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转向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508474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能实现内轴的支撑刚性的提高且实现内轴的工作性的提高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电动转向柱装置(1)具备用于抑制外护套(13)与内护套(14)之间的晃动的按压机构(30)。按压机构(30)具有配设于外护套(13)且向上方按压内护套(14)的下表面的第一按压部(31)、和配设于外护套(13)的轴向前端侧且向下方按压内护套(14)的上表面的第二按压部(32)。收纳伸缩螺母(23)的筒状部件(21)在轴向上配设在第一按压部(31)与第二按压部(32)之间,并配设为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按压部(32)对置,并且固定于内护套(14)的下表面。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device capable of improving the support rigidity of the inner axle and improving the workability of the inner axle. The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device (1) has a pressing mechanism (30) for suppressing the sloshing between the outer sheath (13) and the inner sheath (14). The pressing mechanism (30) has a first pressing part (31) disposed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outer sheath (13) and pressing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inner sheath (14) upwards, and a second pressing part (32) disposed on the axial front end side of the outer sheath (13) and pressing the upper surface of the inner sheath (14) downwards. The cylindrical part (21) of the retractable nut (23) is axially arranged between the first pressing part (31) and the second pressing part (32), and is arranged in an upward and downward position opposite to the second pressing part (32) and fixed on the lower surface of the inner sheath (14).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转向柱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转向柱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公知一种电动转向柱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以及2)。作为这种电动转向柱装置,存在如下装置,具备:支撑于车身的转向柱;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的转向轴;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伸缩机构。在这样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转向柱具有外护套和沿轴向能够相对移动地插入外护套内的内护套。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设有用于抑制外护套与内护套之间的晃动的按压机构。该按压机构具有在外护套的轴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于两处的按压部件,各按压部件从外护套侧朝向径向内侧地按压内护套。作为这种电动转向柱装置,存在如下的装置,具备:支撑于车身的转向柱;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的转向轴;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伸缩机构。在这样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转向柱具有外护套和沿轴向能够相对移动地插入外护套内的内护套以及夹装在外护套与内护套之间的中间护套。内护套压入并固定于中间护套,并且在通常时相对于中间护套一体地被保持。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载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为了使内护套不会相对于中间护套沿周向相对旋转,而设置限动机构。该限动机构由沿轴向设于上护套的长孔和固定于中间护套且插通于上护套的长孔的限动器构成。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83392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23128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在外护套的轴向上空开间隔地配置于两处的按压部件均向下方按压外护套的上表面。因此,在配置按压部件的周向位置中,在外护套的内周面与内护套的外周面之间存在缝隙,从而成为内轴的支撑刚性以及工作性降低的要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内轴的支撑刚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内轴的工作性的提高的电动转向柱装置。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由于上述的限动器是与中间护套不同的部件,所以在组装时,需要将限动器铆接固定于中间护套等的应对,从而有部件件数增加且组装性也降低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内护套的止转构造的简化并且能够实现组装性的提高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转向柱装置具备:支撑于车身的转向柱;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的转向轴;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伸缩机构。转向柱具有筒状的外护套和沿轴向能够相对移动地插入外护套内的筒状的内护套。伸缩机构具有固定于内护套的外周面的筒状部件和配设在筒状部件内且与电动马达的轴部螺纹结合的伸缩螺母。为了抑制外护套与内护套之间的晃动而设置按压机构。按压机构具有配设于外护套且向上方按压内护套的下表面的第一按压部和配设于外护套的轴向前端侧且向下方按压内护套的上表面的第二按压部。筒状部件在轴向上配设在第一按压部与第二按压部之间,并配设为在上下方向上与第二按压部对置,并且该筒状部件固定于内护套的下表面。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转向柱装置具备:支撑于车身的转向柱;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的转向轴;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伸缩机构。转向柱具有:筒状的外护套;沿轴向能够相对移动地插入外护套内的筒状的内护套;以及夹装在外护套与内护套之间的中间护套。伸缩机构具有固定于中间护套的外周面的筒状部件和配设在筒状部件内且与电动马达的轴部螺纹结合的伸缩螺母。在中间护套形成有贯通中间护套且与筒状部件内连通的贯通孔,在伸缩螺母形成有通过贯通孔并向中间护套内突出的限动突起。限动突起与沿轴向形成于内护套的长孔卡合。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转向柱装置,能够实现内轴的支撑刚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内轴的工作性的提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转向柱装置,能够实现内护套的止转构造的简化并且能够实现组装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的侧剖视图。图5是图4的A-A线剖视图。图6是图4的B-B线剖视图。符号的说明1—电动转向柱装置,3—转向柱,5—转向轴,6—电动马达,7—伸缩机构,13—外护套,14—内护套,21—筒状部件,22—螺旋轴(轴部),23—伸缩螺母,30—按压机构,31—第一按压部,32—第二按压部,33—滑动接触部件(第一滑动接触部件),34—按压部件(第一按压部件),35—开口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此外,图1中,箭头FR示出车辆前方侧,箭头RR示出车辆后方侧。如图1至图4所示,电动转向柱装置1具备固定于车身的车身安装托架2和沿车辆上下方向能够摆动地支撑于车身安装托架2的转向柱3。并且,电动转向柱装置1具备:转向轴5,其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3且在后端连结转向盘4(参照图3);以及将电动马达6作为驱动源的伸缩机构7。车身安装托架2构成为一体地具有托架主体10和一对侧壁部12、12,上述一对侧壁部12、12从托架主体10向下方延伸且配设于转向柱3的被摆动支撑部(前端支撑部)11的左右两侧。托架主体10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固定于车身。侧壁部12与托架主体10相同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车身安装托架2例如是将铝或者铝合金作为原材料的压铸产品(铝铸造成形品)。转向柱3具有筒状的外护套13和沿轴向能够相对移动地插入外护套13内的筒状的内护套14。内护套14构成为具有操纵轮侧的下内护套(中间护套)14a和转向盘4侧的上内护套(内护套)14b。下内护套(中间护套)14a夹装在外护套13与上内护套(内护套)14b之间。上内护套(内护套)14b压入并固定于下内护套(中间护套)14a,并且在通常时相对于下内护套(中间护套)14a一体地被保持。外护套13例如是将铝或者铝合金作为原材料的压铸产品(铝铸造成形品)。下内护套(中间护套)14a以及上内护套(内护套)14b例如由钢等金属材料形成。转向轴5是将操纵轮侧的下轴16和连结于转向盘4的上轴17以在相对旋转被限制了的状态下沿轴向能够相对移动的方式进行连接的部件。上轴17经由轴承(后端侧轴承)18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3。并且,下轴16经由轴承(前端侧轴承)19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3,在下轴16的前端连结有万向接头20。接下来,对伸缩机构7进行说明。如图2、图4以及图5所示,伸缩机构7具有:固定于下内护套14a的外周面的筒状部件21;和配设在筒状部件21内且与电动马达6的螺旋轴22螺纹结合的伸缩螺母23。在下内护套14a形成有贯通孔24,该贯通孔24贯通下内护套14a且与筒状部件21内连通,在伸缩螺母23形成有通过贯通孔24并向下内护套14a内突出的限动突起25。限动突起25与伸缩螺母23为一体化,并且插通(松动嵌合)于在下内护套14a形成的贯通孔24内。并且,限动突起25的前端与沿轴向形成于上内护套14b的长孔26卡合(松动嵌合)。筒状部件21例如由钢等金属材料形成,并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下内护套14a的外周面。在筒状部件21与伸缩螺母23之间配设有衬套27。更详细而言,在筒状部件21的内周面与限动突起25的外周面之间配设有衬套27。衬套27是例如由橡胶、软质合成树脂材料等弹性材料形成的弹性衬套。在电动马达6装配有减速齿轮机构28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撑于车身的转向柱;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转向柱的转向轴;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伸缩机构,上述转向柱具有筒状的外护套和沿轴向能够相对移动地插入上述外护套内的筒状的内护套,上述伸缩机构具有筒状部件和伸缩螺母,上述筒状部件固定于上述内护套的外周面,上述伸缩螺母配设在上述筒状部件内且与上述电动马达的轴部螺纹结合,按压机构用于抑制上述外护套与上述内护套之间的晃动,上述按压机构具有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上述第一按压部配设于上述外护套且向上方按压上述内护套的下表面,上述第二按压部配设于上述外护套的轴向前端侧且向下方按压上述内护套的上表面,上述筒状部件在轴向上配设在上述第一按压部与上述第二按压部之间,并配设为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第二按压部对置,并且上述筒状部件固定于上述内护套的下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8.28 JP 2017-163048;2017.08.28 JP 2017-163051.一种电动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支撑于车身的转向柱;能够旋转地支撑于上述转向柱的转向轴;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伸缩机构,上述转向柱具有筒状的外护套和沿轴向能够相对移动地插入上述外护套内的筒状的内护套,上述伸缩机构具有筒状部件和伸缩螺母,上述筒状部件固定于上述内护套的外周面,上述伸缩螺母配设在上述筒状部件内且与上述电动马达的轴部螺纹结合,按压机构用于抑制上述外护套与上述内护套之间的晃动,上述按压机构具有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上述第一按压部配设于上述外护套且向上方按压上述内护套的下表面,上述第二按压部配设于上述外护套的轴向前端侧且向下方按压上述内护套的上表面,上述筒状部件在轴向上配设在上述第一按压部与上述第二按压部之间,并配设为在上下方向上与上述第二按压部对置,并且上述筒状部件固定于上述内护套的下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按压部具有滑动接触部件和按压部件,上述滑动接触部件以在周向上分离90度~120度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恭一宫城武史寺田大介大桥知弥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