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PU车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08274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3: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PU车轮,属于轮胎技术领域,其包括轮辐、固定在所述轮辐上的PU圈和轴套,其轮辐包括轮辐圈口、轴套、连接轮辐圈口和轴套的辐条,并且辐条沿同一方向倾斜15°~45°固定在轮辐圈口和轴套之间,PU圈的厚度为15mm~20mm,相对已有技术的传统PU车轮(PU圈厚度最小为40mm)大大降低了PU圈厚度,提高了PU圈的散热性能,不会出现烧心现象,其轮辐为一体式工程塑料轮辐,辐条向同一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设置,车轮受外力冲击时,轮辐圈口和辐条都会变形,进而加强了车轮整体的弹性,弹性幅度可以达到80mm左右,增加了PU车轮对地形的适应能力,整体上提高了PU轮的弹性和使用舒适性。冲击力撤除后,轮辐圈口、辐条恢复原状,可以正常使用。

A New PU Wheel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PU wheel, which belongs to the tire technical field, including spokes, PU rings fixed on the spokes and axle sleeves. The spokes of the wheel include spokes, axle sleeves, spokes connecting the spokes and axle sleeves, and the spokes incline in the same direction between the spokes and axle sleeves by 15 to 45 degrees. The thickness of the PU ring is 15 mm to 20 mm, which is relative to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e PU wheel (the minimum thickness of the PU ring is 40mm) greatly reduces the thickness of the PU ring, improves the heat dissip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PU ring, and does not appear the phenomenon of heartburn. Its spoke is an integral engineering plastic spoke. The spoke inclin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at a certain angle. When the wheel is impacted by external force, the spoke and the spoke will be deformed, thus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elasticity of the wheel, and the elastic range can reach 8. About 0 mm, it increases the adaptability of PU wheels to terrain, and improves the elasticity and comfort of PU wheels as a whole. After the impact force is removed, the spoke ring mouth and spoke are restored to their original state and can be used normal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PU车轮
本技术涉及轮胎
,尤其涉及一种新型PU车轮。
技术介绍
随着技术的发展,PU轮已经逐渐应用于货仓车、手推车、发电机、清洗剂、切草机等工具车,因其免充气、免维护、环保等优点,被消费者认可。但传统的PU轮和再生橡胶轮使用时弹性不足,舒适性降低;传统PU轮PU圈在使用中不能及时散发自身产生的热量而发生烧心现象缩短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PU车轮,旨在提高PU轮的弹性和使用舒适性,降低PU圈的厚度,避免在使用中不能及时散发自身产生的热量而发生烧心现象,提高使用寿命。本技术提供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PU车轮包括轮辐、固定在所述轮辐上的PU圈和轴套,其中,所述轮辐包括轮辐圈口、轴套、连接所述轮辐圈口和所述轴套的辐条,所述轴套上设置有工艺孔和轴承孔,所述辐条沿同一方向倾斜15°~45°固定在所述轮辐圈口和所述轴套之间,所述PU圈的厚度为15mm~20mm。可选的,所述轮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轮辐为工程塑料轮辐。可选的,所述PU圈固定在所述轮辐圈口,所述轮辐圈口和PU圈接触处的两内侧设置有防滑筋,所述轮辐圈口和PU圈接触处的中间设置有凸起,所述防滑筋与所述凸起相配合用于防止所述PU圈和所述轮辐相对滑动。可选的,所述PU圈为蘑菇状且所述PU圈的根部与所述轮辐圈口相吻合。可选的,所述工艺孔成辐射状且两侧相互穿插、对称均匀设置在所述轴套的圆周方向上。可选的,所述辐条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关于所述轮辐外圈口的中心对称设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PU车轮包括轮辐、固定在所述轮辐上的PU圈和轴套,其轮辐包括轮辐圈口、轴套、和连接轮辐圈口和轴套的辐条,并且辐条沿同一方向倾斜15°~45°固定在轮辐圈口和轴套之间,PU圈的厚度为15mm~20mm,相对已有技术的传统PU车轮(PU圈厚度最小为40mm)大大降低了PU圈厚度,提高了PU圈的散热性能,不仅不会出现烧心现象,而且速度相对传统PU车轮可以提升30%,载重可以提高20%,使用寿命可以提高2倍,其轮辐为一体式工程塑料轮辐,辐条向同一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设置,车轮受外力冲击时,轮辐圈口和辐条都会变形,进而加强了车轮整体的弹性,弹性幅度可以达到80mm左右,增加了PU车轮对地形的适应能力,整体上提高了PU轮的弹性和使用舒适性。冲击力撤除后,轮辐圈口、辐条恢复原状,可以正常使用。降低了PU圈的厚度,避免了在使用中不能及时散发自身产生的热量而发生烧心现象,延长使用寿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新型PU车轮的前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新型PU车轮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将结合图1~图2对本技术实施例的一种新型PU车轮进行详细的说明。参考图1、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PU车轮包括轮辐1、固定在轮辐1上的PU圈2和轴套3,其中,轮辐1包括轮辐圈口101、轴套3、连接轮辐圈口101和轴套3的辐条102,轴套3上设置有工艺孔301和轴承孔302,辐条102沿同一方向倾斜15°~45°固定在轮辐圈口101和轴套3之间,PU圈2的厚度为15mm~20mm。PU圈的厚度为15mm~20mm,相对已有技术的传统PU车轮(PU圈厚度最小为40mm)大大降低了PU圈厚度,提高了PU圈的散热性能,不仅不会出现烧心现象,而且速度相对传统PU车轮可以提升30%,载重可以提高20%,使用寿命可以提高2倍。参考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本技术实施例采用的轮辐1为一体式结构,该轮辐1为工程塑料轮辐,并且辐条102向同一方向倾斜并关于轮辐圈口101的中心对称设置,也即辐条102沿同一方向倾斜15°~45°固定在轮辐圈口101和轴套3之间。轮辐为一体式工程塑料轮辐,辐条向同一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设置,车轮受外力冲击时,轮辐圈口和辐条都会变形,进而加强了车轮整体的弹性,弹性幅度可以达到80mm左右,增加了PU车轮对地形的适应能力,整体上提高了PU轮的弹性和使用舒适性。冲击力撤除后,轮辐圈口、辐条恢复原状,可以正常使用。轮辐材料的变化,由原来的普通塑料改变成高物理性能工程塑料,其柔韧性好,强度高。传统塑料轮辐辐条部分是一个整体,或者辐条和轴套、轮辐圈口垂直连结,受力时辐条不会发生任何变形。所以传统塑料轮辐和铁轮辐车轮弹性的变化仅仅依靠PU圈的变形,而幅度不会超过15mm;而本技术实施例的新型PU车轮的轮子弹性的变化由轮辐圈口和辐条形变的叠加,弹性幅度会达到80mm左右,增加了对地形的适应能力、舒适性,保护了设备。参考图1和图2所示,PU圈2固定在轮辐圈口101上,轮辐圈口101和PU圈2接触处的两内侧设置有防滑筋103,轮辐圈口101和PU圈2接触的中间设置有凸起104,其中,凸起104为倒V型结构,防滑筋103与凸起104相配合用于防止PU圈2和轮辐1相对滑动。其中,PU圈2为蘑菇状且PU圈2的根部与轮辐圈口101外侧相吻合。参考图1和图2所示,工艺孔301成辐射状对称且两侧相互穿插、均匀设置在轴套3的圆周方向上。工艺孔301成辐射状对称均匀设置在轴套3的圆周方向上,不仅美观,而且在设计塑料模具时,对应工艺孔的部分会有冷却水通过,缩短轴套3冷却时间,提高效率;轴套3也因而不会出现因冷却而产生的凹凸不平的现象,提高产品外观质量;科学设计,既不影响物理性能,还降低轮辐的重量,进而降低成本。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PU车轮包括轮辐、固定在所述轮辐上的PU圈和轴套,其轮辐包括轮辐圈口、轴套、连接轮辐圈口和轴套的辐条,并且辐条沿同一方向倾斜15°~45°固定在轮辐圈口和轴套之间,PU圈的厚度为15mm~20mm,相对已有技术的传统PU车轮(PU圈厚度最小为40mm)大大降低了PU圈厚度,提高了PU圈的散热性能,不仅不会出现烧心现象,而且速度相对传统PU车轮可以提升30%,载重可以提高20%,使用寿命可以提高2倍,其轮辐为一体式工程塑料轮辐,辐条向同一方向倾斜一定的角度设置,车轮受外力冲击时,轮辐圈口和辐条都会变形,进而加强了车轮整体的弹性,弹性幅度可以达到80mm左右,增加了PU车轮对地形的适应能力,整体上提高了PU轮的弹性和使用舒适性。冲击力撤除后,轮辐圈口、辐条恢复原状,可以正常使用。降低了PU圈的厚度,避免了在使用中不能及时散发自身产生的热量而发生烧心现象。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技术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技术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PU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PU车轮包括轮辐、固定在所述轮辐上的PU圈和轴套,其中,所述轮辐包括轮辐圈口、轴套、连接所述轮辐圈口和所述轴套的辐条,所述轴套上设置有工艺孔和轴承孔,所述辐条沿同一方向倾斜15°~45°固定在所述轮辐圈口和所述轴套之间,所述PU圈的厚度为15mm~20mm。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PU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型PU车轮包括轮辐、固定在所述轮辐上的PU圈和轴套,其中,所述轮辐包括轮辐圈口、轴套、连接所述轮辐圈口和所述轴套的辐条,所述轴套上设置有工艺孔和轴承孔,所述辐条沿同一方向倾斜15°~45°固定在所述轮辐圈口和所述轴套之间,所述PU圈的厚度为15mm~20m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PU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辐为一体式结构,所述轮辐为工程塑料轮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PU车轮,其特征在于,所述PU圈固定在所述轮辐圈口,所述轮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明波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昕林普利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