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418885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23 06:3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力可变减震器,该减震器在缸体内部配置有在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时可分别改变阻尼力的可变阀,从而可以减小装置的体积,能够容易地确保设置空间,并且可以缩小体积,因此能够防止与周围部件的干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阻尼力可变减震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阻尼力可变减震器,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阻尼力可变减震器,该减震器在缸体内部配置有在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时可分别改变阻尼力的可变阀,从而可以减小装置的体积,能够容易地确保设置空间,并且可以缩小体积,因此能够防止与周围部件的干扰。
技术介绍
通常,减震器设置在诸如汽车等的移动装置上,行驶时吸收和缓冲来自路面的震动或者冲击等来提高乘车感觉。这种减震器由活塞杆、活塞阀等构成,所述活塞杆以可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的方式设置在缸体内部,所述活塞阀以结合到所述活塞杆的状态配置在缸体内部,并产生阻尼力。另外,减震器具有以下特征:将阻尼力设定为较低时,吸收由路面的凹凸引起的震动以提高乘车感觉,相反,将阻尼力设定为较高时,由于车身的姿势变化被抑制而提高驾驶稳定性。因此,现有的车辆中使用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其根据车辆的使用目的,设定不同的阻尼力。上述的现有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可被配置成电磁线圈的线轴(spool)关闭辅助流路,产生高阻尼力(硬模式,HardMode),相反地,线轴打开辅助流路,产生低阻尼力(软模式,SoftMode)。并且,为了在车辆的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时独立地控制阻尼力,使用在缸体的外部分别设置压缩侧可变阀和伸长侧可变阀的形式。但是,现有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中由于可变阀向缸体的外部突出,导致装置的体积大,因此难以确保设置空间,并且可能会产生可变阀与周围部件之间的干扰。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阻尼力可变减震器,该减震器在缸体内部配置有在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时可分别改变阻尼力的可变阀,从而可以减小装置的体积,能够容易地确保设置空间,并且可以缩小体积,因此能够防止与周围部件的干扰。(二)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其包括填充有流体的内管和外管及在所述内管内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的活塞杆,所述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包括:上侧可变阀,结合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将所述内管的内部分割成压缩室和伸长室,并且在进行伸长行程时,通过第一线轴的移动来调节流路的截面积,从而可以转换为软模式或硬模式;下侧可变阀,区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储存室和所述压缩室,并且在进行压缩行程时,通过第二线轴的移动来调节流路的截面积,从而可以转换为软模式或硬模式;及导线,配置在所述上侧可变阀与所述下侧可变阀之间,并可向上下方向伸缩地设置,以电连接所述下侧可变阀和所述上侧可变阀。其中,所述上侧可变阀可以包括:活塞,将所述内管的内部区分为压缩室和伸长室,并上下贯穿形成有主流路;第一保持件,结合在所述活塞的下面,并上下贯穿形成有与所述主流路连通的连接流路;第一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一保持件的下面,在上面形成背压室,并上下贯穿形成有背压流路,以使所述背压室和所述压缩室连通;第一导阀,在所述第一保持件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与所述连接流路紧贴以产生主阻尼力;第一上部止回阀,可打开和关闭地结合在所述活塞的上面,在进行压缩行程时,使通过所述主流路移动的压缩室的流体向所述伸长室移动并产生阻尼力;第一下部止回阀,可打开和关闭地结合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下面,在进行伸长行程时,使通过所述背压流路移动的流体向所述压缩室移动并产生阻尼力;第一线轴引导件,贯穿结合在所述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导阀、第一上部止回阀及所述第一下部止回阀,以包围所述第一线轴的外部的状态进行引导,并且形成有旁通流路,以在以软模式进行行程时通过所述第一线轴的移动来打开;及第一电磁线圈,结合在所述活塞的上端,以使所述第一线轴向硬模式或软模式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所述活塞杆与外部的电源供给部电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一线轴引导件的下端还结合有插塞,在所述插塞和所述第一线轴的内部还可以形成有第一贯穿孔,以使所述导线的上端上下贯穿结合并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电连接。并且,在所述第一贯穿孔的内周面可以结合有至少一个以上的第一密封部件,以紧贴在所述导线的侧面。并且,所述下侧可变阀可以包括:阀体,设置在所述压缩室的下端,区分所述压缩室和所述储存室,并上下贯穿形成有下部流路;第二保持件,结合在所述阀体的下面,并上下贯穿形成有下部流路;第二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二保持件的下面,在上面形成背压室,并上下贯穿形成有背压流路;第二导阀,在所述第二保持件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与所述连接流路紧贴以产生主阻尼力;第二上部止回阀,可打开和关闭地结合在所述阀体的上面,在进行伸长行程时,使通过所述下部流路移动的所述储存室的流体向所述压缩室移动并产生阻尼力;第二下部止回阀,可打开和关闭地结合在所述壳体的下面,在进行压缩行程时,使通过所述背压流路移动的流体向所述压缩室移动并产生阻尼力;第二线轴引导件,贯穿结合在所述第二保持件、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导阀、第二上部止回阀及所述第二下部止回阀,以包围所述第二线轴的外部的状态进行引导,并且形成有旁通流路,以在以软模式进行行程时通过所述第二线轴的移动来打开;及第二电磁线圈,结合在所述阀体的上端,以使所述第二线轴向硬模式或软模式位置移动,并且通过导线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电连接。并且,所述导线可以沿着上下方向以螺旋弹簧的形态延伸,以可向上下方向伸缩。并且,所述导线可以包括:上部结合端,从所述导线的上端向上部延伸,与第一电磁线圈电连接;下部结合端,从所述导线的下端向下部延伸,与第二电磁线圈电连接;及螺旋部,连接所述上部结合端与下部结合端之间,并以螺旋弹簧的形态延伸,以可向上下方向伸缩。并且,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还可以包括:上部引导件,设置在所述上侧可变阀的下端,并结合在所述上部结合端以引导所述螺旋部的上下方向的伸缩运动;及下部引导件,设置在所述下侧可变阀的上端,并结合在所述下部结合端以引导所述螺旋部的上下方向的伸缩运动。(三)有益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在缸体内部配置有在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时可分别改变阻尼力的可变阀和可伸缩的用于供给电流的导线,从而可以减少装置的体积,能够容易地确保设置空间,并且可以缩小体积,因此能够防止与周围部件之间的干扰。附图说明图1是用于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的主截面图。图2是用于详细表示图1的A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3是用于详细表示图1的B部分的主要部分放大图。附图说明标记10:内管11:压缩室12:伸长室12:外管21:储存室30:活塞杆100:上侧可变阀101:第一线轴110:活塞111:主流路120:第一保持件121:连接流路130:第一壳体131:背压室132:背压流路140:第一导阀150:第一上部止回阀160:第一下部止回阀170:第一线轴引导件171:旁通流路172:插塞173:第一贯穿孔174:密封部件180:第一电磁线圈200:下侧可变阀201:第二线轴210:阀体211:下部流路220:第二保持件221:连接流路230:第二壳体231:背压室232:背压流路240:第二导阀250:第二上部止回阀260:第二下部止回阀270:第二线轴引导件271:旁通流路280:第二电磁线圈300:导线310:上部结合端320:下部结合端330:螺旋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优点、特征以及实现该优点和特征的方法可以通过参照附图及在下面详细描述的实施例变得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其包括填充有流体的内管和外管及在所述内管内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的活塞杆,所述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包括:上侧可变阀,结合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将所述内管的内部分割成压缩室和伸长室,并且在进行伸长行程时,通过第一线轴的移动来调节流路的截面积,从而转换为软模式或硬模式;下侧可变阀,区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储存室和所述压缩室,并且在进行压缩行程时,通过第二线轴的移动来调节流路的截面积,从而转换为软模式或硬模式;及导线,配置在所述上侧可变阀与所述下侧可变阀之间,并可向上下方向伸缩地设置,以电连接所述下侧可变阀和所述上侧可变阀。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27 KR 10-2017-00254991.一种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其包括填充有流体的内管和外管及在所述内管内进行压缩行程和伸长行程的活塞杆,所述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包括:上侧可变阀,结合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将所述内管的内部分割成压缩室和伸长室,并且在进行伸长行程时,通过第一线轴的移动来调节流路的截面积,从而转换为软模式或硬模式;下侧可变阀,区分所述内管和所述外管之间的储存室和所述压缩室,并且在进行压缩行程时,通过第二线轴的移动来调节流路的截面积,从而转换为软模式或硬模式;及导线,配置在所述上侧可变阀与所述下侧可变阀之间,并可向上下方向伸缩地设置,以电连接所述下侧可变阀和所述上侧可变阀。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其中,所述上侧可变阀包括:活塞,将所述内管的内部区分为压缩室和伸长室,并上下贯穿形成有主流路;第一保持件,结合在所述活塞的下面,并上下贯穿形成有连接流路,以与所述主流路连接;第一壳体,配置在所述第一保持件的下面,在上面形成背压室,并上下贯穿形成有背压流路,以使所述背压室和所述压缩室连通;第一导阀,在所述第一保持件和所述第一壳体之间,与所述连接流路紧贴以产生主阻尼力;第一上部止回阀,可打开和关闭地结合在所述活塞的上面,在进行压缩行程时,使通过所述主流路移动的压缩室的流体向所述伸长室移动并产生阻尼力;第一下部止回阀,可打开和关闭地结合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下面,在进行伸长行程时,使通过所述背压流路移动的流体向所述压缩室移动并产生阻尼力;第一线轴引导件,贯穿结合在所述第一保持件、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导阀、所述第一上部止回阀及所述第一下部止回阀,以包围所述第一线轴的外部的状态进行引导,并且形成有旁通流路,以在以软模式进行行程时,通过所述第一线轴的移动来打开;及第一电磁线圈,结合在所述活塞的上端,以使所述第一线轴向硬模式或软模式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所述活塞杆与外部的电源供给部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线轴引导件的下端还结合有插塞,在所述插塞和所述第一线轴的内部还形成有第一贯穿孔,以使所述导线的上端上下贯穿结合并与所述第一电磁线圈电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阻尼力可变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光洙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万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