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空调调节方法、系统及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70432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30 13: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调节方法、系统及车辆,包括人体温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空调PCB板,所述人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乘客上方,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车辆仪表台处,采集车内温度数据及人体表面温度数据,判断车内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且判断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是否满足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的出风量。还采集了车内湿度数据及人体湿度数据,判断车内湿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湿度范围,且判断人体湿度是否满足第二湿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整空调的水蒸气量。实现了根据乘客的需求智能调节的功能,提升了空调性能及乘客的舒适性,在温度及湿度的设定过程中不需要乘客手动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空调调节方法、系统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载空调
,特别涉及一种车载空调调节方法、系统及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能源、环保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电动汽车以其零排放、噪声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称为绿色环保车。传统的汽车空调控制器温度开关后面是机械解雇,使用者旋转温度开关一定角度,机械结构带动空调箱风门运动,仅通过调整流过风门的冷暖空气的比例来调节车内温度,温度控制精度低;此外,空调控制器智能对电动压缩机进行启动、关闭控制,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对压缩机输出功率进行实时调节,这样会造成能源浪费。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对汽车的舒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汽车空调的自动控制成为汽车的一种标准配置,而自动空调的控制效果成为空调自动控制的重要评判标准,如公开号为“CN103486701A”,名称为“一种车载空调温度控制方法”的中国专利文件,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温度调节系统,通过在车载空调主PCB板上安装ICT在线测试仪,测试仪上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在测试仪的PCB板与空调主PCB板的连接处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车载空调主控制器采集测试仪上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温度,根据测得的第二传感器的温度数据采用傅里叶定律计算主PCB板的热量对ICT在线测试仪的温度补偿值,得到车内温度值;车载空调主控制器根据测得的所述车内温度值及设定的温度对车内温度进行综合控制。此专利技术通过在车载空调主PCB板上增设第二温度传感器,算出主PCB板对ICT在线测试仪采集的温度数据的补偿值,以得到更为精确的车内温度,从而能更准确的对车内环境进行控制,但该种控制方式仅能满足自动维持乘客设定的温度,无法基于乘客个人情况,智能化的进行调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空调调节方法、系统及车辆,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车载空调温度调节系统无法根据乘客个人的情况进行智能控制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采集车内温度数据及人体表面温度数据,判断车内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且判断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是否满足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的出风量。进一步地,还采集了车内湿度数据及人体湿度数据,判断车内湿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湿度范围,且判断人体湿度是否满足第二湿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整空调的水蒸气量。进一步地,制冷模式下,若判断车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值,则增加空调出风量;若判断车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则减少空调出风量。进一步地,制热模式下,若判断车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值,则减少空调出风量;若判断车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则增加空调出风量。进一步地,通过增加空调功率的方式或调整空调格栅的方向偏向乘客的方式来增加空调的出风量。进一步地,通过减少空调功率的方式或调整空调格栅的方向偏离乘客的方式来减少空调的出风量。进一步地,制冷模式下,若判断车内湿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湿度范围的上限值且人体表面湿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湿度范围的上限值,则降低风流中的水蒸气量;若判断车内湿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则提升风流中的水蒸气量。进一步地,制热模式下,若判断车内湿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湿度范围的上限值且人体表面湿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湿度范围的上限值,则降低风流中的水蒸气量;若判断车内湿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则提升风流中的水蒸气量。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载空调调节系统,包括人体温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空调PCB板,所述人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乘客上方,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车辆仪表台处,所述人体温度传感器及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空调PCB板连接;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车内温度,所述人体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人体表面温度,所述空调PCB板用于判断车内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且判断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是否满足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的出风量。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载空调调节系统,所述车载空调调节系统包括人体温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空调PCB板,所述人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乘客上方,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车辆仪表台处,所述人体温度传感器及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空调PCB板连接;所述车内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车内温度,所述人体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人体表面温度,所述空调PCB板用于判断车内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且判断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是否满足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的出风量。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包括人体温度传感器、车内温度传感器、空调PCB板,人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乘客上方,车内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车辆仪表台处,人体温度传感器与车内温度传感器与空调PCB板连接;车内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车内温度,人体温度传感器用于采集人体表面温度,空调PCB板用于判断车内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且判断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是否满足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的出风量。实现了根据乘客的需求智能调节的功能,提升了空调性能及乘客的舒适性,在温度设定过程中不需要乘客手动调节。此外,本专利技术还设置了人体湿度传感器和车内湿度传感器,判断车内湿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湿度范围,且判断人体湿度是否满足第二湿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整空调的水蒸气量。可根据乘客的湿度情况,自动调节空调输出的水蒸气量,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车载空调智能调节系统安装布置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制冷模式空调智能调节过程流程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制热模式空调智能调节过程流程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种车载空调智能调节系统安装布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1:一种车载空调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人体温度传感器,本实施例的人体温度传感器为红外线温度传感器1、车内温度传感器2、空调PCB板,红外线温度传感器1设置在乘客上方用于采集人体温度数据,车内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车辆仪表台处,人体湿度传感器设置在座椅处用于采集人体湿度数据,红外线温度传感器及车内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空调PCB板连接;该车载空调调节系统还包括车内湿度传感器3及人体湿度传感器4,车内温度传感器及车内湿度传感器均与空调PCB板连接,车内湿度传感器设置在车辆仪表台处,人体温度传感器设置在座椅处。通过采集车内温度数据及人体表面温度数据,判断车内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该温度范围为26℃~28℃,且判断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是否满足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该温度范围为36℃~37℃,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的出风量;通过采集车内湿度数据及人体表面湿度数据,判断车内湿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湿度范围,该湿度范围为该湿度指的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的范围为50%~60%,且判断人体湿度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采集车内温度数据及人体表面温度数据,判断车内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且判断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是否满足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的出风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采集车内温度数据及人体表面温度数据,判断车内温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且判断所述人体表面温度是否满足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节空调的出风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还采集了车内湿度数据及人体湿度数据,判断车内湿度是否满足第一设定的湿度范围,且判断人体湿度是否满足第二湿度范围,根据判断结果,调整空调的水蒸气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下,若判断车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值,则增加空调出风量;若判断车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则减少空调出风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制热模式下,若判断车内温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大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上限值,则减少空调出风量;若判断车内温度小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且人体表面温度小于所述第二设定的温度范围的下限值,则增加空调出风量。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增加空调功率的方式或调整空调格栅的方向偏向乘客的方式来增加空调的出风量。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减少空调功率的方式或调整空调格栅的方向偏离乘客的方式来减少空调的出风量。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空调调节方法,其特征在于,制冷模式下,若判断车内湿度大于所述第一设定的湿度范围的上限值且人体表面湿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灏齐伸翼谢富科郜盼盼穆浩董伟超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