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转向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50847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动转向柱装置,既实现转向柱的左右刚性的提高,又实现构造的简单化,并且实现装配性的提高。联杆部件(21)一体地具有配设于转向柱(3)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一对联杆主体(22、22)和连接一对联杆主体彼此的连接部(23)。在车身安装托架(2)形成有第一贯通孔(14),在联杆主体的第一连结部(24)形成有与第一贯通孔对置的第一有底孔(28),第一销(34)的基部(34a)固定于第一贯通孔,并且第一销的前端部(34b)插入第一有底孔。在联杆主体的第二连结部(25)形成有第二贯通孔(29),在转向柱形成有与第二贯通孔对置的第二有底孔(37),第二销(38)的基部(38a)固定于第二贯通孔,并且第二销的前端部(38b)插入第二有底孔。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Devic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n electric steering column device, which not only improves the left and right rigidity of the steering column, but also simplifies the structure and improves the assemblability. The connecting rod component (21) is integrally provided with a pair of connecting rod bodies (22, 22)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width direction of the steering column (3) and a connecting part (23) connecting a pair of connecting rod bodies to each other. A first through hole (14) is formed in the body mounting bracket (2), a first through hole (28) opposite to the first through hole is formed in the first connecting part (24) of the connecting rod body, a base (34a) of the first pin (34) is fixed to the first through hole, and the front end (34b) of the first pin is inserted into the first through hole. A second through hole (29) is formed at the second connecting part (25) of the connecting rod body, a second bottom hole (37) opposite to the second through hole is formed at the steering column, a base (38a) of the second pin (38) is fixed at the second through hole, and the front end (38b) of the second pin is inserted into the second bottom h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转向柱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转向柱装置。
技术介绍
一直以来,众所周知有电动转向柱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3)。作为这种电动转向柱装置,具备车身安装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撑于车身安装托架的转向柱、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倾斜机构。在这样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在车身安装托架与转向柱之间配置有联杆,使用电动马达(驱动装置)推拉该联杆,从而使转向柱摆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为了防止左右方向的晃动的产生,在车身安装托架配设有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始终按压转向柱的按压机构。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按压机构的一个实施方式。作为这种电动转向柱装置,具备车身安装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撑于车身安装托架的转向柱、以及将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的倾斜机构。这种电动转向柱装置中,以配置于车辆前方侧的倾斜轴为旋转支点,使转向柱沿车辆上下方向摆动。上述专利文献3记载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在转向柱的前端支撑部形成沿左右方向贯通的贯通孔,在车身安装托架的侧壁部形成与贯通孔轴线一致的支撑孔。于是,通过插入支撑孔及贯通孔的螺栓(倾斜枢轴),转向柱支撑为相对于车身安装托架能够摆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6274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6743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9-19067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在车身安装托架配设有从左右方向的两侧始终按压转向柱的按压机构,因此,转向柱与车身安装托架之间的滑动阻力可能增大。另外,存在零件个数增加、并且难以进行装配时的调节、装配性降低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既实现转向柱的左右刚性的提高,又实现构造的简单化,并且实现装配性的提高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上述专利文献3记载的电动转向柱装置中,在用螺母紧固插入至支撑孔及贯通孔的螺栓时,需要进行螺母的紧固力矩的管理,存在难以进行装配时的调节、且装配性降低的问题。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实现倾斜轴(枢轴)构造的简单化,并且实现装配性的提高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转向柱装置具备:车身安装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撑于车身安装托架的转向柱;以及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倾斜机构。倾斜机构具有连结车身安装托架和转向柱的联杆部件,联杆部件一体地具有配设于转向柱的左右两侧的一对联杆主体和连接一对联杆主体彼此的连接部。联杆主体具有连结车身安装托架的第一连结部、连结转向柱的第二连结部、以及连结电动马达的轴部的第三连结部。在车身安装托架形成有第一贯通孔,在联杆主体的第一连结部形成有与第一贯通孔对置的第一有底孔。第一销的基部固定于第一贯通孔,并且第一销的前端部插入第一有底孔,从而第一销的前端部压接于第一有底孔的底面。在联杆主体的第二连结部形成有第二贯通孔,在转向柱形成有与第二贯通孔对置的第二有底孔。第二销的基部固定于第二贯通孔,并且第二销的前端部插入第二有底孔,从而第二销的前端部压接于第二有底孔的底面。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转向柱装置具备:车身安装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撑于车身安装托架的转向柱;以及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倾斜机构。车身安装托架一体地具有托架主体和从托架主体延伸且配设于转向柱的被摆动支撑部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部。在转向柱的被摆动支撑部形成在左右方向上贯通的柱贯通孔,在车身安装托架的侧壁部形成有与柱贯通孔对置的支撑孔。向支撑孔及柱贯通孔插入轴销,在轴销的至少一端部的外周面与支撑孔的内周面之间夹设有轴环部件。在轴销的至少一端部形成有周向槽,在轴环部件形成有与周向槽卡合的卡合爪。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转向柱装置,能够既实现转向柱的左右刚性的提高,又实现构造的简单化,并且实现装配性的提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动转向柱装置,能够实现倾斜轴(枢轴)构造的简单化,并且实现装配性的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电动转向柱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图4的A-A线剖视图。图6是图4的B-B线剖视图。图7是图4的C-C线剖视图。图中:1—电动转向柱装置,2—车身安装托架,3—转向柱,6—电动马达,7—倾斜机构,14—贯通孔(第一贯通孔),21—联杆部件,22—联杆主体,23—连接部,24—第一连结部(第一角部),25—第二连结部(第二角部),26—丝杠(轴部),27—第三连结部(第三角部),28—有底孔(第一有底孔),29—贯通孔(第二贯通孔),34—销(第一销),35—突起(第一突起),36—轴承(第一轴承),37—有底孔(第二有底孔),38—销(第二销),39—突起(第二突起),40—轴承(第二轴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与附图一同进行详细叙述。此外,图1中,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侧,箭头RR表示车辆后方侧。如图1~图4所示,电动转向柱装置1具备固定于车身的车身安装托架2和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摆动地支撑于车身安装托架2的转向柱3。另外,电动转向柱装置1具备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3且在后端连结方向盘4的转向轴5和以电动马达6为驱动源的倾斜机构7。车身安装托架2构成为一体地具有托架主体10和从托架主体10向下方延伸且配设于转向柱3的被摆动支撑部(前端支撑部)11的左右两侧的一对侧壁部12、12。托架主体10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固定于车身。侧壁部12与托架主体10同样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在侧壁部12的车辆前端侧部分12a形成有支撑孔13,在侧壁部12的车辆后端侧部分12b形成有贯通孔(第一贯通孔)14。形成于侧壁部12的车辆前端侧部分12a的支撑孔13是沿车辆前后方向(转向柱3的轴向)延伸的长孔。车身安装托架2例如为以铝或铝合金为原料的压铸件(铝铸造成形品)。转向柱3具有筒状的外夹套15、能够沿轴向相对移动地插入外夹套15内的筒状的内夹套16、以及介于外夹套15与内夹套16之间的中间夹套17。外夹套15例如是以铝或铝合金为原料的压铸件(铝铸造成形品)。转向轴5将转向轮侧的下轴18(参照图4)和与方向盘4连结的上轴19在限制了相对旋转的状态下连接为能够在轴向上相对移动。上轴19经由轴承(未图示)能够旋转地支撑于转向柱3。另外,在下轴18的前端连结有万向接头20(参照图4)。接下来,对倾斜机构7进行说明。倾斜机构7具有连结车身安装托架2和转向柱3的联杆部件21。联杆部件21构成为一体地具有配设于转向柱3的左右两侧的一对联杆主体22、22、和连接一对联杆主体22、22彼此的连接部23。在侧面观察时联杆主体22形成为三角形状。该联杆主体22具有连结车身安装托架2的第一连结部(第一角部)24、连结转向柱3的第二连结部(第二角部)25、以及连结电动马达6的丝杠26的第三连结部(第三角部)27。在第一连结部24形成有与车身安装托架2的第一贯通孔14轴线一致地对置的有底孔(第一有底孔)28。在第二连结部25形成有贯通孔(第二贯通孔)29。而且,在第三连结部27,能够绕左右方向的轴线转动地支撑有与丝杠26螺纹结合的螺母30(参照图3)。联杆部件21例如是以铝或铝合金为原料的压铸件(铝铸造成形品)。在电动马达6装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车身安装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撑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转向柱;以及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倾斜机构,上述倾斜机构具有连结上述车身安装托架和上述转向柱的联杆部件,上述联杆部件一体地具有配设于上述转向柱的左右两侧的一对联杆主体和连接一对上述联杆主体彼此的连接部,上述联杆主体具有连结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第一连结部、连结上述转向柱的第二连结部、以及连结上述电动马达的轴部的第三连结部,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形成有第一贯通孔,在上述联杆主体的上述第一连结部形成有与上述第一贯通孔对置的第一有底孔,第一销的基部固定于上述第一贯通孔,并且上述第一销的前端部插入上述第一有底孔,从而上述第一销的前端部压接于上述第一有底孔的底面,在上述联杆主体的上述第二连结部形成有第二贯通孔,在上述转向柱形成有与上述第二贯通孔对置的第二有底孔,第二销的基部固定于上述第二贯通孔,并且上述第二销的前端部插入上述第二有底孔,从而上述第二销的前端部压接于上述第二有底孔的底面。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8.28 JP 2017-163047;2017.08.28 JP 2017-163041.一种电动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车身安装托架;能够摆动地支撑于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转向柱;以及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倾斜机构,上述倾斜机构具有连结上述车身安装托架和上述转向柱的联杆部件,上述联杆部件一体地具有配设于上述转向柱的左右两侧的一对联杆主体和连接一对上述联杆主体彼此的连接部,上述联杆主体具有连结上述车身安装托架的第一连结部、连结上述转向柱的第二连结部、以及连结上述电动马达的轴部的第三连结部,在上述车身安装托架形成有第一贯通孔,在上述联杆主体的上述第一连结部形成有与上述第一贯通孔对置的第一有底孔,第一销的基部固定于上述第一贯通孔,并且上述第一销的前端部插入上述第一有底孔,从而上述第一销的前端部压接于上述第一有底孔的底面,在上述联杆主体的上述第二连结部形成有第二贯通孔,在上述转向柱形成有与上述第二贯通孔对置的第二有底孔,第二销的基部固定于上述第二贯通孔,并且上述第二销的前端部插入上述第二有底孔,从而上述第二销的前端部压接于上述第二有底孔的底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转向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销在前端部具有截面圆弧状的第一突起,上述第一突起的前端压接于上述第一有底孔的底面,上述第二销在前端部具有截面圆弧状的第二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上恭一宫城武史寺田大介大桥知弥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机工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