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线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8578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7 20: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线组件,包括左接线端、右接线端、至少一个集线器、至少一个左连接端子和至少一个右连接端子;左接线端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第一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一接线孔,第二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二接线孔;右接线端上设有第三接线端和第四接线端,第三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三接线孔,第四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四接线孔;集线器包括集线器本体和至少两根连接导线,连接导线插接在集线器本体上。本公开的接线组件的左接线端可插接第一待接线线束,右接线端可插接第二待接线线束,集线器可将左接线端和右接线端连通,从而将第一待接线线束和第二待接线线束连通,操作简单,连接可靠,可解决复杂接线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线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气连接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接线组件。
技术介绍
电能传输、信号传输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通过线束进行电能或者信号的传输的方式因可靠性较高、传输效率较高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在线束连接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接线需求,例如线束针脚的变换、线束多合一、一分多等。线束之间连接可通过焊接或铰接等方式实现。焊接连接线束较为牢固,但是焊接连接线束的方式存在着一些缺点:①焊接过程较为费时费力,需要相应的焊接工具和焊接技能要求;②焊接后的线束往往较难拆解和恢复原状态;③焊接方式可能受空间限制,焊点无法太多。铰接连接线束操作简单,但是铰接连接线束的方式同样存在着一些缺点:①连接不牢靠,易虚接、易脱落;②线束较多时易形成较大的接头,导致与其它连接点的对接困难。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连接可靠,可解决复杂接线需求的接线组件成为本领域亟需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操作简单,连接可靠,可解决复杂接线需求的接线组件的新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线组件。该接线组件包括左接线端、右接线端、至少一个集线器、至少一个左连接端子和至少一个右连接端子;其中,所述左接线端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一接线孔,所述第二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二接线孔,所述第一接线孔被设置为用于与第一待接线线束插接;所述右接线端上设有第三接线端和第四接线端,所述第三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三接线孔,所述第四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四接线孔,所述第四接线孔被设置为用于第二待接线线束插接;所述集线器包括集线器本体和至少两根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插接在所述集线器本体上,且所述集线器本体被设置为用于接通不同的所述连接导线;所述左接线端子被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接线孔和所述连接导线,所述右接线端子被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三接线孔和所述连接导线。可选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具有第一接线端面和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接线孔位于所述第一接线端面上;所述第二接线端具有第二接线端面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接线孔位于所述第二接线端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相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接线端面和所述第一连接端均具有圆形形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接线端面的直径。可选的,所述第二接线端具有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二接线端面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接线端的相对的两个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端所在的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连接端的面积。可选的,所述第三接线端具有第三接线端面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接线孔位于所述第三接线端面上;所述第四接线端具有第四接线端面和第四连接端,所述第四接线孔位于所述第四接线端面上,所述第三连接端和所述第四连接端相连接。可选的,所述第四接线端面和所述第四连接端均具有圆形形状,且所述第四连接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四接线端面的直径。可选的,所述第三接线端具有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三接线端面和所述第三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接线端的相对的两个面上,且所述第三连接端所在的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四连接端的面积。可选的,所述左接线端和所述右接线端镜像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二接线端与所述第三接线端相连接,以在所述第二接线端和所述第三接线端之间形成集线器腔,所述集线器、所述左连接端子和所述右连接端子均位于所述集线器腔中。可选的,所述集线器本体具有圆盘形状,所述连接导线均匀地分布在所述集线器本体的环向边缘上。可选的,所述接线组件还包括左测控单元和右测控单元,所述左测控单元被设置为用于监控及显示所述左接线端的接线状态,所述右测控单元被设置为用于监控及显示所述右接线端的接线状态。本公开的接线组件的左接线端可插接第一待接线线束,右接线端可插接第二待接线线束,集线器可将左接线端和右接线端连通,从而将第一待接线线束和第二待接线线束连通,操作简单,连接可靠,可解决复杂接线需求。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附图说明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图1为本公开的接线组件实施例的爆炸图。图2为本公开的接线组件的集线器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示如下:左接线端-1,第一接线端-11,第一接线端面-111,第一连接端-112,第二接线端-12,第二接线端面-121,第二接线孔-1210,第二连接端-122,右接线端-2,第三接线端-21,第三接线端面-211,第三连接端-212,第四接线端-22,第四接线端面-221,第四接线孔-2210,第四连接端-222,集线器-3,集线器本体-31,连接导线-32,左连接端子-4,右连接端子-5,左测控单元-6,右测控单元-7,第一待接线线束-01,第二待接线线束-02。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的接线组件包括左接线端1、右接线端2、至少一个集线器3、至少一个左连接端子4和至少一个右连接端子5。左接线端1上设有第一接线端11和第二接线端12。第一接线端11上设有多个第一接线孔(图中未示出),第二接线端12上设有多个第二接线孔1210。第一接线孔可用于与第一待接线线束01插接。第一接线孔可按照规则的布置方式分布在第一接线端11上,例如,矩阵排布等,以更方便地区别不同的第一接线孔。第二接线孔1210也可按照规则的布置方式分布在第二接线端12上,例如,矩阵排布等,以更方便地区别不同的第二接线孔1210。具体实施时,可对各第一接线孔和各第二接线孔1210进行编号,以方便操作者区分各个接线孔。右接线端2上设有第三接线端21和第四接线端22。第三接线端21上设有多个第三接线孔(图中未示出),第四接线端22上设有多个第四接线孔2210。第四接线孔2210可用于第二待接线线束02插接。第三接线孔可按照规则的布置方式分布在第三接线端21上,例如,矩阵排布等,以更方便地区别不同的第三接线孔。第四接线孔2210也可按照规则的布置方式分布在第四接线端22上,例如,矩阵排布等,以更方便地区别不同的第四接线孔2210。具体实施时,可对各第三接线孔和各第四接线孔2210进行编号,以方便操作者区分各个接线孔。集线器3包括集线器本体31和至少两根连接导线32。连接导线32插接在集线器本体31上,且集线器本体31可用于接通不同的连接导线32。左接线端子4可用于连接第二接线孔1210和连接导线32,右接线端子5可用于连接第三接线孔和连接导线32。本领域技术人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接线端、右接线端、至少一个集线器、至少一个左连接端子和至少一个右连接端子;其中,所述左接线端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一接线孔,所述第二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二接线孔,所述第一接线孔被设置为用于与第一待接线线束插接;所述右接线端上设有第三接线端和第四接线端,所述第三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三接线孔,所述第四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四接线孔,所述第四接线孔被设置为用于第二待接线线束插接;所述集线器包括集线器本体和至少两根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插接在所述集线器本体上,且所述集线器本体被设置为用于接通不同的所述连接导线;所述左接线端子被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接线孔和所述连接导线,所述右接线端子被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三接线孔和所述连接导线。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线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左接线端、右接线端、至少一个集线器、至少一个左连接端子和至少一个右连接端子;其中,所述左接线端上设有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一接线孔,所述第二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二接线孔,所述第一接线孔被设置为用于与第一待接线线束插接;所述右接线端上设有第三接线端和第四接线端,所述第三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三接线孔,所述第四接线端上设有多个第四接线孔,所述第四接线孔被设置为用于第二待接线线束插接;所述集线器包括集线器本体和至少两根连接导线,所述连接导线插接在所述集线器本体上,且所述集线器本体被设置为用于接通不同的所述连接导线;所述左接线端子被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二接线孔和所述连接导线,所述右接线端子被设置为用于连接所述第三接线孔和所述连接导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具有第一接线端面和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接线孔位于所述第一接线端面上;所述第二接线端具有第二接线端面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接线孔位于所述第二接线端面上,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相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端面和所述第一连接端均具有圆形形状,且所述第一连接端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接线端面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线端具有长方体形状,所述第二接线端面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接线端的相对的两个面上,且所述第二连接端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飞飞王洪正宋长青李英涛张大晴张敬东郭强强周聪陈彤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