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换轨穿梭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3883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03 07: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换轨穿梭车,其包括车体以及供车体朝两不同方向移动的若干第一车轮及若干第二车轮,第一车轮的下端自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一凸伸高度,穿梭车的换轨驱动机构包括若干液压升降单元,液压升降单元与第二车轮一一对应联动设置且具有初始位置及工作位置;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车轮的下端自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小于第一凸伸高度的第二凸伸高度,车体由第一车轮支撑以沿第一方向移动;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工作位置时,第二车轮的下端自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大于第一凸伸高度的第三凸伸高度,车体由第二车轮支撑以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涉及的穿梭车可实现在具有高载重的同时能够进行快速换轨。

Automatic Rail Change Shutt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utomatic rail-changing shuttle car, which comprises a body and a number of first wheels and a number of second wheels for the body to move in two different directions. The lower end of the first wheel has the first convex height downward from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body. The rail-changing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shuttle car includes a number of hydraulic lifting units, and the hydraulic lifting units are set one by on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second wheel. When the hydraulic lifting unit is in the initial position, the lower end of the second wheel has the second protrusion height lower than the first protrusion height from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car body, and the car body is supported by the first wheel to move in the first direction. When the hydraulic lifting unit is in the working position, the lower end of the second wheel has the height greater than the first protrusion height from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car body. The third protruding height of the car body is supported by the second wheel to move in the second direction different from the first direction; the shuttle car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rapid rail change while having high loa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换轨穿梭车
本技术涉及一种物流系统的运输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结构简单的自动换轨式穿梭车。
技术介绍
穿梭车由于机动性强,被广泛的应用于自动化工厂不同工位之间的零件转运,通过采用穿梭车可以有效的提高工厂内部不同工位之间的零件转运效率,在穿梭车运行过程中,由于工位的排布原因,穿梭车需要经常在“井”字型轨道上进行换轨动作。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穿梭车换轨速度慢,且为便于换轨动作的顺利实现,穿梭车的载重一般较小,无法满足重量较大的零件转运。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克服换轨速度慢、载重小的穿梭车以满足自动化工厂的高效率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换轨穿梭车,其具体设计方式如下。一种自动换轨穿梭车,包括车体以及供所述车体朝两不同方向移动的若干第一车轮及若干第二车轮,所述第一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一凸伸高度,所述穿梭车还具有切换所述车体移动方向的换轨驱动机构,所述换轨驱动机构包括若干液压升降单元,所述液压升降单元与所述第二车轮一一对应联动设置且具有初始位置及工作位置;所述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二凸伸高度,所述第二凸伸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伸高度,所述车体由所述第一车轮支撑以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二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三凸伸高度,所述第三凸伸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凸伸高度,所述车体由所述第二车轮支撑以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进一步,所述穿梭车具有供固定所述第二车轮且可沿所述车体高度方向移动的车轮架,所述液压升降单元包括安装架、液压缸、调节杆及第一支承轴,所述安装架相对所述车体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支承轴固定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调节杆的中部穿过所述第一支承轴以绕所述第一支承轴转动设置,所述液压缸具有朝上设置的活塞杆,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顶端,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部端部连接至所述车轮架。进一步,所述液压升降单元还具有相对所述安装架固定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支承轴平行的第二支承轴,所述液压缸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轴上。进一步,所述液压升降单元还具有限定所述车轮架沿所述车体高度方向移动的导向件。进一步,所述安装架形成有供所述车轮架上下移动的移动腔,所述导向件包括竖直设置的导向轨以及与所述导向轨滑动配合的滑槽,所述车轮架外壁与所述移动腔内壁中的一个固定有所述导向轨,所述车轮架外壁与所述移动腔内壁中的另一个形成有所述滑槽。进一步,所述车轮架的顶部固定有平行于所述第一支承轴的移动轴,所述调节杆的所述第二端部形成有供所述移动轴穿过并供所述移动轴沿所述调节杆长度方向移动的配合孔。进一步,所述车轮架具有固定所述移动轴的固定壁,所述移动轴贯穿所述固定壁并于所述固定壁外形成有垂直于所述移动轴长度方向的第一切口,所述液压升降单元还具有卡入所述第一切口内以将所述移动轴固定于所述固定壁上的第一固定片。进一步,所述活塞杆顶端形成有转动孔,所述调节杆的所述第一端部固定有穿过所述转动孔并供所述活塞杆转动的转动轴。进一步,所述转动轴于所述调节杆外侧形成有垂直于所述转动轴长度方向的第二切口,所述液压升降单元还具有卡入所述第二切口内以将所述转动轴固定于所述调节杆上的第二固定片。进一步,所述穿梭车还具有驱动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车轮转动的第一电机以及驱动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车轮转动的第二电机。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所涉及的自动换轨穿梭车通过换轨驱动机构改变第二车轮的高度位置即可完成换轨动作,可实现快速换轨;此外,且由于每个第二车轮均配置有构成换轨驱动机构的液压升降单元,可保证穿梭车在能实现快速换轨的同时具有高载重能力。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技术自动换轨车的一种实施方式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中b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所示为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的穿梭车状态示意图;图5所示为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工作位置时的穿梭车状态示意图;图6所示为液压升降单元与第二车轮配合的第一角度示意图;图7所示为液压升降单元与第二车轮配合的第二角度示意图;图8所示为图6中沿A-A′位置处剖切后的后侧部分结构示意图;图9所示为图6去除安装架及电机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0所示为图9所示结构的爆炸示意图;图11所示为调节杆与移动轴的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结构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参考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所涉及的自动换轨穿梭车包括车体100以及供车体100朝两不同方向移动的若干第一车轮21及若干第二车轮2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车体100呈矩形框架形态,具有相互垂直长边及短边,自动换轨穿梭车包括四个第一车轮21及四个第二车轮22。其中,第一车轮21运转时,穿梭车沿车体100的长边方向移动;第二车轮22运转时,穿梭车沿车体100的短边方向移动。本技术中,穿梭车还具有驱动至少一个第一车轮21转动的第一电机231以及驱动至少一个第二车轮22转动的第二电机232。具体于本实施例中,四个第一车轮21呈矩形分布于车体100底部,四个第一车轮21包括一对第一主动车轮212及一对第一从动车轮211;其中,一对第一主动车轮212分别连接有驱动其运转的第一电机231。四个第二车轮22也呈矩形分布于车体100底部,四个第二车轮22包括一对第二主动车轮222及一对第二从动车轮221;其中,一对第二主动车轮222分别连接有驱动其运转的第二电机232。在本技术中,第一电机231及第二电机232为穿梭车的移动提供动力。在本技术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车轮21、第二车轮22、第一电机231、第二电机232的具体设置数量可根据需求进行调整,而不局限于以上实施方式。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机231与第二电机232可以为同一台电机。结合图4、图5所示,本技术中,第一车轮21的下端自车体100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一凸伸高度h1。穿梭车还具有切换车体100移动方向的换轨驱动机构,结合图6所示,换轨驱动机构包括若干液压升降单元300,其中,液压升降单元300与第二车轮22一一对应联动设置且具有初始位置及工作位置。参考图4所示,其展示了液压升降单元300处于初始位置时车体100短边侧的侧面示意图,此时第二车轮22的下端自车体100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二凸伸高度h2,第二凸伸高度h2小于第一凸伸高度h1。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液压升降单元300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二车轮22收缩至车体100内部,此时车体100由若干第一车轮21支撑,在第一车轮211的支撑作用下,穿梭车可沿第一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即沿车体100的长边方向移动。参考图5所示,其展示了液压升降单元300处于工作位置时车体100短边侧的侧面示意图,此时第二车轮22的下端自车体100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三凸伸高度h3,第三凸伸高度h3大于第一凸伸高度h1。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液压升降单元300处于工作位置时,第二车轮22向下突伸出车体100外部,此时车体100由若干第二车轮22支撑,在第二车轮22的支撑作用下,穿梭车可沿不同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即沿车体100的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换轨穿梭车,包括车体以及供所述车体朝两不同方向移动的若干第一车轮及若干第二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一凸伸高度,所述穿梭车还具有切换所述车体移动方向的换轨驱动机构,所述换轨驱动机构包括若干液压升降单元,所述液压升降单元与所述第二车轮一一对应联动设置且具有初始位置及工作位置;所述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二凸伸高度,所述第二凸伸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伸高度,所述车体由所述第一车轮支撑以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二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三凸伸高度,所述第三凸伸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凸伸高度,所述车体由所述第二车轮支撑以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换轨穿梭车,包括车体以及供所述车体朝两不同方向移动的若干第一车轮及若干第二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一凸伸高度,所述穿梭车还具有切换所述车体移动方向的换轨驱动机构,所述换轨驱动机构包括若干液压升降单元,所述液压升降单元与所述第二车轮一一对应联动设置且具有初始位置及工作位置;所述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初始位置时,所述第二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二凸伸高度,所述第二凸伸高度小于所述第一凸伸高度,所述车体由所述第一车轮支撑以沿第一方向移动;所述液压升降单元处于工作位置时,所述第二车轮的下端自所述车体下表面向下具有第三凸伸高度,所述第三凸伸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凸伸高度,所述车体由所述第二车轮支撑以沿不同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换轨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梭车具有供固定所述第二车轮且可沿所述车体高度方向移动的车轮架,所述液压升降单元包括安装架、液压缸、调节杆及第一支承轴,所述安装架相对所述车体固定设置,所述第一支承轴固定于所述安装架上,所述调节杆的中部穿过所述第一支承轴以绕所述第一支承轴转动设置,所述液压缸具有朝上设置的活塞杆,所述调节杆的第一端部连接至所述活塞杆的顶端,所述调节杆的第二端部端部连接至所述车轮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换轨穿梭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升降单元还具有相对所述安装架固定设置且与所述第一支承轴平行的第二支承轴,所述液压缸转动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承轴上。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动换轨穿梭车,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魁杨凡高志凯卜千根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昆山华恒工程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昆山华恒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