得生产焦炉不同高度位置焦炭的性能差异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总体思路如下:通过获得待测焦炉从装煤口到炭化室底部的高度H、常规的装煤高度h及炭化室平均宽度d;根据所述待测焦炉尺寸,确定实验装煤容器的高度h、宽度d,其中,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的宽度与所述待测焦炉炭化室平均宽度相同;确定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生产焦炉实际装煤口与平煤后煤线之间的距离h'=H-h;在所述实验装煤容器h'处将生产煤自由装入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且刚好装满,通过计算获得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总体装炉堆密度ρ;确定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通过取样装置在所述高度h1处进行取样,根据所述取样装置的体积V1和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部实验煤的质量m1,得到h1处堆密度ρ1;进行炼焦实验,精确控制所述各段堆密度与总体装炉堆密度ρ相同后,获得实验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与生产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将各段堆密度精确控制到与h1处堆密度ρ1相同后,得到所述实验焦炭强度指标,通过所述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获得所述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处生产焦炭指标。可以实现对不同型号的焦炉内部沿高度方向焦炭强度指标的预测功能,用以研究顶装焦炉生产焦炭在高度方向上的性能差异及变化规律,并可以此为依据,对目前装煤工艺的优化提出优化措施。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待测焦炉从装煤口到炭化室底部的高度H、常规的装煤高度h及炭化室平均宽度d;根据所述待测焦炉尺寸,确定实验装煤容器的高度h、宽度d,其中,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的宽度与所述待测焦炉炭化室平均宽度相同;确定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生产焦炉实际装煤口与平煤后煤线之间的距离h'=H‑h;在所述实验装煤容器h'处将生产煤自由装入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且刚好装满,通过计算获得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总体装炉堆密度ρ;确定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通过取样装置在所述高度h1处进行取样,根据所述取样装置的体积V1和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部实验煤的质量m1,得到h1处堆密度ρ1;进行炼焦实验,精确控制所述各段堆密度与总体装炉堆密度ρ相同后,获得实验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与生产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将各段堆密度精确控制到与h1处堆密度ρ1相同后,得到所述实验焦炭强度指标,通过所述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获得所述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处生产焦炭指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测焦炉内不同高度位置焦炭质量的实验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获得待测焦炉从装煤口到炭化室底部的高度H、常规的装煤高度h及炭化室平均宽度d;根据所述待测焦炉尺寸,确定实验装煤容器的高度h、宽度d,其中,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的宽度与所述待测焦炉炭化室平均宽度相同;确定所述实验装煤容器生产焦炉实际装煤口与平煤后煤线之间的距离h'=H-h;在所述实验装煤容器h'处将生产煤自由装入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且刚好装满,通过计算获得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总体装炉堆密度ρ;确定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通过取样装置在所述高度h1处进行取样,根据所述取样装置的体积V1和所述实验装煤容器内部实验煤的质量m1,得到h1处堆密度ρ1;进行炼焦实验,精确控制所述各段堆密度与总体装炉堆密度ρ相同后,获得实验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与生产焦炭抗碎强度M40'、耐磨强度M10'、反应性CRI'和反应后强度CSR'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将各段堆密度精确控制到与h1处堆密度ρ1相同后,得到所述实验焦炭强度指标,通过所述实验焦炭与生产焦炭对应关系,获得所述要研究的位置距底部的高度h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超李东涛刘洋徐荣广赵鹏何亚斌薛立民张小明郭德英
申请(专利权)人: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