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车厢、车辆及轨道交通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05244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4: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层车厢、车辆及轨道交通系统,双层车厢由分体的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组成,所述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之间通过联挂机构实现联挂或脱离。其中,固定车厢在轨道上运行,移动机构用于将其中移动车厢移入站台以上下客或移出站台与固定车厢联挂运行。本发明专利技术不但可大幅提升运输效率,还有利于实现与公交车站互联互通,并可大幅降低建造及运营维护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车厢、车辆及轨道交通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公共交通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双层车厢、车辆及轨道交通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密集度的不断提高,轨道交通成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解决交通方式。目前的地铁、轻轨等交通运行方式,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运行效率,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但也存在较多不足:一是,人们在乘坐时需要经过较长的进站通道,尤其是对于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而言乘坐十分不便;二是,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基础造价高,运行和维护的成本也非常高,受地理环境限制较多,不能够满足中小城市的交通现状;三是,需要配套相应的车站,占用较多的公共空间,不但进一步增加了成本,也无法真正实现与公交车站的互联互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和不足,提供一种方便乘客上下车,可大幅提升运输效率的双层车厢及编组有该双层车厢的车辆。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大幅提升运输效率,有利于实现与公交车站互联互通,且有利于降低建造及运营维护成本的轨道交通系统。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一种双层车厢,所述双层车厢由分体的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组成,所述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之间通过联挂机构实现联挂或脱离。进一步,所述固定车厢与移动车厢之间对应开设有用于乘客在两车厢之间通行的通过门。进一步,在所述固定车厢或移动车厢上设置有向另一车厢延伸用于乘客在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之间通行的过渡车厢,在所述过渡车厢的侧墙上安装第一通过门和/或在另一车厢对应设置有第二通过门。进一步,在所述过渡车厢内安装有固定车厢与移动车厢之间的通行楼梯。进一步,所述过渡车厢设置在车厢的前后两端部,或设置在车厢的左右两侧部。进一步,在所述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之间还安装有用于在联挂运行时承托移动车厢的辅助承载结构。进一步,所述辅助承载结构包括L形的承载座,承载座的垂直部固定在其中一节车厢上,承载座的水平部具有可伸缩的部分,联挂运行时伸缩部分伸出承托在另一节车厢的底部或吊挂在另一节车厢的顶部。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辆,包括至少一节为如上所述的双层车厢。。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技术方案是: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包括轨道、车辆和移动机构,所述车辆为如上所述的车辆,固定车厢在轨道上运行,移动机构用于将其中移动车厢移入站台以上下客或移出站台与固定车厢联挂运行。进一步,所述轨道为空中轨道,在所述固定车厢的顶部设置吊挂驱动机构与空中轨道连接,移动车厢设置在固定车厢的下层,移动车厢与固定车厢联挂后沿空中轨道运行;或,所述轨道为地面轨道,所述固定车厢的底部设置有轨道驱动机构与地面轨道连接,移动车厢设置在固定车厢的上层,移动车厢与固定车厢联挂后沿地面轨道运行。进一步,所述移入站台的移动车厢和移出站台的移动车厢为同一车厢,同一移动车厢上下乘客后与原联挂的固定车厢联挂运行;或所述移入站台的移动车厢和移出站台的移动车厢为不同的车厢,移入站台的移动车厢供乘客下车,同时另一个已上完乘客的移动车厢移出站台与该固定车厢联挂运行。进一步,另一个已上完乘客的移动车厢为与固定车厢同一线路运行的车厢,或为其它线路运行的在该站点换乘的车厢。进一步,所述移动机构在站点处将移动车厢移至站台后转为公交方式运行。进一步,所述移动车厢转为公交方式运行通过安装在移动车厢底部的走行轮实现,或通过将移动车厢安放在可在地面运行的公交底座上实现。进一步,所述移动机构安装在站台上,或安装在车体上随车运行,或安装在轨道上。综上内容,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双层车厢、车辆及轨道交通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上下两层车厢可相互脱离或联挂,在站点时,移动车厢可与固定车厢分离并与站台连接,方便乘客上下车,移动车厢也可以直接移出站台,将固定车厢与其它的已经上完客的本线路或其它线路的移动车厢联挂继续运行,移入站台的移动车厢可以继续上下乘客,待与其它固定车厢联挂运行,大幅提升了交通运输效率。(2)本专利技术实现了“车厢车站一体化”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现有公交车站上进行简单扩建,避免修筑大规模车站,大大节省了现有城市土地和道路以及基建成本,同时可以和现有城市的公交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属于适应范围广泛的中小运力快速轨道交通,让人们的出行更加便捷,在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的建设模式中,有更广泛的工程适用性。(3)本专利技术占用空间小,受地理环境限制小,可在商场、写字楼、室外等任何区域进行上下车和换乘,极大地方便了乘客通行,缩短了乘客到达目的地的通行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双层车辆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双层车辆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轨道交通系统联挂运行状态时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轨道交通系统到站状态的示意图。如图1至图4所示,固定车厢1,移动车厢2,空中轨道3,过渡车厢4,通行楼梯5,第一通过门6,承载座7,第一车窗8,第二车窗9,升降臂10,伸缩杆11,承托座12,围栏13,围栏门14,挡板15,卡接座16,升降动力机构17。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车辆,由一节双层车厢构成,车辆以小模块单编组的方式运行。车辆采用无人驾驶技术,由总控制台统一调度控制。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双层车厢,由分体的固定车厢1和移动车厢2组成,固定车厢1和移动车厢2之间通过联挂机构(图中未示出)实现联挂或脱离。固定车厢1和移动车厢2是相对而言,其中与轨道连接的车厢为固定车厢1,只能沿轨道运行,在站点可与固定车厢1脱离进而移入或移出站台以方便乘客上下车的车厢为移动车厢2。本实施例中,固定车厢1和移动车厢2以上、下层的方式设置,且上层为固定车厢1,下层为移动车厢2。固定车厢1的顶部设置吊挂驱动机构与空中轨道3连接,固定车厢1沿空中轨道3运行。固定车厢1与空中轨道3之间的吊挂方式及驱动系统均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单轨悬挂轨道车辆的吊挂驱动机构即可。固定车厢1和移动车厢2之间的联挂机构设置在固定车厢1的地板与移动车厢2的顶板之间,周围可以利用车体进行遮盖,以使联挂机构不外露,不影响车辆的整体外观效果。联挂机构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两车厢之间的联挂机构,如采用车钩的方式进行联挂,或采用电磁吸合的方式进行联挂,还可以采用挂钩的结构进行联挂,如在固定车箱1的地板下方和移动车厢2的顶板上方对应设置多组成对设置的相配合的L形挂钩,其中一个挂钩可在横向上移动,需要脱离时,该移动挂钩向一侧移动脱离另一个挂钩的限制进而实现两个车厢的脱离,联挂时则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两个挂钩相互搭接实现联挂。联挂后,移动车厢2与固定车厢1一起吊挂在空中轨道3上运行。固定车厢1与移动车厢2之间对应开设有用于乘客在两车厢之间通行的通过门。本实施例中,为方便乘客在上、下层车厢之间通行,在固定车厢1上设置有向下层的移动车厢2方向延伸的过渡车厢4,过渡车厢4与固定车厢1为空间连通的一体结构,固定车厢1和移动车厢2之间通过过渡车厢4实现互通。过渡车厢4设置在固定车厢1的前后两端部,有利于减小车辆宽度,方便运行。过渡车厢4的侧墙与移动车厢2紧靠在一起,方便乘客通行。在每个过渡车厢4内安装有固定车厢1与移动车厢2之间的通行楼梯5,两个通行楼梯5中一个作为上行楼梯,另一个作为下行楼梯,以方便通行,提高通行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车厢由分体的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组成,所述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之间通过联挂机构实现联挂或脱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层车厢由分体的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组成,所述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之间通过联挂机构实现联挂或脱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车厢与移动车厢之间对应开设有用于乘客在两车厢之间通行的通过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层车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车厢或移动车厢上设置有向另一车厢延伸用于乘客在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之间通行的过渡车厢,在所述过渡车厢上安装第一通过门和/或在另一车厢对应设置有第二通过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层车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过渡车厢内安装有固定车厢与移动车厢之间的通行楼梯。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层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车厢设置在车厢的前后两端部,或设置在车厢的左右两侧部。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层车厢,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车厢和移动车厢之间还安装有用于在联挂运行时承托移动车厢的辅助承载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双层车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承载结构包括L形的承载座,承载座的垂直部固定在其中一节车厢上,承载座的水平部具有可伸缩的部分,联挂运行时伸缩部分伸出承托在另一节车厢的底部或吊挂在另一节车厢的顶部。8.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节为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双层车厢。9.一种轨道交通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轨道、车辆和移动机构,所述车辆为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固定车厢在轨道上运行,移动机构用于将其中移动车厢移入站台以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建英庞世俊张春晔林蓝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