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缩车后门启闭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7789 阅读:20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缩车后门启闭机构,其包括后门总成、车厢尾框总成和后门锁紧机构总成三大部分,所述后门总成(1)包括车厢后门(1.1)和铰链板(1.2),车厢后门(1.1)下侧设置有锁紧销轴(1.1.1),所述车厢尾框总成(2)包括车厢尾框(2.1)、铰链支座(2.2)和导向板(2.3),所述后门锁紧机构(3)包括油缸(3.1)、锁板(3.2)、锁紧座(3.3)和限位块(3.4),油缸(3.1)分别与铰链板(1.2)的中间和锁板(3.2)的一端铰接,锁板(3.2)中间与锁紧座(3.3)铰接,锁紧座(3.3)固定在垃圾压缩车车厢尾部下侧位置,锁板(3.2)另一端设置有锁钩(3.2.1),所述锁板(3.2)前端设置成锲面过渡到圆弧面的形式,限位块(3.4)固定在垃圾压缩车车厢边框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实现全自动操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后门启闭机构,垃圾压縮 车后门自动开启闭合紧縮装置,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通过液压油缸控制的 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缩车后门启闭^l构。属交通运输

技术介绍
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是一种常用于垃圾压縮站到垃圾填埋场的之间 运输垃圾的专用车辆,所装载的车厢是可卸式的。目前针对不同的车型, 车厢的结构尺寸都有所不同,但车厢后门启闭机构采用最多的是两种方式, 一种是在车厢顶部安装有油缸,通过油缸拉伸车厢后门,可以自动开启厢门,但关闭时还需要人工手动锁紧厢门;另一种是在车厢尾部下側安装油 缸,通过油缸拉动锁紧机构关闭厢门,但开启厢门时还需另一套液压系统 支持。上述两种常用的方法,操作复杂,有时还需要人工辅助,特别在炎 热的夏天,垃圾散发的恶臭味严重影响操作人员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实现全自动操作的 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后门启闭机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后门启闭机构,包括后门总成、车厢尾框总成和后门锁紧机构总成三大部分,所述后门总成包括车厢后门和铰链板,所述车厢后门下侧设置有锁紧销轴,所述铰链板一端与车厢后门边框顶缘固定,所述车厢尾框总成包括车厢尾框、铰链支座和导向板,铰链支座固定在车厢尾框的顶部,铰链支座上端与所述铰链板的另一端铰接,导向板固定连接在铰链支座顶部,对车厢后门开启角度起到限制作用,所述后门锁紧机构包括油缸、锁板、锁紧座和限位块,油缸分别与铰 链板的中间和锁板的一端铰接,锁板中间与锁紧座铰接,锁紧座固定在垃 圾压縮车车厢尾部下侧位置,锁板另一端设置有锁钩,该锁钩与车厢后门上的锁紧销轴相配合,锁板通过其一端的锁钩锁钩住车厢后门上的锁紧销 轴起到关闭锁紧作用,所述锁板前端设置成锲面过渡到圆弧面的形式,锲 面提供足够的法向力锁紧车厢后门,限位块固定在垃圾压縮车车厢边框上, 以限制锁板转动位置。与现有技术比较,其优点和积极效果是1 、采用了液压控制的全自动执行机构,即可实现厢门自动开启和关闭, 并锁紧厢门防止渗漏。2、 采用全自动控制方式,使得清洁工人在装填垃圾时无需人力辅助即 可完成启闭厢门,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对清洁人员 也起到了很好的卫生保护作用。3、 采用全自动控制方式,解决现有技术中厢门启闭机构操作复杂、费 力的缺点,提高了垃圾装载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后门启闭机构的闭合状态示 意图。图2本图1中左下角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后门启闭机构的打开状态示 意图。图4为本技术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后门启闭机构的的液压系统 原理示意图。图中后门总成l、车厢尾框总成2、后门锁紧机构总成3、车厢后门I. 1、铰链板1.2、锁紧销轴l丄l;车厢尾框2.1、铰链支座2.2、导向板23; 油缸3.1、锁板3.2、锁紧座3.3、限位块3.4、锁钩3.2.1;销轴I 4、销轴 115、销轴1116、销轴IV7;单向节流阀8、溢流阀9、空气滤清器IO、油箱II、 电磁换向阀12、液位计13、温度计14、压力表15、取力器16、液压 泵17、精滤器18、磁性吸附过滤器19。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2,本技术涉及的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后门启闭机构, 主要由后门总成、车厢尾框总成和后门锁紧机构总成三大部分组成。所述后门总成1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车厢后门1.1,该车厢后门 U下侧焊接有锁紧销轴l丄l,该车厢后门1.1内侧边缘装有橡胶密封条; 二是带有销轴孔的铰链板1.2,该铰链板1.2的一端沿着车厢后门1边框顶 缘焊接固定。 所述车厢尾框总成2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普通的车厢尾框2.1, 二 是带有销轴孔的铰链支座2.2,三是导向板2.3。铰链支座2.2焊接在车厢 尾框2.1的顶部,铰链支座2.2上端通过销轴115与铰链板1.2的另一端转 动连接,为了限制车厢后门开启角度,在铰链支座2.2顶部焊接有导向板2.3。所述后门锁紧机构3主要由油缸3.1、锁板3.2、锁紧座3J和限位块 3.4组成。油缸3.1缸杆端通过销轴I 4与铰链板1.2的中间转动连接,油 缸3.1尾部通过销轴I116与锁板3.2 —端转动连接,油缸3.1的尾部和缸杆 部可以相互调换安装布置,也可以实现本技术创造目的。锁板3.2中 间通过销轴IV7与锁紧座3.3转动连接,锁紧座3.3焊接在垃圾压縮车车厢 尾部下侧位置,锁板3.2另一端设置有锁钩3.2.1,该锁钩3.2.1与车车厢后 门上的锁紧销轴l丄l相配合。所述锁板3.2前端设计时采用了锲面过渡到 圆弧面的形式,为了限制锁板3.2转动位置,在车厢边框上焊接了限位块3.4。 所述油缸连接液压系统。 工作原理油缸3.1连接液压系统,驱动车厢后门开启和关闭。当油缸3.1伸长时, 首先油缸尾部推动锁板3.2,锁板3.2绕销轴IV7转动,使锁板前端锁钩3.2.1 上移脱离车厢后门1.1上的锁紧销轴l丄l,松开车厢后门,并继续转动, 直到锁板后端顶住限位块3.4,油缸继续伸长,顶起铰链板1.2和车厢后门 1.1,铰链板通过销轴115与铰链支座2.2连接并转动至导向板2.3,停止转 动,此时油缸达到伸长极限,车厢后门l.l完全打开,如图3。当油缸收縮 时,车厢后门和铰链板在油缸拉力作用下绕销轴I4缓慢向下转动,由于 车厢后门和油缸重力作用,锁板继续顶住限位块,使锁钩处于上位开启状 态,当车厢下转至完全关闭车厢时,油缸继续收缩,则锁板转动,锁钩下 移,利用锲面锁紧后门。如图4所示是本技术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縮车后门启闭机构的液压 系统原理图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液压系统有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安装 在垃圾压縮车底盘上的电动液压泵站,另一部分是安装在垃圾压縮车车厢 上的液压管路和油缸等,两者之间通过快速接头进行连接。所述电动液压 泵站包括常规的单向节流阀8、电磁换向阀12、溢流阀9、取力器16、液 压泵17、油箱11、空气滤清器10、精滤器18、磁性吸附过滤器19及温度 计14、压力表15和液位计13。电磁换向阀12的压力油进口和回油口分别 连接液压泵17的压力油输出口和油箱的回油管,电磁换向阀的压力油出油 口连接单向节流阀8的进油口,单向节流阀的出油口连接油缸的工作油腔。本实施方案中,所述电磁换向阀12为三位四通换向阀。中位为油缸停 止位,左位为油缸伸出位,即开启后门;右位为油缸的回程位,即关闭后 门。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根据需要可选用其他型号的换向阀。为保护液压 泵,在液压泵旁装有溢流阀9,该溢流阀进口连接在液压泵的压力油输出 管路上,出口连接在油箱的回油管路上。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技术的限制,本技术也并不局限于上述 举例,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技术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 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缩车后门启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门启闭机构包括后门总成、车厢尾框总成和后门锁紧机构总成三大部分,所述后门总成(1)包括车厢后门(1.1)和铰链板(1.2),所述车厢后门(1.1)下侧设置有锁紧销轴(1.1.1),所述铰链板(1.2)一端与车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厢可卸式垃圾压缩车后门启闭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门启闭机构包括后门总成、车厢尾框总成和后门锁紧机构总成三大部分, 所述后门总成(1)包括车厢后门(1.1)和铰链板(1.2),所述车厢后门(1.1)下侧设置有锁紧销轴(1.1.1),所述铰链板(1.2)一端与车厢后门(1)边框顶缘固定, 所述车厢尾框总成(2)包括车厢尾框(2.1)、铰链支座(2.2)和导向板(2.3),铰链支座(2.2)固定在车厢尾框(2.1)的顶部,铰链支座(2.2)上端与所述铰链板(1.2)的另一端铰接,导向板(2.3)固定连接在铰链支座(2.2)顶部, 所述后门锁紧机构(3)包括油缸(3.1)、锁板(3.2)、锁紧座(3.3)和限位块(3.4),油缸(3.1)分别与铰链板(1.2)的中间和锁板(3.2)的一端铰接,锁板(3.2)中间与锁紧座(3.3)铰接,锁紧座(3.3)固定在垃圾压缩车车厢尾部下侧位置,锁板(3.2)另一端设置有锁钩(3.2.1),该锁钩(3.2.1)与车厢后门上的锁紧销轴(1.1.1)相配合,所述锁板(3.2)前端设置成锲面过渡到圆弧面的形式,限位块(3.4)固定在垃圾压缩车车厢边框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生保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海鹏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