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276689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02 05: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包括传输部,所传输部后侧沿物料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折叠部、热压辊、转运部和叠片部;折叠部设置于所述传输部内,所述折叠部内设有折叠板;转运部位于热压辊下方,所述转运部上设有用于转运部上下往复运动的直线运动机构,所述转运部内设有传输机构和压平机构,所述传输机构位于压板机构内;折叠部设置于转运部下方,所述折叠部内设有左右往复运动的叠片台,所述叠片台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压板,本装置没有机械手吸取、转移极片的工步,通过单元转移组件即可实现极片的传递,极片转移效率更高,避免了极片在转移过程中出现破损的风险,堆叠次数减少,电芯制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加工设备
,具体是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
技术介绍
锂离子电池的电芯是由正极极片、隔膜、负极极片构成,目前锂电池多采用叠片式电芯:将隔膜进行“Z形”折叠,然后分别插入正、负极极片。但是该种电芯的制备过程复杂,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来执行顺序堆叠过程,不易实现机械化操作,生产效率低下。实际生产过程中,执行叠片的效率大多在1秒/片左右,而电芯是由若干个正、负极片堆叠而成,因此目前的“Z形”叠片方法已经处于瓶颈阶段,无法有效提升单个极片的叠片效率。为提高叠片速度,很多设备采用了四层单元的堆叠模式:将正极片/隔膜/负极片/隔膜四者进行热压处理,得到四层单元,然后再将若干个四层单元进行堆叠即可得到电芯。这种方式减少了叠片的次数,叠片效率有所提升,而且热压得到的四层单元硬度较单个极片要大,更有利于极片的转移。但目前针对四层单元的堆叠,仍然采用传统的机械手进行吸取、转移、堆叠,每次堆叠的周期时间依然较长,叠片效率并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叠片的精准度不高,极片易受损,叠片质量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包括传输部,所传输部后侧沿物料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折叠部、热压辊、转运部和叠片部;所述折叠部设置于所述传输部内,所述折叠部内设有折叠板;所述转运部位于热压辊下方,所述转运部上设有用于转运部上下往复运动的直线运动机构,所述转运部内设有传输机构和压平机构,所述传输机构位于压板机构内;所述折叠部设置于转运部下方,所述折叠部内设有左右往复运动的叠片台,所述叠片台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压板。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输部为真空传输皮带,所述真空传输皮带外端面均布设有通气孔。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真空传输皮带上均匀设有多条折叠槽,所述折叠板可穿过位于折叠板下方的折叠槽。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折叠部内设有第一动力机构,所述折叠板通过安装板与所述第一动力结构动力连接,所述第一动力结构为直线电机。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运部内设有支架,所述支架为同轴布置的两块圆板,所述压平机构内设有圆周布置的抚平辊,所述抚平辊通过支撑轴转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内的两块圆板之间。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架一端设有用于转动支架的第三动力机构,所述第三动力机构为电动机。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输机构为相邻布置的两组传输皮带,所述传输皮带通过皮带轮与支架转动连接,所述传输机构一端设有与皮带轮动力连接的第二动力结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为电动机。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叠片台下端设有滑台,所述滑台滑动连接有导轨和丝杠。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丝杠一端设有第四动力机构,所述第四动力机构为电动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较传统Z叠方案来说,本装置没有机械手吸取、转移极片的工步,通过单元转移组件即可实现极片的传递,极片转移效率更高,避免了极片在转移过程中出现破损的风险;2、单一工位下,传统的“Z形”叠片机每次只能堆叠一片极片,而本专利技术装置堆叠的电芯单元为四层结构,相同电芯层数的情况下,堆叠次数减少,电芯制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3、电芯单元在堆叠过程中,有抚平辊对其进行压紧、抚平,进一步保证了堆叠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局部折叠状态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折叠部放大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转运部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转运部局部结构图;图7为本实施例电芯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施例电芯折叠过程示意图;图9、图10、图11、图12为本实施例叠片过程示意图。图中:1-传输部、11-折叠槽、2-折叠部、21-第一动力机构、22-安装板、23-折叠板、3-热压辊、4-转运部、41-传输皮带、42-第二动力机构、43-第三动力机构、44-支架、45-抚平辊、46-支撑轴、47-皮带轮、5-叠片部、51-叠片台、52-压板、53-滑台、54-丝杠、55-第四动力结构、56-导轨、6-电芯单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2,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包括传输部1,所传输部1后侧沿物料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折叠部2、热压辊3、转运部4和叠片部5。传输部1为真空传输皮带,真空传输皮带外端面均布设有通气孔,传输部1一侧连接有抽真空装置,进而可以通过真空传输皮带对电芯单元6进行吸附传输,真空传输皮带上设有折叠槽11,折叠槽11设有多个且均匀布置,在通过真空传输皮带对电芯单元进行吸附传输时,将叠片前的电芯单元的中心放置与折叠槽11上方;折叠部2设置于传输部1内,折叠部2内设有第一动力机构21,折叠板23通过安装板22与第一动力结构21动力连接,第一动力结构21为直线电机,进而通过第一动力机构21可以带动折叠板23进行上下往复运动,同时折叠板23可以穿过位于折叠板23下方的折叠槽11,进而可以通过折叠板23对位于其下方的吸附在真空传输皮带上的电芯单元进行推动折叠;热压辊3位于折叠部2下方,转运部4位于热压辊3下方,转运部4上设有用于转运部4上下往复运动的直线运动机构,转运部4内设有支架44,支架44为同轴布置的两块圆板,支架44一端设有用于转动支架44的第三动力机构43,第三动力机构43为电动机,转运部4内设有传输机构和压平机构,传输机构位于压板机构内,压平机构内设有圆周布置的抚平辊45,抚平辊45通过支撑轴46转动连接于支架44内的两块圆板之间,且抚平棍45均布设置于圆板内侧靠近外缘处,传输机构为相邻布置的两组传输皮带41,传输皮带41通过皮带轮47与支架44转动连接,传输机构一端设有与皮带轮47动力连接的第二动力机构42,所述第二动力机构42为电动机,第二动力机构42通过齿轮与皮带轮47动力连接,进而可以通过第二动力机构42带动传输皮带41进行转动,而且两组传输皮带41的转动方向相反;折叠部5设置于转运部4下方,折叠部5内设有滑动连接的滑台53和导轨56,滑台53上螺纹连接有丝杠54,丝杠54一端连接有第四动力机构55,第四动力机构55为电动机,进而可以通过电动机、丝杠54和导轨56带动滑台进行左右往复运动,滑台53上端设有折叠台51,折叠太51位于转运部4下方,折叠胎51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用于压紧电芯单元6的压板52。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过程:初始状态下,叠片台51位于转运部4的右侧,折叠板23位于传输部1内。首先将叠片前的电芯单元组件放置于传输部1内的真空传输皮带上并启动真空传输皮带,由于真空传输皮带在抽真空的作用,使得电池组件吸附与真空传输皮带上,在放置的过程中,将电芯单元组件的中线与折叠槽11重叠布置,让随着传输部1的转动,电芯单元组件移动至折叠部2的下方,此时启动第一动力机构21,通过第一动力机构1带动折叠板23向下运动并穿过折叠槽11,并将电芯单元组件从传输部1上向下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包括传输部1,其特征在于,所传输部1后侧沿物料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折叠部2、热压辊3、转运部4和叠片部5;所述折叠部2设置于所述传输部1内,所述折叠部2内设有折叠板23;所述转运部4位于热压辊3下方,所述转运部4上设有用于转运部4上下往复运动的直线运动机构,所述转运部4内设有传输机构和压平机构,所述传输机构位于压板机构内;所述折叠部5设置于转运部4下方,所述折叠部5内设有左右往复运动的叠片台501,所述叠片台501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压板5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包括传输部1,其特征在于,所传输部1后侧沿物料流动方向依次设有折叠部2、热压辊3、转运部4和叠片部5;所述折叠部2设置于所述传输部1内,所述折叠部2内设有折叠板23;所述转运部4位于热压辊3下方,所述转运部4上设有用于转运部4上下往复运动的直线运动机构,所述转运部4内设有传输机构和压平机构,所述传输机构位于压板机构内;所述折叠部5设置于转运部4下方,所述折叠部5内设有左右往复运动的叠片台501,所述叠片台501上端面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压板5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部1为真空传输皮带,所述真空传输皮带外端面均布设有通气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传输皮带上均匀设有多条折叠槽11,所述折叠板23可穿过位于折叠板23下方的折叠槽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锂电池叠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部2内设有第一动力机构21,所述折叠板23通过安装板22与所述第一动力结构21动力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冲程辉王晨旭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