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摄像头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63944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23 01: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支架,该摄像头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第二安装部、连接部和格栅安装板。其中第一安装部有一前端面,前端面上开设有一供摄像头镜头露出的开孔;连接部包括矩形槽和在矩形槽内滑动的拉杆,矩形槽与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拉杆的前端插设于矩形槽内,后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格栅安装板与第二安装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摄像头支架用于汽车前视摄像头的安装,与汽车前格栅连接,该摄像头支架可以进行长度的调节,在汽车前格栅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调节摄像头支架,使其与汽车前格栅配合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摄像头支架
本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
,特别涉及一种摄像头支架。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对汽车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很多汽车都安装前视摄像头,传统的前视摄像头支架是固定的,无法调节的,在汽车开发阶段,由于造型等原因,前格栅要不断地进行微调,这样就导致与之安装配接的前视摄像头支架需要不断进行上下前后微调,需要制作不同形状的支架,导致生产成本增加,同时拉长了项目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支架,以解决当前汽车前格栅调整后摄像头支架无法安装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摄像头支架,该摄像头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连接部、第二安装部和格栅安装板;所述连接部包括矩形槽和在所述矩形槽内滑动的拉杆,其中,所述矩形槽与所述第一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拉杆的前端插设于矩形槽内,所述拉杆后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固定连接;所述格栅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部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有一前端面,所述前端面上开设有一供摄像头镜头露出的开孔。可选的,所述矩形槽上开有多个限位孔;所述拉杆的前端上设置有与限位孔对应的限位部件。可选的,所述限位部件包括:卡扣和弹簧;其中,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拉杆的前端,另一端与所述卡扣固定连接。可选的,所述卡扣为圆柱形,且所述卡扣的直径小于所述限位孔的直径。可选的,所述限位孔的数量为3个。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均为中空的箱体结构。可选的,所述格栅安装板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底部的第一边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板与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底部的第二边可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边与第二边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安装板上设置有两组第一固定柱,所述两组第一固定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板上设置有两组第二固定柱,所述两组第二固定柱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安装部的四个棱边处各设置有一个可转动的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末端设置有挂钩,所述支撑杆通过所述挂钩与对应的第一固定柱或第二固定柱连接。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板(401)上开设有与车辆的前格栅配合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安装板(402)上开设有与车辆的前格栅配合的第二安装孔。可选的,所述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数量均为1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实施示例所提供的摄像头支架,至少具有以下效果:本技术通过连接部2的矩形槽201、拉杆202、和限位部件实现了摄像头支架长度的调节;通过支撑杆405、第一固定柱403及第二固定柱404的结构设计,实现了摄像头支架安装角度的调节。从而使前摄像头支架可以适应不同汽车格栅的装配,也可以适用同一汽车在研发阶段,前格栅不断微调后的装配,减少了研发经费,缩短了研发时间。附图说明图1表示本技术的前视摄像头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图2表示本技术的前视摄像头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安装部,2—连接部,3—第二安装部,4—格栅安装板,201—矩形槽,202—拉杆,203—卡扣,204—弹簧,401—第一安装板,402—第二安装板,403—第一固定柱,404—第二固定柱,405—支撑杆。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本技术的实施示例,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支架,如图1所示,该摄像头支架包括:第一安装部1、连接部2、第二安装部3和格栅安装板4。其中,第一安装部1和第二安装部3均为中空的箱体结构。第一安装部1有一前端面,所述前端面上开设有一供摄像头镜头露出的开孔。连接部2包括矩形槽201和在所述矩形槽201内滑动的拉杆202,矩形槽201与第一安装部1固定连接,矩形槽201上开有多个限位孔;拉杆202的前端插设于矩形槽201内,拉杆202后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3固定连接,拉杆202的前端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孔对应的限位部件。格栅安装板4与所述第二安装部3连接。本技术的实施例通过连接部2的设置,形成了一个长度调整机构。通过改变拉杆202的位置,即可以实现对摄像头支架的长度调整。矩形槽201槽体为拉杆202的运动提供了一种导向作用,矩形槽201上设计的多个限位孔,可以给拉杆202提供多种定位,从而使摄像头支架实现多种长度的调节,使用起来方便快捷。具体的,所述限位部件包括:弹簧204和卡扣203。所述弹簧20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拉杆202的前端,另一端与所述卡扣203固定连接。其中卡扣203为圆柱形,顶部为半球形,且卡扣203的直径小于限位孔的直径;限位孔的数量为3个。卡扣203在矩形槽201内时,弹簧204处于压缩状态,当卡扣203运动到限位孔时,会受到弹簧的张力,从而被顶出,卡到限位孔处。该限位结构利用弹簧204的弹性以及卡扣203顶端的圆弧形形状,使得卡扣203入位顺畅准确。在本实施示例中,格栅安装板4包括第一安装板401和第二安装板402。第一安装板401上开设有与车辆的前格栅配合的第一安装孔;第二安装板402上开设有与车辆的前格栅配合的第二安装孔;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的数量均为1个。第一安装孔与第二安装孔将本实施例中的摄像头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汽车前格栅上。进一步的,第一安装板401与第二安装部3的底部的第一边可转动连接,第二安装板402与第二安装部的底部3的第二边可转动连接,其中,第一边与第二边相对设置。第一安装板401上设置有两组第一固定柱403,所述两组第一固定柱403相对设置;同样,第二安装板402上设置有两组第二固定柱404,所述两组第二固定柱404相对设置。另外,第二安装部3的四个棱边处各设置有一个可转动的支撑杆405,支撑,405的末端设置有挂钩,支撑杆405通过挂钩与对应的第一固定柱403或第二固定柱404连接。支撑杆405通过挂在不同固定柱上,可以改变第一安装板401与第二安装板402的角度,从而调节了摄像头支架的安装角度。由于固定柱每组有多个,从而第一安装板401与第二安装板402的角度调整可实现多样化;由于固定柱有多组,支撑柱405也有多个,从而第一安装板401与第二安装板402的角度调整可实现稳定性。本技术的该实施例,摄像头支架的结构设计实现了支架长度及安装角度的调节功能,从而使前摄像头支架可以适应不同汽车格栅的装配,也可以适用同一汽车在研发阶段,前格栅不断微调后的装配,减少了研发经费,缩短了研发时间。另外,调整结构的设计使调整效果稳定快捷,减少了装配工时,降低了生产成本。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以上所述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摄像头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部(1)、连接部(2)、第二安装部(3)和格栅安装板(4);所述连接部(2)包括矩形槽(201)和在所述矩形槽(201)内滑动的拉杆(202),其中,所述矩形槽(201)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固定连接,所述拉杆(202)的前端插设于矩形槽(201)内,所述拉杆(202)后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3)固定连接;所述格栅安装板(4)与所述第二安装部(3)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1)有一前端面,所述前端面上开设有一供摄像头镜头露出的开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摄像头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安装部(1)、连接部(2)、第二安装部(3)和格栅安装板(4);所述连接部(2)包括矩形槽(201)和在所述矩形槽(201)内滑动的拉杆(202),其中,所述矩形槽(201)与所述第一安装部(1)固定连接,所述拉杆(202)的前端插设于矩形槽(201)内,所述拉杆(202)后端与所述第二安装部(3)固定连接;所述格栅安装板(4)与所述第二安装部(3)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1)有一前端面,所述前端面上开设有一供摄像头镜头露出的开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矩形槽(201)上开有多个限位孔;所述拉杆(202)的前端上设置有与限位孔对应的限位部件。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件包括:卡扣(203)和弹簧(204);其中,所述弹簧(20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拉杆的前端,另一端与所述卡扣(203)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203)为圆柱形,且所述卡扣的直径小于所述限位孔的直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孔的数量为3个。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成郭美刚余松显韩超姬广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