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基脲化合物及其用途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55435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12:18
本申请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式(1)所示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对植物病害具有优异的防治效力,用作植物病害防治剂的有效成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苯基脲化合物及其用途
本专利申请基于日本专利申请2016-165422号(2016年8月26日申请)要求巴黎公约下的优先权和权益,上述申请中记载的全部内容通过在此引用并入本说明书中。本专利技术涉及苯基脲化合物及其用途。
技术介绍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N-[4-氯-2-氟-5-{2-(乙氧基羰基)甲氧基-3-吡啶基氧基}苯基]乙酰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第1122244号说明书。专利技术概述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对植物病害具有优异的防治效力的化合物。解决课题的手段本专利技术人为了发现对植物病害具有优异的防治效力的化合物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下述式(1)所示的化合物对植物病害具有优异的防治效力。也即,本专利技术如下。[1]式(1)所示的化合物(下文记载为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化学式1]。[2]包含[1]中记载的化合物的植物病害防治剂(下文也记载为本专利技术防治剂)。[3]通过用[1]中记载的化合物的有效量对植物或栽培植物的土壤进行处理而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4][1]中记载的化合物用于防治植物病害的用途。专利技术效果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防治植物病害。实施专利技术的方式对于本专利技术防治剂,通常,将本专利技术化合物与固体载体、液体载体、油和/或表面活性剂等混合,按需要添加粘合剂、分散剂、稳定剂等的制剂用佐剂,配制成可湿性粉剂、水分散性颗粒剂、流动剂、颗粒剂、干流动剂(ドライフロアブル剤)、乳剂、水性液体剂、油剂、熏烟剂、气溶胶剂、微胶囊剂等而应用。这些制剂中含有按重量比通常0.1~99%、优选地0.2~90%的本专利技术化合物。作为固体载体,例如,可列举粘土类(例如,高岭土粘土、硅藻土、合成含水氧化硅、Fubasami粘土、膨润土、酸性白土)、滑石类、其它无机矿物质(例如,绢云母、石英粉、硫磺粉、活性炭、碳酸钙、水合二氧化硅)等的微粉或颗粒物。作为液体载体,例如,可列举水、醇类(甲醇、乙醇等)、酮类(丙酮、甲基乙基酮等)、芳香族烃类(甲苯、二甲苯、乙基苯、甲基萘等)、脂肪族烃类(己烷、环己烷、煤油等)、酯类(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等)、腈类(乙腈、异丁腈等)、醚类(二异丙醚等)、酰胺类(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等)、以及亚砜类(二甲基亚砜等)。作为表面活性剂,例如,可列举烷基硫酸酯类、烷基磺酸盐、烷基芳基磺酸盐、烷基芳基醚类及其聚氧乙烯化物、聚氧乙烯二醇醚类、多元醇酯类、以及糖醇衍生物。作为其它制剂用佐剂,例如,可列举粘合剂、分散剂、稳定剂,具体地,可列举酪蛋白、明胶、多糖类(例如,淀粉、阿拉伯胶、纤维素衍生物、海藻酸)、木质素衍生物、膨润土、糖类、合成水溶性聚合物(例如,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类)、PAP(酸性异丙基磷酸酯)、BHT(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A(2-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和3-叔丁基-4-甲氧基苯酚的混合物)、植物油、矿物油、以及脂肪酸等。作为能够与本专利技术化合物混合应用的油和表面活性剂,可列举Nimbus(注册商标)、Assist(注册商标)、Aureo(注册商标)、Iharol(注册商标)、SilwetL-77(注册商标)、BreakThru(注册商标)、SundanceII(注册商标)、Induce(注册商标)、Penetrator(注册商标)、AgriDex(注册商标)、LutensolA8(注册商标)、NP-7(注册商标)、Triton(注册商标)、Nufilm(注册商标)、EmulgatorNP7(注册商标)、Emulad(注册商标)、TRITONX45(注册商标)、AGRAL90(注册商标)、AGROTIN(注册商标)、ARPON(注册商标)、EnSprayN(注册商标)、以及BANOLE(注册商标)等。本专利技术化合物作为本专利技术防治剂施用。作为施用本专利技术防治剂的方法,为实质上能够施用本专利技术防治剂的形式即可,其方法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列举茎叶散布等对植物体的处理、土壤处理等对植物的栽培区域的处理、种子消毒等对种子的处理等。本专利技术的防治方法中的本专利技术化合物的处理量根据下列而不同:处理的植物的种类、作为防治对象的植物病害的种类和发生频率、制剂形式、处理时期、处理方法、处理场所、气象条件等,在对植物的茎叶进行处理的情况或对栽培植物的土壤进行处理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化合物是每1000m2通常1~500g。乳剂、可湿性粉剂、流动剂等通常通过用水稀释并散布而处理。在此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化合物的浓度通常是0.0005~2重量%。粉剂、颗粒剂等通常不稀释而原样处理。本专利技术化合物可以在旱田、水田、草地、果园等农田中用作植物病害的防治剂。作为可以通过本专利技术化合物防治的植物病害,例如,可列举来自丝状真菌、细菌等的植物病原菌的病害,具体地,例如,可列举下列。括号内示出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的学名。水稻的稻瘟病(稻瘟病菌(Magnaporthegrisea))、胡麻叶枯病(宫部旋孢腔菌(Cochliobolusmiyabeanus))、纹枯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恶苗病(藤仓赤霉(Gibberellafujikuroi))、黄化萎缩病(大孢指疫霉(Sclerophthoramacrospora));小麦的白粉病(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赤霉病(禾谷镰孢菌(Fusariumgraminearum)、燕麦镰孢菌(Fusariumavenaceum)、禾杆镰孢菌(Fusariumculmorum)、雪腐微座孢(Microdochiumnivale))、黄锈病(条形柄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黑锈病(禾柄锈菌(Pucciniagraminis))、赤锈病(小麦叶锈菌(Pucciniarecondita))、红色雪腐病(雪腐微座孢、大型微座孢(Microdochiummajus))、雪腐小粒菌核病(雪腐褐色小粒菌核病菌(Typhulaincarnata)、雪腐黑色小粒菌核病菌(Typhulaishikariensis))、散黑穗病(小麦散黑粉菌(Ustilagotritici))、腥黑穗病(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acaries)、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controversa))、眼斑病(小麦基腐病菌(Pseudocercosporellaherpotrichoides))、颖枯病(小麦颖枯病菌(Stagonosporanodorum))、黄斑病(褐斑长蠕孢(Pyrenophoratritici-repentis))、丝核菌属菌引起的苗立枯病(立枯丝核菌)、立枯病(禾顶囊壳菌(Gaeumannomycesgraminis));大麦的白粉病(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graminis))、赤霉病(禾谷镰孢菌、燕麦镰孢菌、禾杆镰孢菌、雪腐微座孢)、黄锈病(条形柄锈菌)、黑锈病(禾柄锈菌)、赤锈病(大麦柄锈菌(Pucciniahordei))、小锈病(大麦柄锈菌)、散黑穗病(大麦散黑粉菌(Ustilagonuda))、云纹病(黑麦喙孢(Rhynchosporiumsecalis))、网斑病(大麦网斑病菌(Pyrenophorateres))、斑点病(育旋孢腔菌(Cochliobolussativ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式(1)所示的化合物:[化学式1]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8.26 JP 2016-1654221.式(1)所示的化合物:[化学式1]。2.含有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慎也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