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9505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3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对称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腔设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内腔设有电极柱,所述导向管与电极柱之间设有套管,所述导向管外侧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且所述螺母与壳体顶部活动连接,所述通孔下方设有锂电池本体,且所述锂电池本体与壳体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顶部对称设有正电极与负电极,且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均套设于导向管内,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分别通过弹性导电片与电极柱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外侧套装有缓冲套,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对锂电池进行有效地保护,避免震动或掉落对锂电池造成伤害,同时能够对锂电池进行良好散热。

A New Ultrathin Lithium Battery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novel ultra-thin lithium battery, which comprises a shell with symmetrical through holes, a guide tube in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through holes, a sleeve between the guide tube and the electrode column, a nut on the outer side of the guide tube through threads, and a movabl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nut and the top of the shell, and a guide tube under the through holes. There is a lithium battery body, and the lithium battery body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top of the inner cavity of the shell. The top of the lithium battery body is symmetrically equipped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are arranged in a guide tub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are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electrode column through elastic conductive sheets. The outer side of the lithium battery body is provided with a buffer sleeve, which has simple structure and design combination. Li-ion batteries can be effectively protected from vibration or falling, which can cause damage to lithium batteries, and can also provide good heat dissipation for lithium batteri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属于锂电池

技术介绍
“锂电池”,是一类由锂金属或锂合金为负极材料、使用非水电解质溶液的电池,1912年锂金属电池最早由GilbertN.Lewis提出并研究,20世纪70年代时,提出并开始研究锂离子电池,由于锂金属的化学特性非常活泼,使得锂金属的加工、保存、使用,对环境要求非常高。所以,锂电池长期没有得到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锂电池已经成为了主流,锂电池大致可分为两类:锂金属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不含有金属态的锂,并且是可以充电的,可充电电池的第五代产品锂金属电池在1996年诞生,其安全性、比容量、自放电率和性能价格比均优于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自身的高技术要求限制,现在只有少数几个国家的公司在生产这种锂金属电池,现在的锂电池体积越来越小,直接与设备接触,严重影响散热,同时在锂电池震动或者掉落时,很容易对电池造成损坏,因此,需要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对锂电池进行有效地保护,避免震动或掉落对锂电池造成伤害,同时能够对锂电池进行良好散热,通过设置导向管,能够对电极柱进行固定,同时带动导向管进行升高与降低,提高锂电池的实用性,增加锂电池的适用范围,通过设置弹性导电片,能够将电极柱与正电极、负电极连接,同时不影响电极柱的上升与下降,与正电极、负电极保持通路状态,通过设置缓冲套,能够在电池掉落或者震动时,对锂电池本体进行保护,避免对锂电池本体造成伤害,同时能够对冷却液进行承装,通过设置冷却液,能够对锂电池本体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避免锂电池本体热量过高,影响电池工作效率,甚至造成电池损坏,通过设置散热板,能够将冷却液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保证电池温度处在安全范围内,通过设置防尘过滤网,能够对散热板进行防尘,防止灰尘进入壳体内部,影响散热,可以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对称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腔设有导向管,所述导向管内腔设有电极柱,所述导向管与电极柱之间设有套管,所述导向管外侧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且所述螺母与壳体顶部活动连接,所述通孔下方设有锂电池本体,且所述锂电池本体与壳体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顶部对称设有正电极与负电极,且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均套设于导向管内,所述正电极与负电极分别通过弹性导电片与电极柱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外侧套装有缓冲套,且所述缓冲套通过连接件与壳体连接,所述缓冲套内灌注有冷却液,所述缓冲套两侧与底部均设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上安装有隔板,所述隔板之间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板外侧设有防尘过滤网。进一步而言,所述导向管两侧对称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底部设有限位块,所述通孔内腔对称设有与导向槽匹配的导向块。进一步而言,所述壳体四个拐角处均设有缓冲垫,且所述缓冲垫的厚度大于壳体厚度1mm。进一步而言,所述套管上方设有密封圈,且所述密封圈设于导向管顶部与电极柱的连接处。进一步而言,所述壳体前后两侧均设有塑胶贴片。进一步而言,所述导向管与通孔之间设有密封垫,且所述导向管、套管、密封圈与密封垫均为绝缘材质制作。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涉及的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能够对锂电池进行有效地保护,避免震动或掉落对锂电池造成伤害,同时能够对锂电池进行良好散热,通过设置导向管,能够对电极柱进行固定,同时带动导向管进行升高与降低,提高锂电池的实用性,增加锂电池的适用范围,通过设置弹性导电片,能够将电极柱与正电极、负电极连接,同时不影响电极柱的上升与下降,与正电极、负电极保持通路状态,通过设置缓冲套,能够在电池掉落或者震动时,对锂电池本体进行保护,避免对锂电池本体造成伤害,同时能够对冷却液进行承装,通过设置冷却液,能够对锂电池本体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避免锂电池本体热量过高,影响电池工作效率,甚至造成电池损坏,通过设置散热板,能够将冷却液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保证电池温度处在安全范围内,通过设置防尘过滤网,能够对散热板进行防尘,防止灰尘进入壳体内部,影响散热。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图1是本技术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内部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散热板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导向管结构图。图中标号:1、壳体;2、通孔;3、导向管;4、电极柱;5、套管;6、螺母;7、锂电池本体;8、正电极;9、负电极;10、弹性导电片;11、缓冲套;12、冷却液;13、散热板;14、隔板;15、散热孔;16、防尘过滤网;17、导向槽;18、限位块;19、导向块;20、缓冲垫;21、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上对称设有通孔2,所述通孔2内腔设有导向管3,能够对电极柱4进行固定,同时带动导向管3进行升高与降低,提高锂电池的实用性,增加锂电池的适用范围,所述导向管3内腔设有电极柱4,所述导向管3与电极柱4之间设有套管5,所述导向管3外侧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6,且所述螺母6与壳体1顶部活动连接,所述通孔2下方设有锂电池本体7,且所述锂电池本体7与壳体1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7顶部对称设有正电极8与负电极9,且所述正电极8与负电极9均套设于导向管3内,所述正电极8与负电极9分别通过弹性导电片10与电极柱4连接,能够将电极柱4与正电极8、负电极9连接,同时不影响电极柱4的上升与下降,与正电极8、负电极9保持通路状态,所述锂电池本体7外侧套装有缓冲套11,能够在电池掉落或者震动时,对锂电池本体7进行保护,避免对锂电池本体7造成伤害,同时能够对冷却液12进行承装,且所述缓冲套11通过连接件与壳体1连接,所述缓冲套11内灌注有冷却液12,能够对锂电池本体7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进行吸收,避免锂电池本体7热量过高,影响电池工作效率,甚至造成电池损坏,所述缓冲套11两侧与底部均设有散热板13,能够将冷却液12吸收的热量散发出去,保证电池温度处在安全范围内,所述散热板13上安装有隔板14,所述隔板14之间设有散热孔15,所述散热板13外侧设有防尘过滤网16,能够对散热板13进行防尘,防止灰尘进入壳体1内部,影响散热。所述导向管3两侧对称设有导向槽17,所述导向槽17底部设有限位块18,所述通孔2内腔对称设有与导向槽17匹配的导向块19,所述壳体1四个拐角处均设有缓冲垫20,且所述缓冲垫20的厚度大于壳体1厚度1mm,所述套管5上方设有密封圈21,且所述密封圈21设于导向管3顶部与电极柱4的连接处,所述壳体1前后两侧均设有塑胶贴片,所述导向管3与通孔2之间设有密封垫,且所述导向管3、套管5、密封圈21与密封垫均为绝缘材质制作。本技术工作原理:正电极5、负电极9通过弹性导电片10与电极柱5连接,增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对称设有通孔(2),所述通孔(2)内腔设有导向管(3),所述导向管(3)内腔设有电极柱(4),所述导向管(3)与电极柱(4)之间设有套管(5),所述导向管(3)外侧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6),且所述螺母(6)与壳体(1)顶部活动连接,所述通孔(2)下方设有锂电池本体(7),且所述锂电池本体(7)与壳体(1)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7)顶部对称设有正电极(8)与负电极(9),且所述正电极(8)与负电极(9)均套设于导向管(3)内,所述正电极(8)与负电极(9)分别通过弹性导电片(10)与电极柱(4)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7)外侧套装有缓冲套(11),且所述缓冲套(11)通过连接件与壳体(1)连接,所述缓冲套(11)内灌注有冷却液(12),所述缓冲套(11)两侧与底部均设有散热板(13),所述散热板(13)上安装有隔板(14),所述隔板(14)之间设有散热孔(15),所述散热板(13)外侧设有防尘过滤网(16)。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超薄式锂电池,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对称设有通孔(2),所述通孔(2)内腔设有导向管(3),所述导向管(3)内腔设有电极柱(4),所述导向管(3)与电极柱(4)之间设有套管(5),所述导向管(3)外侧均通过螺纹连接有螺母(6),且所述螺母(6)与壳体(1)顶部活动连接,所述通孔(2)下方设有锂电池本体(7),且所述锂电池本体(7)与壳体(1)内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7)顶部对称设有正电极(8)与负电极(9),且所述正电极(8)与负电极(9)均套设于导向管(3)内,所述正电极(8)与负电极(9)分别通过弹性导电片(10)与电极柱(4)连接,所述锂电池本体(7)外侧套装有缓冲套(11),且所述缓冲套(11)通过连接件与壳体(1)连接,所述缓冲套(11)内灌注有冷却液(12),所述缓冲套(11)两侧与底部均设有散热板(13),所述散热板(13)上安装有隔板(14),所述隔板(14)之间设有散热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江峰高学锋陈瑶沈斌
申请(专利权)人:德朗能张家港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