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密性检测治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719932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6: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治具,包括气缸、压块、支架、工作台、吸嘴、复位弹簧,氦气喷嘴、以及氦气质谱检漏仪,所述工作台设有真空吸孔,所述真空吸孔的孔口端面上设有软胶层,所述吸嘴位于所述真空吸孔中,所述真空吸孔包括第一孔、以及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二孔,所述吸嘴包括第一筒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孔的孔壁密封式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伸出所述工作台下且与所述氦气质谱检漏仪的氦气收集口接通,所述第一筒体置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防漏气效果好,使检测结果准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密性检测治具
本技术涉及气密性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烧结产品的壳体的气密性检测治具。
技术介绍
为了对烧结产品的壳体进行气密性检测,目前是通过氦气质谱检漏仪和检测夹具进行检测。现有技术1(CN106768684A)一种多层陶瓷基板气密性检测方法,包括用于检测测量漏率的质谱检漏仪,质谱检漏仪包括真空接头,真空接头上设有真空抽气口,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真空硅脂围绕真空抽气口涂抹一圈;(2)在真空接头上方铺设一块中间带有空腔窗的厚度为0.5~5mm的真空橡皮,调整真空橡皮的位置,使空腔窗的中心与真空抽气口的中心对准;(3)按压真空橡皮,使真空橡皮下表面与真空接头之间通过真空硅脂充分密封;(4)将带有空腔的待测多层陶瓷基板的有空腔一面或不带有空腔的待测多层陶瓷基板的任一面朝向真空橡皮并与真空橡皮上表面充分接触,调整待测多层陶瓷基板位置,使待测多层陶瓷基板外形与真空橡皮的空腔窗四周对准,从而形成一个密封的内空腔;(5)将内空腔抽真空至压力≤0.01kPa,用喷枪使基板的外部受到236kPa压力的氦气作用,即可从质谱检漏仪上读出待测多层陶瓷基板的测量漏率。不足之处是:在利用上述检测方法对烧结产品的壳体进行气密性检测时,由于烧结产品的外壳的表面存在凹凸面,真空吸嘴不能对该产品的凹凸面位置上紧紧贴合,这样会出现漏气,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气密性检测治具。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治具,包括气缸、压块、支架、工作台、吸嘴、复位弹簧,氦气喷嘴、以及氦气质谱检漏仪,所述工作台设有真空吸孔,所述真空吸孔的孔口端面上设有软胶层,所述吸嘴位于所述真空吸孔中,所述真空吸孔包括第一孔、以及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二孔,所述吸嘴包括第一筒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孔的孔壁密封式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伸出所述工作台下且与所述氦气质谱检漏仪的氦气收集口接通,所述第一筒体置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内,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壁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面设有软胶圈,所述第一筒体伸出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气缸安装在支架上,所述压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所述压块位于所述真空吸孔的正上方。进一步的,所述软胶层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真空吸孔连通。进一步的,所述通孔与所述真空吸孔同心。进一步的,还包括氦气储存罐、节流阀、脚踏开关、气管以及电磁阀,所述氦气储存罐通过气管与所述电磁阀接通,所述电磁阀通过所述气管与所述节流阀接通,所述节流阀通过气管与所述氦气喷嘴接通,所述电磁阀与所述脚踏开关电性连接。进一步的,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在工作台上,所述氦气喷嘴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架为万向固定支架。进一步的,所述压块的材质为软胶材料。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待测产品放置在工作台的真空吸孔上,通过气缸驱动压块对待测产品的外壳向下压直到固定为止,在下压待测产品的外壳的过程中,待测产品的外壳表面与软胶层面与面的充分接触,同时待测产品的外壳表面与第一筒体的上端面软胶圈面与面的充分接触并使第一筒体向下移动。这样构成双层密封腔,第一层密封腔为待测产品的外壳表面与软胶圈、第一筒体和第二筒体构成的密封腔,第二层密封腔为待测产品的外壳表面与软胶层、真空吸孔和吸嘴构成的密封腔,而且第一层密封腔在第二层密封腔内。当启动氦气质谱检漏仪进行抽真空抽气时,若第一层密封腔出现漏气,还有第二层密封腔密封保护。与现有技术相比,防漏气效果好,使检测结果准确。可应用与具有凹凸表面的烧结产品的壳体的气密性检测。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工作台、真空吸孔、吸嘴和软胶层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对待测产品的外壳进行检测时的工作台、压块、氦气喷嘴、真空吸孔、吸嘴和软胶层与产品的外壳的结构位置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气密性检测治具,包括气缸1、压块2、支架3、工作台4、吸嘴、复位弹簧6,氦气喷嘴7、以及氦气质谱检漏仪8,所述工作台4设有真空吸孔41,所述真空吸孔41的孔口端面上设有软胶层9,所述吸嘴位于所述真空吸孔41中,所述真空吸孔41包括第一孔411、以及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二孔(图未示出),所述吸嘴包括第一筒体51以及第二筒体52,所述第二筒体52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孔的孔壁密封式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筒体52的下端伸出所述工作台4下且与所述氦气质谱检漏仪8的氦气收集口接通,所述第一筒体51置于所述第二筒体52的孔内,所述第一筒体51与所述第二筒体5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筒体51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筒体52的孔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图未示出),所述复位弹簧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52的孔壁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5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51的上端面设有软胶圈511,所述第一筒体51伸出所述工作台4上,所述气缸1安装在支架3上,所述压块2固定连接在所述气缸1的活塞杆上,所述压块2位于所述真空吸孔41的正上方,所述软胶层9设有通孔91,所述通孔91与所述真空吸孔41连通,所述通孔91与所述真空吸孔41同心。其有益效果是:将待测产品的外壳A放置在工作台4的真空吸孔41的孔面上,通过气缸1驱动压块2对待测产品的外壳A向下压直到固定为止,在下压待测产品的外壳A过程中,待测产品的外壳A表面与软胶层9面与面的充分接触,同时待测产品的外壳A表面与第一筒体51的上端面软胶圈511面与面的充分接触并使第一筒体51向下移动。这样构成双层密封腔,第一层密封腔为待测产品的外壳A表面与软胶圈511、第一筒体51和第二筒体52构成的密封腔,第二层密封腔为待测产品的外壳A表面与软胶层9、真空吸孔41和吸嘴构成的密封腔,而且第一层密封腔在第二层密封腔内。当启动氦气质谱检漏仪8进行抽真空抽气时,若第一层密封腔出现漏气,还有第二层密封腔密封保护。还包括氦气储存罐10、节流阀(图未示出)、脚踏开关(图未示出)、气管101以及电磁阀102,所述氦气储存罐10通过气管101与所述电磁阀102接通,所述电磁阀102通过所述气管101与所述节流阀接通,所述节流阀通过气管101与所述氦气喷嘴7接通,所述电磁阀102与所述脚踏开关电性连接。通过上述结构,实现对氦气的输出以及人为控制。还包括固定架71,所述固定架71固定连接在工作台4上,所述氦气喷嘴7安装在所述固定架71上,所述固定架71为万向固定支架。通过上述结构,根据不同形状烧结产品的外壳,能调整氦气喷嘴7的位置,使检测结果更准确。所述压块2的材质为软胶材料。通过上述结构,不会对待测产品的外壳A留下压痕。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密性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压块、支架、工作台、吸嘴、复位弹簧,氦气喷嘴、以及氦气质谱检漏仪,所述工作台设有真空吸孔,所述真空吸孔的孔口端面上设有软胶层,所述吸嘴位于所述真空吸孔中,所述真空吸孔包括第一孔、以及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二孔,所述吸嘴包括第一筒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孔的孔壁密封式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伸出所述工作台下且与所述氦气质谱检漏仪的氦气收集口接通,所述第一筒体置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内,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壁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面设有软胶圈,所述第一筒体伸出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气缸安装在支架上,所述压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所述压块位于所述真空吸孔的正上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密性检测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气缸、压块、支架、工作台、吸嘴、复位弹簧,氦气喷嘴、以及氦气质谱检漏仪,所述工作台设有真空吸孔,所述真空吸孔的孔口端面上设有软胶层,所述吸嘴位于所述真空吸孔中,所述真空吸孔包括第一孔、以及与所述第一孔连通的第二孔,所述吸嘴包括第一筒体以及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孔的孔壁密封式螺纹连接,所述第二筒体的下端伸出所述工作台下且与所述氦气质谱检漏仪的氦气收集口接通,所述第一筒体置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内,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外周面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壁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筒体的孔壁固定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筒体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筒体的上端面设有软胶圈,所述第一筒体伸出所述工作台上,所述气缸安装在支架上,所述压块固定连接在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明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金源五金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