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7696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9 21:39
一种多功能机器人。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机器人。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Ⅰ(7),所述的∞形框Ⅰ(7)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Ⅰ(8),所述的竖条框Ⅰ(8)内装入电机Ⅰ(5)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Ⅰ(5)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Ⅰ(9),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在∞形框Ⅰ(7)内运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进行多种地面的行走,在实际使用中,可以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测或监测,帮助更多行业工作。

A Multifunctional Robot

A multifunctional robot.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multifunctional robot. One end of the square housing (1) is fixed with a frame I (7), and the center of the frame I (7) is provided with a vertical bar I (8). The vertical bar I (8) is loaded with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motor I (5). The output shaft of the motor I (5) passes through the circular motion wheel I (9). The circular motion wheel I (9) moves within the frame I (7). The invention can carry out a variety of ground walking, and in practical use, it can carry out a more comprehensive detection or monitoring to help more industries wor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机器人。
技术介绍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走进人们的生活,但是对于检测或监测的机器人来说还很少,且只能进行平地的光滑地面的驱动,最不光滑的底面无法实现行走,从而无法实现工作,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可以进行各种检测或监测工作,在实际使用中减少地形限制,帮助人类更好的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机器人,用以解决上述问题,能进行多种地面的行走,在实际使用中,可以进行较为全面的检测或监测,帮助更多行业工作。上述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外壳体包括方形外壳体1与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与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相互连通,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外端设置行走倒T架Ⅰ3与行走倒T架Ⅱ4,所述的行走倒T架Ⅰ3受电机Ⅰ5控制,所述的行走倒T架Ⅱ4受电机Ⅱ6控制,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Ⅰ7,所述的∞形框Ⅰ7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Ⅰ8,所述的竖条框Ⅰ8内装入电机Ⅰ5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Ⅰ5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Ⅰ9,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与电机Ⅰ5的输出轴形成偏心轮,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在∞形框Ⅰ7内运动,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Ⅱ,所述的∞形框Ⅱ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Ⅱ,所述的竖条框Ⅱ内装入电机Ⅱ6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Ⅱ6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Ⅱ10,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Ⅱ10与电机Ⅱ6的输出轴形成偏心轮,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Ⅱ10在∞形框Ⅱ内运动,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的两个顶角分别设置电机Ⅲ11与电机Ⅳ12,所述的电机Ⅲ11的输出轴穿过联轴器Ⅰ13的一端,所述的联轴器Ⅰ13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片Ⅰ14,所述的固定片Ⅰ14的转动连接在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内,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上开有凹槽Ⅰ15,所述的凹槽Ⅰ15内穿过联轴器Ⅰ13,所述的联轴器Ⅰ13上套接转动连杆Ⅰ16,所述的连杆Ⅰ16上连接摄像头Ⅰ17,所述的电机Ⅳ12的输出轴穿过联轴器Ⅱ18的一端,所述的联轴器Ⅱ17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片Ⅱ,所述的固定片Ⅱ的转动连接在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内,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上开有凹槽Ⅱ,所述的凹槽Ⅱ内穿过联轴器Ⅱ18,所述的联轴器Ⅱ18上套接转动连杆Ⅱ19,所述的连杆Ⅱ19上连接摄像头Ⅱ20,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的顶端设置弧形槽21,所述的弧形槽21内装入电机Ⅴ22,所述的电机Ⅴ22的输出轴套接联轴器Ⅲ23,所述的联轴器Ⅲ23上固定设置一组空心杆24,每个所述的空心杆24内装入分别装入旋转电机25,所述的旋转电机25的输出轴连接螺杆26,所述的螺杆26螺纹连接螺套27,所述的螺套27的顶端通过平面轴承28连接传感器探头29。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行走倒T架Ⅰ与行走倒T架Ⅱ,能进行多中地面的行走,也可进行控制一侧电机运行而进行转弯,实现较复杂地形的作业。2.本专利技术一次可以放置至少4个传感器探头,在复杂环境下,进行多向检测或监测,提高工作效率。3.本专利技术的摄像头为2个,视野更宽阔,实现无死角监控或观看,更清楚的判断环境,为下达指令提供更清晰的依据。附图说明:附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侧视图。附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逻辑信号流程图。附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机驱动电路原理图。附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GPS模块电路原理图。附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单片机电路原理图。附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按键电路原理图。附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复位电路原理图。附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机Ⅴ电路原理图。附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机Ⅳ原理图。附图1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机Ⅲ原理图。附图12是本专利技术的无线收发电路。附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温度采集电路图。附图14是本专利技术的湿度采集电路图。附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火焰传感器电路图。附图16是本专利技术的烟雾传感器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外壳体包括方形外壳体1与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与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相互连通,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外端设置行走倒T架Ⅰ3与行走倒T架Ⅱ4,所述的行走倒T架Ⅰ3受电机Ⅰ5控制,所述的行走倒T架Ⅱ4受电机Ⅱ6控制,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Ⅰ7,所述的∞形框Ⅰ7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Ⅰ8,所述的竖条框Ⅰ8内装入电机Ⅰ5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Ⅰ5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Ⅰ9,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与电机Ⅰ5的输出轴形成偏心轮,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在∞形框Ⅰ7内运动,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Ⅱ,所述的∞形框Ⅱ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Ⅱ,所述的竖条框Ⅱ内装入电机Ⅱ6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Ⅱ6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Ⅱ10,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Ⅱ10与电机Ⅱ6的输出轴形成偏心轮,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Ⅱ10在∞形框Ⅱ内运动,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的两个顶角分别设置电机Ⅲ11与电机Ⅳ12,所述的电机Ⅲ11的输出轴穿过联轴器Ⅰ13的一端,所述的联轴器Ⅰ13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片Ⅰ14,所述的固定片Ⅰ14的转动连接在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内,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上开有凹槽Ⅰ15,所述的凹槽Ⅰ15内穿过联轴器Ⅰ13,所述的联轴器Ⅰ13上套接转动连杆Ⅰ16,所述的连杆Ⅰ16上连接摄像头Ⅰ17,所述的电机Ⅳ12的输出轴穿过联轴器Ⅱ18的一端,所述的联轴器Ⅱ17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片Ⅱ,所述的固定片Ⅱ的转动连接在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内,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上开有凹槽Ⅱ,所述的凹槽Ⅱ内穿过联轴器Ⅱ18,所述的联轴器Ⅱ18上套接转动连杆Ⅱ19,所述的连杆Ⅱ19上连接摄像头Ⅱ20,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的顶端设置弧形槽21,所述的弧形槽21内装入电机Ⅴ22,所述的电机Ⅴ22的输出轴套接联轴器Ⅲ23,所述的联轴器Ⅲ23上固定设置一组空心杆24,每个所述的空心杆24内装入分别装入旋转电机25,所述的旋转电机25的输出轴连接螺杆26,所述的螺杆26螺纹连接螺套27,所述的螺套27的顶端通过平面轴承28连接传感器探头29。进一步的,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U1接收无线收发电路Ⅱ的信号,所述的无线收发电路Ⅱ接收无线收发电路Ⅰ的信号,所述的单片机U1向电机驱动电路、电机Ⅲ11、电机Ⅳ12与电机Ⅴ22发射控制信号,所述的电机驱动电路向电机Ⅰ5与电机Ⅱ6发送驱动信号,所述的单片机U1接收GPS模块信号,所述的单片机U1形上位机发送位置信息。进一步的,所述的单片机U1的3号端连接接口J1的1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1的4号端连接接口J1的2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1的5号端连接接口J1的3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1的6号端连接接口J1的4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1的20号端接地,所述的单片机U1的25号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4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的三极管Q4的集电极c连接电机Ⅳ12后连接工作电压VCC,所述的单片机U1的26号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3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的三极管Q3的集电极c连接电机Ⅲ11后连接工作电压VCC,所述的单片机U1的27号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2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的三极管Q2的集电极c连接电机Ⅴ22后连接工作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其特征是:外壳体包括方形外壳体(1)与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与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相互连通,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外端设置行走倒T架Ⅰ(3)与行走倒T架Ⅱ(4),所述的行走倒T架Ⅰ(3)受电机Ⅰ(5)控制,所述的行走倒T架Ⅱ(4)受电机Ⅱ(6)控制,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Ⅰ(7),所述的∞形框Ⅰ(7)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Ⅰ(8),所述的竖条框Ⅰ(8)内装入电机Ⅰ(5)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Ⅰ(5)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Ⅰ(9),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在∞形框Ⅰ(7)内运动,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连接行走倒T架Ⅰ(3),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Ⅱ,所述的∞形框Ⅱ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Ⅱ,所述的竖条框Ⅱ内装入电机Ⅱ(6)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Ⅱ(6)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Ⅱ(10),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Ⅱ(10)在∞形框Ⅱ内运动,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Ⅱ(10)连接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的两个顶角分别设置电机Ⅲ(11)与电机Ⅳ(12),所述的电机Ⅲ(11)的输出轴穿过联轴器Ⅰ(13)的一端,所述的联轴器Ⅰ(13)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片Ⅰ(14),所述的固定片Ⅰ(14)的转动连接在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内,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上开有凹槽Ⅰ(15),所述的凹槽Ⅰ(15)内穿过联轴器Ⅰ(13),所述的联轴器Ⅰ(13)上套接转动连杆Ⅰ(16),所述的连杆Ⅰ(16)上连接摄像头Ⅰ(17),所述的电机Ⅳ(12)的输出轴穿过联轴器Ⅱ(18)的一端,所述的联轴器Ⅱ(17)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片Ⅱ,所述的固定片Ⅱ的转动连接在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内,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上开有凹槽Ⅱ,所述的凹槽Ⅱ内穿过联轴器Ⅱ(18),所述的联轴器Ⅱ(18)上套接转动连杆Ⅱ(19),所述的连杆Ⅱ(19)上连接摄像头Ⅱ(20),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的顶端设置弧形槽(21),所述的弧形槽(21)内装入电机Ⅴ(22),所述的电机Ⅴ(22)的输出轴套接联轴器Ⅲ(23),所述的联轴器Ⅲ(23)上固定设置一组空心杆(24),每个所述的空心杆(24)内装入分别装入旋转电机(25),所述的旋转电机(25)的输出轴连接螺杆(26),所述的螺杆(26)螺纹连接螺套(27),所述的螺套(27)的顶端通过平面轴承(28)连接传感器探头(29)。...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其特征是:外壳体包括方形外壳体(1)与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与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相互连通,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外端设置行走倒T架Ⅰ(3)与行走倒T架Ⅱ(4),所述的行走倒T架Ⅰ(3)受电机Ⅰ(5)控制,所述的行走倒T架Ⅱ(4)受电机Ⅱ(6)控制,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Ⅰ(7),所述的∞形框Ⅰ(7)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Ⅰ(8),所述的竖条框Ⅰ(8)内装入电机Ⅰ(5)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Ⅰ(5)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Ⅰ(9),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在∞形框Ⅰ(7)内运动,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Ⅰ(9)连接行走倒T架Ⅰ(3),所述的方形外壳体(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形框Ⅱ,所述的∞形框Ⅱ的中心设置竖条框Ⅱ,所述的竖条框Ⅱ内装入电机Ⅱ(6)的输出轴,所述的电机Ⅱ(6)的输出轴穿过圆形运动轮Ⅱ(10),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Ⅱ(10)在∞形框Ⅱ内运动,所述的圆形运动轮Ⅱ(10)连接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的两个顶角分别设置电机Ⅲ(11)与电机Ⅳ(12),所述的电机Ⅲ(11)的输出轴穿过联轴器Ⅰ(13)的一端,所述的联轴器Ⅰ(13)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片Ⅰ(14),所述的固定片Ⅰ(14)的转动连接在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内,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上开有凹槽Ⅰ(15),所述的凹槽Ⅰ(15)内穿过联轴器Ⅰ(13),所述的联轴器Ⅰ(13)上套接转动连杆Ⅰ(16),所述的连杆Ⅰ(16)上连接摄像头Ⅰ(17),所述的电机Ⅳ(12)的输出轴穿过联轴器Ⅱ(18)的一端,所述的联轴器Ⅱ(17)的另一端连接固定片Ⅱ,所述的固定片Ⅱ的转动连接在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内,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上开有凹槽Ⅱ,所述的凹槽Ⅱ内穿过联轴器Ⅱ(18),所述的联轴器Ⅱ(18)上套接转动连杆Ⅱ(19),所述的连杆Ⅱ(19)上连接摄像头Ⅱ(20),所述的截面为倒梯形的外壳体(2)的顶端设置弧形槽(21),所述的弧形槽(21)内装入电机Ⅴ(22),所述的电机Ⅴ(22)的输出轴套接联轴器Ⅲ(23),所述的联轴器Ⅲ(23)上固定设置一组空心杆(24),每个所述的空心杆(24)内装入分别装入旋转电机(25),所述的旋转电机(25)的输出轴连接螺杆(26),所述的螺杆(26)螺纹连接螺套(27),所述的螺套(27)的顶端通过平面轴承(28)连接传感器探头(2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其特征是:控制系统包括单片机U1接收无线收发电路Ⅱ的信号,所述的无线收发电路Ⅱ接收无线收发电路Ⅰ的信号,所述的单片机U1向电机驱动电路、电机Ⅲ(11)、电机Ⅳ(12)与电机Ⅴ(22)发射控制信号,所述的电机驱动电路向电机Ⅰ(5)与电机Ⅱ(6)发送驱动信号,所述的单片机U1接收GPS模块信号,所述的单片机U1形上位机发送位置信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机器人,其特征是:所述的单片机U1的3号端连接接口J1的1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1的4号端连接接口J1的2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1的5号端连接接口J1的3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1的6号端连接接口J1的4号端,所述的单片机U1的20号端接地,所述的单片机U1的25号端连接电阻R1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1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4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4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的三极管Q4的集电极c连接电机Ⅳ(12)后连接工作电压VCC,所述的单片机U1的26号端连接电阻R2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2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3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的三极管Q3的集电极c连接电机Ⅲ(11)后连接工作电压VCC,所述的单片机U1的27号端连接电阻R4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4的另一端连接三极管Q2的基极b,所述的三极管Q2的发射极e接地,所述的三极管Q2的集电极c连接电机Ⅴ(22)后连接工作电压VCC,所述的接口J1的1号端还连接开关K1的一端,所述的接口J1的2号端还连接开关K2的一端,所述的接口J1的3号端还连接开关K3的一端,所述的接口J1的4号端还连接开关K4的一端,所述的开关K1的另一端连接开关K2的另一端、开关K3的另一端与开关K4的另一端后接地,所述的工作电压VCC端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e,所述的三极管Q5的集电极c连接电阻R12的一端与接口J2的3号端,所述的电阻R1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的三极管Q5的基极b连接电阻R11的一端,所述的电阻R11的另一端连接电阻R10的一端、电容C5的一端与开关RSTK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家峰周求湛顾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盐城吉大智能终端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