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720074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6: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是适用于超大型低速柴油机台架试验系统油回油与试验台接口过渡衔接的装置,特别是在较窄的空间设置大流量通道并可以不同位置适当调整的回油过渡衔接的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有导流管、连接管和回油箱,连接管一端与导流管套接,焊在连接管的支撑板带有连接孔,丝对穿过连接孔顶在导流管的法兰外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大大解决了流量大需要空间大的回油过渡衔接装置与有限空间的矛盾,也解决了适用多种规格主机位置有所变化密封连接导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
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是适用于超大型低速柴油机台架试验系统油回口与试验台接口过渡衔接的装置,特别是在较窄的空间设置大流量通道并可以适当调整的回油过渡衔接的装置。
技术介绍
主机运行过程中由活塞冷却油和主运动部件轴承润滑油构成的系统油回油汇集到柴油机最下部油底壳,经过回油口流出主机,最终回到辅机房储油柜,而衔接主机出口与实验台接口的过渡连接是柴油机建造时需现场研配连接的。这段衔接装置虽然承受压力不高,但需要良好的密封性、能够长时间重复使用,尤其为纠错大件吊运时的误差需要衔接装置在狭小空间内消化较大误差。以往常规管路连接方式采用的是无缝钢管配合可调的波纹短管实现的(如图1),但大型尤其超大型主机由于回油底壳容积更大,下探更深,回油管直径更大,油底壳回油口距试验台回油接口垂直高度很小,无法布置大通径回油管,为解决回油底壳与试验台回油接口的过渡衔接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有别于以往管式连接、全新的、适应狭小空间的过渡衔接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有导流管,导流管一端带有与柴油机下壳体回油口周围连接的法兰,其特征在于:还有连接管和回油箱,连接管一端与导流管另一端套接,连接管或导流管的套接部位带有环槽,并镶嵌有橡胶圈;焊在连接管的支撑板带有连接孔,丝对穿过连接孔顶在导流管的法兰外面,连接孔两侧有与丝对配合的螺母;连接管另一端带有无连接孔的法兰,法兰外端面带有环槽,环槽内镶嵌有橡胶圈,并挤压在回油箱一侧面板开口周围;回油箱另一侧面板开口周围焊接有与试验台接口法兰连接的法兰。丝对顶在导流管的法兰外面的顶端,最好与导流管的法兰外面焊接固定。导流管的法兰可与柴油机下壳体回油口周围焊接连接固定,也可以柴油机下壳体回油口周围带有与导流管的法兰连接的法兰,导流管的法兰可与柴油机下壳体回油口的法兰连接固定。根据主机下部扁平的空间特点,我们设计出扁平状回油箱为标志的衔接主机与试验台接口的回油装置,利用回油箱水平方向的较大截面使回油口和接口连通起来,比圆柱形的无缝钢管更好的适应并利用了主机下部空间(参见图2)。导流管带有与柴油机下壳体回油口周围法兰连接的法兰,导流管的法兰与柴油机下壳体回油口周围法兰连接连通。连接管是整个专利技术的枢纽部分,它做到了密封与全方向较大可调的兼顾,如图所示(见图2、3、4)导流短管插入连接管,利用镶入导流短管两道环槽中的橡胶圈进行密封,这种设计使上下方向有很大的可调量;连接管下部利用镶嵌在法兰环槽中两道橡胶圈与油箱上面板形成密封,由于连接管法兰的内橡胶圈所在环槽直径远大于回油箱上部的圆孔直径,所以整个过渡装置水平方向有着足够的可调量。最后连接管通过焊在自身上面的支撑板,被焊接在导流短管上的丝对和螺母压紧并固定在回油箱上,保证了整个衔接装置的密封与结构稳固。这样本专利技术的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整个回油过渡衔接装置由三部分组成:自上而下分别为导流管、连接管和回油箱(如图3),大大简化了结构,又适用多种规格主机与同一试验台的连接;处于中间部分的连接管是整个专利技术的枢纽部分,它做到了密封与全方向较大可调的兼顾,使在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在两个方向上有很大的可调量;大大解决了流量大需要空间大回油过渡衔接装置与有限空间的矛盾,也解决了适用多种规格主机位置有所变化密封连接导通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表示了一种已有旧式回油管路的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示意图。图2表示了一种本专利技术设置在试验系统与试验台接口之间的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布置示意图。图3表示了一种本专利技术设置在试验系统与试验台接口之间的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放大剖视示意图。图4表示了一种本专利技术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设置在试验系统油回油出口与试验台接口之间的放大剖视示意图。图5表示了一种本专利技术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的连接管放大剖视示意图。图6表示了一种本专利技术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的回油箱放大主示意图。图7表示了一种本专利技术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的回油箱放大俯视剖视示意图。附图中标号分别为:1导流管,2连接管,3回油箱,4试验台接口;1.1压紧丝对,1.2压紧固定螺母,2.1支撑板,2.2橡胶圈,2.3连接管法兰的橡胶圈。具体实施方式以8K90MCC机回油过渡装置设计为例具体说明该专利技术的内容。8K90MCC回油底壳距试验台回油接口垂直距离只有590mm,如果使用原来的回油管设计,回油主管连接法兰高度就达到565mm,实际操作中根本没有足够的调整和操作空间,原来的管式回油连接设计不适合这种状况,新式回油设计能够很好解决这一问题,设计的独特部分是连接管和回油箱,下面对二者的设计过程进行介绍(如图3)。1、连接管的设计,根据设计原则连接管法兰直径大小,尤其内橡胶圈所在环槽直径的大小决定了水平方向的可调量(如图4),一般要远大于油箱开口直径(Φ400),8K90MCC连接管法兰内橡胶圈所在环槽直径是Φ510mm,比油箱圆口直径大110mm,意味着水平方向的调整量将近50mm(如图5、6、7)。导流管一端带有法兰,法兰与柴油主机下部壳体回油口周围法兰用螺钉连接固定,和回油口连通。导流管另一端外圆开有环槽,并套着镶嵌的橡胶圈。导流管外镶嵌有橡胶圈的这一段插入连接管里,设计径向配合间隙为1mm,兼顾密封与安装的方便,在连接管内部需加工出较高的光洁度,这样能保证密封而且不会拉伤橡胶圈。另外连接管的设计长度以导流管插入其中100mm为宜,这样竖直方向的调整量能够达到正负50mm,过长过短会影响竖直方向的调整量,也会给安装带来困难。连接管上部对称焊接两个支撑板,确保支撑板焊接后与法兰平行,该支撑板安装时起到承载压紧连接管的作用,见图4。支撑板带有连接孔,丝对穿过连接孔顶在导流管的法兰外面,并与导流管的法兰外面焊接固定。连接孔两侧有与丝对配合的螺母;连接管另一端带有无连接孔的法兰,法兰外端面带有环槽,环槽内镶嵌有橡胶圈,并挤压在回油箱一侧面板开口周围,回油箱另一侧面板开口周围焊接有与试验台接口法兰连接的法兰。连接管内部及法兰下平面不要喷漆,以保证密封面光洁度。扭转与丝对动配合的螺母,调整连接管与导流管套接部分的长短,连接管的法兰下平面压紧并固定在油箱上面的开口周围,保证了整个衔接装置的密封与结构稳固。2、回油箱的设计,回油箱的长宽尺寸是综合考虑主机回油口与试验台最近接口的距离及过渡连接管法兰的直径决定的,在满足上述两个需要的前提下,长宽值要尽量的小,以降低回油箱体积和重量,见图6。而回油箱的高度则要上部导流管和连接管长度确定后最终确定,就是用主机回油口和试验台接口的之间竖直空间高度减去导流管、连接管套接后有效高度,余下的高度就是回油箱的设计高度,见图7。为了既保证强度又减轻重量,回油箱采用5mm热轧钢板焊接,焊缝处采用5#角钢帮衬加固,回油箱上面板下部焊接角钢加强筋,以强化连接管压紧时回油箱上面钢板的刚度,防止变形。焊后要进行磅压密封试验,最后将回油箱内外表面涂防锈底漆与面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有导流管,导流管一端带有与柴油机下壳体回油口周围连接的法兰,其特征在于:还有连接管和回油箱,连接管一端与导流管另一端套接,连接管或导流管的套接部位带有环槽,并镶嵌有橡胶圈;焊在连接管的支撑板带有连接孔,丝对穿过连接孔顶在导流管的法兰外面,连接孔两侧有与丝对配合的螺母;连接管另一端带有无连接孔的法兰,法兰外端面带有环槽,环槽内镶嵌有橡胶圈,并挤压在回油箱一侧面板开口周围;回油箱另一侧面板开口周围焊接有与试验台接口法兰连接的法兰。

【技术特征摘要】
1.超大型船用主机系统油回油过渡衔接装置,有导流管,导流管一端带有与柴油机下壳体回油口周围连接的法兰,其特征在于:还有连接管和回油箱,连接管一端与导流管另一端套接,连接管或导流管的套接部位带有环槽,并镶嵌有橡胶圈;焊在连接管的支撑板带有连接孔,丝对穿过连接孔顶在导流管的法兰外面,连接孔两侧有与丝对配合的螺母;连接管另一端带有无连接孔的法兰,法兰外端面带有环槽,环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清波迟得勇马丽郭书伟张军伟张国刚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