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0864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3: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防撞梁本体底面通过螺丝螺纹连接有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压缩横杆、U型槽、减压器、齿轮、伸缩管、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压缩横杆底面通过螺钉链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底面连接有U型槽,且下部外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压缩弹簧,所述U型槽底面通过螺丝螺纹连接有车身骨架,且U型槽上方内壁焊接有第二固定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首先通过设有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当汽车收到撞击时,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对汽车进行缓冲力缓解,防止乘车人员收到伤害,从而对车辆和乘车人员进行保护。

Anti-collision Beam for a New Energy Vehicl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nti-collision beam for a new energy vehicle, which comprises an anti-collision beam body and an energy absorbing box.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anti-collision beam body is connected with an energy absorbing box through screw threads. The energy absorbing box comprises a compression bar, a U-groove, a pressure reducer, a gear, a telescopic tube, a first fixing frame and a second fixing frame.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compression bar is connected with a telescopic tube through a screw. The bottom of the tube is connected with a U-shaped groove, and the first compression spring is sliding sleeve on the lower outer surface. The bottom of the U-shaped groove is connected with a body framework through screw threads, and the upper inner wall of the U-shaped groove is welded with a second fixture. In the utility model, firstly, the first compression spring and the second compression spring are arranged, when the car receives impact, the first compression spring and the second compression spring are used to alleviate the buffering force of the car and prevent the passengers from being injured, thereby protecting the vehicle and passenger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尤其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
技术介绍
防撞梁是用来减轻车辆受到碰撞时吸收碰撞能量的一种装置,由主梁、吸能盒,连接汽车的安装板组成,主梁、吸能盒都可以在车辆发生低速碰撞时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尽可能减小撞击力对车身纵梁的损害,通过这样就发挥了它对车辆的保护作用,防撞梁一般隐藏在保险杠里面以及车门内部,在较大冲击力作用下,弹性材料已经不能缓冲能量时,真正起到保护车内乘员的作用。防撞梁不是每辆车都有的,它多是金属材质,比如铝合金、钢管之类。现在越来越多的厂家将侧门防撞梁装入了汽车侧门,侧门防撞梁也叫车门防撞梁,是指在车门内部结构中加上横梁,用以加强车辆侧面的结构。基于侧面撞击的概率,车门防撞作为一种额外吸能保护,可以降低乘员可能遭受的来自外部的力量。事实证明,车门防撞梁在车辆撞击固定物体(比如树木)时的保护效果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低速碰撞的事故中,没有防撞钢梁的汽车会受到直接的损伤,破坏车内零部件。防撞梁用以加强车辆的结构,进而提高侧面撞击时的防撞抵抗力,以提升侧面的安全。保护车内人员,保护发动机等主要部件。汽车的前后防撞梁,一般咱排在保险杠后面,侧防撞梁一般安排在车门结构的内部。传统的汽车的用防撞梁结构较为简单,首先,汽车受到撞击力,防撞梁只能起到一次缓解汽车冲击力,无法达到二次缓冲效果,对冲击力的吸收能力不强,安全性能不高,冲击力大时,容易造成车辆严重损坏及重大人员伤亡,其次,防撞梁收到冲击力会变形,且缓冲空间不足,并且无法反弹恢复原样,需要重新更换设备,车辆维修成本高昂,车主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和吸能盒,所述防撞梁本体底面通过螺丝螺纹连接有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压缩横杆、U型槽、减压器、齿轮、伸缩管、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所述压缩横杆(底面通过螺钉链接有伸缩管,所述伸缩管底面连接有U型槽,且伸缩管外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压缩弹簧,所述U型槽底面通过螺丝螺纹连接有车身骨架,且U型槽上方内壁焊接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底面焊接有减压器,且第二固定架上方有第一固定架,所述减压器内部套设有第二压缩弹簧和压缩杆,所述压缩杆上表面有第二压缩弹簧,且下端外壁焊接有锯齿,所述锯齿与齿轮相齿合,所述齿轮中心处通过转轴固定有第二竖直杆,所述第二竖直杆底面通过焊接连接U型槽底部内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架一端通过焊接链接第二固定架,另一端通过焊接链接有限位杆,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杆上面通过焊接有压缩横杆,且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杆依次滑动嵌入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并且两个所述第一竖直杆底端外壁内侧焊接有锯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吸能盒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吸能盒关于防撞梁本体竖直中心线对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竖直杆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竖直杆关于压缩横杆垂直中线对称,并且两个第一竖直杆长度相同。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减压器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减压器关于第二固定架垂直中线对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压缩杆和第一竖直杆底端均与齿轮啮合。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一压缩弹簧设置有两个,且关于U型槽垂直中线对称。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所述第二压缩弹簧压缩极限长度大于第一竖直杆底端距U型槽底端的间距。本技术中,首先通过设有第一压缩弹簧,当汽车收到撞击时,便会压缩第一压缩弹簧,从而可达到缓解冲击力的目的,以起到保护驾驶员和车辆的作用,同时,由于撞击力的作用,第二压缩弹簧也会压缩,这样便可达到二次缓解冲击力的效果,其次,由于设置的第一压缩弹簧和第二压缩弹簧具有反弹性,这样便可在其受到撞击的时候起到恢复防撞梁复位的作用,使得汽车使用起来,安全性更高,维修成本更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的吸能盒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的伸缩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例说明:1-防撞梁本体、2-螺丝、3-压缩横杆、4-第一竖直杆、5-限位杆、6-第一固定架、7-U型槽、8-第二固定架、9-车身骨架、10-吸能盒、11-减压器、12-第二压缩弹簧、13-压缩杆、14-锯齿、15-齿轮、16-第二竖直杆、17-伸缩管、18-第一压缩弹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3,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1和吸能盒10,防撞梁本体1底面通过螺丝2螺纹连接有吸能盒10,吸能盒10,包括压缩横杆3、U型槽7、减压器11、齿轮15、伸缩管17、第一竖直杆4、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压缩横杆3底面通过螺钉固定有伸缩管17,伸缩管17底面焊接有U型槽7,且伸缩管17外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压缩弹簧18,U型槽7底面通过螺丝2螺纹连接有车身骨架9,且U型槽7上方内壁焊接有第二固定架8,第二固定架8底面焊接有减压器11,且第二固定架8上表面焊接有第一固定架6,减压器11内部套设有第二压缩弹簧12和压缩杆13,第二压缩弹簧12位于压缩杆13的上方,且第二压缩弹簧12和压缩杆13为贴合连接,并且压缩杆13下端外壁焊接有锯齿14,锯齿14与齿轮15相啮合,齿轮15中心处通过转轴固定有第二竖直杆16,第二竖直杆16底面通过焊接连接U型槽7底部内表面,第一固定架6焊接有限位杆5,第一竖直杆4顶部焊接有压缩横杆3,且第一竖直杆4依次滑动嵌入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并且第一竖直杆4底端外壁焊接有锯齿14。吸能盒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吸能盒10关于防撞梁本体1竖直中心线对称,第一竖直杆4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竖直杆4关于压缩横杆3垂直中线对称,并且两个第一竖直杆4长度相同,减压器1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减压器11关于第二固定架8垂直中线对称,压缩杆13和第一竖直杆4底端均与齿轮15啮合,第一压缩弹簧18设置有两个,且关于U型槽7垂直中线对称,第二压缩弹簧12压缩极限长度大于第一竖直杆4底端距U型槽7底端的间距。工作原理:该新能源汽车的防撞梁使用时,当汽车受到撞击时,防撞梁主体1带动压缩横杆3挤压伸缩管17,伸缩管17在收缩的时候,会挤压第一压缩弹簧18,会起到第一次缓冲冲击力的作用,从而,起到对车辆和乘车人员的保护,在汽车受到撞击的同时,吸能盒10内的第一竖直杆4在第一固定架5和第二固定架8内向下滑动,带动齿轮15转动,齿轮15与压缩杆13通过锯齿14啮合,从而压缩杆向上运动,压缩杆13压缩第二压缩弹簧12,第二压缩弹簧12受到挤压,能够吸收汽车受到的撞击力,起到第二次吸收撞击力的作用,通过这种双重设计,更好的吸收汽车受到的冲击力,达到保护汽车及乘车人员的安全,避免重大人员伤亡的出现。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1)和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1)底面通过螺丝(2)螺纹连接有吸能盒(10),所述吸能盒(10)包括压缩横杆(3)、U型槽(7)、减压器(11)、齿轮(15)、伸缩管(17)、第一竖直杆(4)、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所述压缩横杆(3)底面通过螺钉固定有伸缩管(17),所述伸缩管(17)底面焊接有U型槽(7),且伸缩管(17)外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压缩弹簧(18),所述U型槽(7)底面通过螺丝(2)螺纹连接有车身骨架(9),且U型槽(7)上方内壁焊接有第二固定架(8),所述第二固定架(8)底面焊接有减压器(11),且第二固定架(8)上表面焊接有第一固定架(6),所述减压器(11)内部套设有第二压缩弹簧(12)和压缩杆(13),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2)位于压缩杆(13)的上方,且第二压缩弹簧(12)和压缩杆(13)为贴合连接,并且压缩杆(13)下端外壁焊接有锯齿(14),所述锯齿(14)与齿轮(15)相啮合,所述齿轮(15)中心处通过转轴固定有第二竖直杆(16),所述第二竖直杆(16)底面通过焊接连接U型槽(7)底部内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架(6)焊接有限位杆(5),所述第一竖直杆(4)顶部焊接有压缩横杆(3),且第一竖直杆(4)依次滑动嵌入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并且第一竖直杆(4)底端外壁焊接有锯齿(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用防撞梁,包括防撞梁本体(1)和吸能盒(10),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梁本体(1)底面通过螺丝(2)螺纹连接有吸能盒(10),所述吸能盒(10)包括压缩横杆(3)、U型槽(7)、减压器(11)、齿轮(15)、伸缩管(17)、第一竖直杆(4)、第一固定架(6)和第二固定架(8),所述压缩横杆(3)底面通过螺钉固定有伸缩管(17),所述伸缩管(17)底面焊接有U型槽(7),且伸缩管(17)外表面滑动套接有第一压缩弹簧(18),所述U型槽(7)底面通过螺丝(2)螺纹连接有车身骨架(9),且U型槽(7)上方内壁焊接有第二固定架(8),所述第二固定架(8)底面焊接有减压器(11),且第二固定架(8)上表面焊接有第一固定架(6),所述减压器(11)内部套设有第二压缩弹簧(12)和压缩杆(13),所述第二压缩弹簧(12)位于压缩杆(13)的上方,且第二压缩弹簧(12)和压缩杆(13)为贴合连接,并且压缩杆(13)下端外壁焊接有锯齿(14),所述锯齿(14)与齿轮(15)相啮合,所述齿轮(15)中心处通过转轴固定有第二竖直杆(16),所述第二竖直杆(16)底面通过焊接连接U型槽(7)底部内表面,所述第一固定架(6)焊接有限位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文娟赵文波
申请(专利权)人:无为县鑫发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