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8023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16 04: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该技术方案依托于AGV自身的结构特点尽可能降低了该提升机构的自重,并设置了多重保护。具体来看,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两组丝杆升降台托举托盘,在竖直方向上实现位移,并利用第一液压缸带动两组铰接臂,提供另外的机械提升作用,使之与丝杆升降台相互协同,保证了升降运动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本适应性在托盘后端设置了第二液压缸,利用其推拉作用实现对托盘前后倾角的微调,以便于货品的装卸。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在自动导引车上实现对货物的竖直方向运动,可降低货品装卸的人工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

Mechanical hoisting mechanism for automatic guided transport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echanical lifting mechanism for an automatic guided transport vehicle. The technical scheme relies on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GV to reduce the self-weight of the lifting mechanism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set up multiple protections. Specifically, the utility model uses two groups of screw lifting platform to lift pallets, realizes displacement in vertical direction, and uses the first hydraulic cylinder to drive two groups of articulated arms, provides additional mechanical lifting effect, makes them cooperate with the screw lifting platform, and ensures the stability of lifting motion. On this basis, the second hydraulic cylinder is installed at the rear end of the pallet, and its push-pull function is used to adjust the front and rear inclination angle of the pallet,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goods. The utility model can realize the vertical movement of goods on the automatic guided vehicle, reduce the manual workload of loading and unloading of goods, and improve the work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
本技术涉及自动导引运输车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
技术介绍
自动导引运输车(AutomatedGuidedVehicle)是指具有磁条,轨道或者激光等自动导引设备,沿规划好的路径行驶,以电池为动力,并且装备安全保护以及各种辅助机构(例如移载,装配机构)的无人驾驶的自动化车辆。通常多台AGV与控制计算机(控制台),导航设备,充电设备以及周边附属设备组成AGV系统,其主要工作原理表现为在控制计算机的监控及任务调度下,AGV可以准确的按照规定的路径行走,到达任务指定位置后,完成一系列的作业任务。AGV是自动化物流运输系统以及柔性生产系统的关键设备,在自动化物流仓库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功能完善的AGV通常由3部分组成:运动机构、传感系统以及执行机构。运动机构是AGV实现位移的基础,决定AGV的运动空间和自由度。传感系统决定其导航方式,主流使用激光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光电传感器、磁传感器、CCD摄像机、红外传感器或者GPS定位等。执行机构则承担着货物的抓取、提升、装载、码放等末端机械动作,因此执行机构的效率和准确性直接影响着AGV的使用效果。现有技术中,AGV普遍只能在一个较低平面完成执行动作,当货品呈堆叠状排列时,往往需要人工进行辅助操作,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人员频繁上下,因而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针对现有技术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AGV难以对货品在竖直方向上实现位移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常规机械提升机构在AGV自身结构中难以满足货品运送、码放等需求。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包括条状底脚,连接杆,竖直杆,螺杆,丝杆升降台,托架,托盘,围挡,坡面,凹槽,第一铰接臂,第二铰接臂,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磁铁凸头,栏杆,转轴,其中条状底脚有2个,二者平行的固定连接在自动导引运输车的上表面,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2个条状底脚固定连接,竖直杆固定连接在条状底脚上,竖直杆固定连接有螺杆,在螺杆上连接有丝杆升降台,托架固定连接在丝杆升降台上,托盘的底端与托架固定连接,在托盘的上端边缘处设置有围挡,在托盘的上端边缘处还设置有坡面,在托盘的上端开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槽,第一铰接臂的下端与条状底脚铰接,第一铰接臂的上端与第二铰接臂的下端铰接,第二铰接臂的上端与托架铰接,第一液压缸的上端铰接在竖直杆的顶端,第一液压缸的下端铰接在第二铰接臂上,第二液压缸的上端铰接在竖直杆上,第二液压缸的下端铰接在托盘后端,其中1个条状底脚的竖直杆上固定连接有磁铁凸头,另1个条状底脚的竖直杆上通过转轴连接有栏杆。作为优选,托盘的上端、位于若干凹槽之间的位置贴合有硅胶垫。作为优选,条状底脚的长度大于托盘的长度。作为优选,竖直杆与连接杆相互垂直。作为优选,栏杆的旋转平面为水平面,所述栏杆的末端具有卡销,所述磁铁凸头上具有卡槽,所述卡销与卡槽相互配合。在以上技术方案中,条状底脚用于与AGV连接,同时承载上端的执行机构,连接杆用于强化受力结构,竖直杆用于承载螺杆,螺杆为丝杆升降台提供竖直方向的运动空间,丝杆升降台带动托架、进而带动托盘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货品放置于托盘中,从而实现对货品的升降作业。围挡用于对托盘上的货品起到限位作用,坡面便于货品的卸下,若干凹槽用于提升托盘表面的摩擦力,降低托盘上货品打滑的风险。第一铰接臂和第二铰接臂为托盘提供了另一组运动机构,第一液压缸为其提供驱动力,这组运动机构与丝杆升降台相互协同,保证了升降运动的安全性。铰接在托盘后端的第二液压缸可对托盘的前后倾角实现微调作用,从而便于卸货。栏杆通过转轴在水平面内转动,金属材质的栏杆可依托于磁铁凸头的吸引固定作用拦截于托盘上方,从而对货品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该技术方案依托于AGV自身的结构特点尽可能降低了该提升机构的自重,并设置了多重保护。具体来看,本技术利用两组丝杆升降台托举托盘,在竖直方向上实现位移,并利用第一液压缸带动两组铰接臂,提供另外的机械提升作用,使之与丝杆升降台相互协同,保证了升降运动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本适应性在托盘后端设置了第二液压缸,利用其推拉作用实现对托盘前后倾角的微调,以便于货品的装卸。应用本技术,可在自动导引车上实现对货物的竖直方向运动,可降低货品装卸的人工工作量,提升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为了避免过多不必要的细节,在以下实施例中对属于公知的结构或功能将不进行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近似性语言可用于定量表述,表明在不改变基本功能的情况下可允许数量有一定的变动。除有定义外,以下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技术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理解的相同含义。实施例1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条状底脚1,连接杆2,竖直杆3,螺杆4,丝杆升降台5,托架6,托盘7,围挡8,坡面9,凹槽10,第一铰接臂11,第二铰接臂12,第一液压缸13,第二液压缸14,磁铁凸头15,栏杆16,转轴17,其中条状底脚1有2个,二者平行的固定连接在自动导引运输车的上表面,连接杆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2个条状底脚1固定连接,竖直杆3固定连接在条状底脚1上,竖直杆3固定连接有螺杆4,在螺杆4上连接有丝杆升降台5,托架6固定连接在丝杆升降台5上,托盘7的底端与托架6固定连接,在托盘7的上端边缘处设置有围挡8,在托盘7的上端边缘处还设置有坡面9,在托盘7的上端开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槽10,第一铰接臂11的下端与条状底脚1铰接,第一铰接臂11的上端与第二铰接臂12的下端铰接,第二铰接臂12的上端与托架6铰接,第一液压缸13的上端铰接在竖直杆3的顶端,第一液压缸13的下端铰接在第二铰接臂12上,第二液压缸14的上端铰接在竖直杆3上,第二液压缸14的下端铰接在托盘7后端,其中1个条状底脚1的竖直杆3上固定连接有磁铁凸头15,另1个条状底脚1的竖直杆3上通过转轴17连接有栏杆16。该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条状底脚1用于与AGV连接,同时承载上端的执行机构,连接杆2用于强化受力结构,竖直杆3用于承载螺杆4,螺杆4为丝杆升降台5提供竖直方向的运动空间,丝杆升降台5带动托架6、进而带动托盘7在竖直方向上运动,货品放置于托盘7中,从而实现对货品的升降作业。围挡8用于对托盘7上的货品起到限位作用,坡面9便于货品的卸下,若干凹槽10用于提升托盘7表面的摩擦力,降低托盘7上货品打滑的风险。第一铰接臂11和第二铰接臂12为托盘7提供了另一组运动机构,第一液压缸13为其提供驱动力,这组运动机构与丝杆升降台5相互协同,保证了升降运动的安全性。铰接在托盘7后端的第二液压缸14可对托盘7的前后倾角实现微调作用,从而便于卸货。栏杆16通过转轴17在水平面内转动,金属材质的栏杆16可依托于磁铁凸头15的吸引固定作用拦截于托盘7上方,从而对货品起到一定的限位作用。实施例2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如图1所示,包括条状底脚1,连接杆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条状底脚(1),连接杆(2),竖直杆(3),螺杆(4),丝杆升降台(5),托架(6),托盘(7),围挡(8),坡面(9),凹槽(10),第一铰接臂(11),第二铰接臂(12),第一液压缸(13),第二液压缸(14),磁铁凸头(15),栏杆(16),转轴(17),其中条状底脚(1)有2个,二者平行的固定连接在自动导引运输车的上表面,连接杆(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2个条状底脚(1)固定连接,竖直杆(3)固定连接在条状底脚(1)上,竖直杆(3)固定连接有螺杆(4),在螺杆(4)上连接有丝杆升降台(5),托架(6)固定连接在丝杆升降台(5)上,托盘(7)的底端与托架(6)固定连接,在托盘(7)的上端边缘处设置有围挡(8),在托盘(7)的上端边缘处还设置有坡面(9),在托盘(7)的上端开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槽(10),第一铰接臂(11)的下端与条状底脚(1)铰接,第一铰接臂(11)的上端与第二铰接臂(12)的下端铰接,第二铰接臂(12)的上端与托架(6)铰接,第一液压缸(13)的上端铰接在竖直杆(3)的顶端,第一液压缸(13)的下端铰接在第二铰接臂(12)上,第二液压缸(14)的上端铰接在竖直杆(3)上,第二液压缸(14)的下端铰接在托盘(7)后端,其中1个条状底脚(1)的竖直杆(3)上固定连接有磁铁凸头(15),另1个条状底脚(1)的竖直杆(3)上通过转轴(17)连接有栏杆(16)。...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自动导引运输车的机械提升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条状底脚(1),连接杆(2),竖直杆(3),螺杆(4),丝杆升降台(5),托架(6),托盘(7),围挡(8),坡面(9),凹槽(10),第一铰接臂(11),第二铰接臂(12),第一液压缸(13),第二液压缸(14),磁铁凸头(15),栏杆(16),转轴(17),其中条状底脚(1)有2个,二者平行的固定连接在自动导引运输车的上表面,连接杆(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2个条状底脚(1)固定连接,竖直杆(3)固定连接在条状底脚(1)上,竖直杆(3)固定连接有螺杆(4),在螺杆(4)上连接有丝杆升降台(5),托架(6)固定连接在丝杆升降台(5)上,托盘(7)的底端与托架(6)固定连接,在托盘(7)的上端边缘处设置有围挡(8),在托盘(7)的上端边缘处还设置有坡面(9),在托盘(7)的上端开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凹槽(10),第一铰接臂(11)的下端与条状底脚(1)铰接,第一铰接臂(11)的上端与第二铰接臂(12)的下端铰接,第二铰接臂(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一铮许贵斌王景阳
申请(专利权)人:吉林省等希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