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旅行箱,包含有:一箱体、一对第一滚轮装设于该箱体底面且供触地使用、一对第二滚轮亦装设于该箱体底面以供触地使用,各第一滚轮的转动轴心相距地面具有一第一高度,各第二滚轮的转动轴心相距地面具有一第二高度,且该第二高度大于该第一高度,又,第二滚轮的直径是大于各第一滚轮的直径。(*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是与旅行箱有关,更详而言之是指一种以四个滚轮与地面接触而为拖行的旅行箱。
技术介绍
一般的旅行箱是以其底面所装设数个滚轮触地而达成省力拖行的目的,常见滚轮设置数目有二个与四个之分,以便提供不同拖行方式以供消费者选择,旅行箱以二个滚轮触地时,使用者必须将旅行箱以倾斜方式拖行,旅行箱以四个滚轮触地时,则提供使用者以较平稳的方式拖动旅行箱,当然,具有四个滚轮的旅行箱亦可变换为以二个滚轮触地的方式拖行,其变换的依据端赖使用者个人的习惯与实际遇到路面情况而定。图1所揭示的即为一种具有四个滚轮2的旅行箱1,该旅行箱1被拖行时虽为平稳,惟既有的该四滚轮2大小相同且直径偏小,行经特殊路面时,经常发生滚轮2卡陷情形导致拖行困难,前述特殊路面如以石板铺设而成的石板路面,又如铺设有柔软地毯,以下先以石板路面为例说明既有滚轮2容易发生卡陷的情形请参阅图2所示,以多数石板铺设而成的路面常于石板3与石板3之间存在有宽度不致于过大的凹沟4,惟当滚轮2直径d恰等于或小于凹沟4宽度W时,即会发生滚轮2无法越过凹沟4而卡陷其中,此时,若凹沟4的深度S近乎等于或大于滚轮2的半径时,则拖箱人须对旅行箱1施以较大的拉力方能将滚轮2带离凹沟4,既使拖箱人改采以二个滚轮2做为滚动支撑以便掌控拖行状况,但该二滚轮2仍会因卡陷于凹沟4而使得旅行箱1拖行困难。请再参阅图3所示,即旅行箱1的滚轮2对地毯5造成压陷的示意图,如上所述的既有滚轮2直径偏小,因此,往往造成滚轮2较多的部分下陷埋没于柔软的地毯5中,基此,拖箱人须以更大的拉力方能顺利地拖动旅行箱1。本技术专利技术人鉴于上述情形,乃经详思细索,并积数十年从事旅行箱的开发与制造经验,终而有本技术的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旅行箱,是可于类似石板路面或是地毯等特殊地形上更为轻易拖行。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旅行箱,包含有一箱体;一对第一滚轮,是装设于该箱体底面且供触地使用;一对第二滚轮,亦装设于该箱体底面以供触地使用,各第二滚轮的直径大于各第一滚轮的直径。所述的旅行箱,其中该对第一滚轮的转动轴心相距地面具有一第一高度,该对第二滚轮的转动轴心相距地面具有一第二高度,该第二高度大于该第一高度。所述的旅行箱,其中该箱体具有一前半壳与一后半壳,该对第一滚轮装设于该前半壳底面,该对第二滚轮装设于该后半壳底面,该旅行箱包括有一拉杆组,该拉杆组结合于该后半壳。所述的旅行箱,其中该对第一滚轮为万向滚轮。所述的旅行箱,其中该对第二滚轮为万向滚轮。所述的旅行箱,其中该对第二滚轮是分别通过由一轮座而与该后半壳接设,各轮座表面具有一相对该后半壳底面呈凹陷的凹部,第二滚轮的顶缘接近该凹部。所述的旅行箱,其中该对第二滚轮为定向滚轮。本技术的特点是,当旅行箱行经于石板路面或地毯时,其仍较现有技术所揭示的旅行箱具有省力拖动的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旅行箱的示意图;图2为现有旅行箱行经石板路面的示意图;图3为现有旅行箱拖行于地毯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图5为图4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旅行箱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旅行箱行经石板路面的示意图,揭示第二滚轮跨过凹沟;图8为本技术旅行箱行经石板路面的示意图,揭示第二滚轮落于凹沟;图9为本技术旅行箱拖行于地毯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另一较佳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00 旅行箱10 箱体12 前半壳121 底面14 后半壳141 底面142 顶面 20 第一滚轮22 轴心30 第二滚轮32 轴心40 轮座42 凹部50 拉杆组60 提把d、D 直径200 旅行箱202 第二滚轮204 第一滚轮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图5所示,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旅行箱100,该旅行箱100包括有一箱体10、一对第一滚轮20、一对第二滚轮30、二轮座40、一拉杆组50与一提把60;以下对各该组成构件说明于后,其中该箱体10是由一前半壳12与一后半壳14的一侧彼此连接而成可相互对合或是相对开启的容器。该对第一滚轮20是为可任意转向的万向滚轮,其等分别装设在该箱体10的前半壳12底面121,各第一滚轮20的转动轴心22相距地面具有一第一高度h1。该对第二滚轮30亦分别为可任意转向的万向滚轮,各第二滚轮30分别通过由一个轮座40而与该箱体10的后半壳14接设,且各第二滚轮30的直径大于各第一滚轮20的直径,如图5所示,第二滚轮30的转动轴心32相距地面具有一第一高度h2,在箱体10呈直立的状态下,该第二高度h2大于该第一高度h1,另请配合图6所示,各轮座40的表面具有一相对该后半壳14底面141呈凹陷的凹部42,该凹部42表面与第二滚轮30顶缘相隔些许间距,遂使得第二滚轮30于任意方向上转动时,不致发生干涉情形,且由于该凹部42的设置,使得具有较大直径的第二滚轮30在完成组装之后不致影响该箱体10的直立度。该拉杆组50是结合于该后半壳14,其具有可变化伸缩长度功效,以便方便拖箱人握拿并通过以拖动箱体10,于拖行时,拖箱人可依个人习惯而以该对第一滚轮20与该对第二滚轮30同时触地拖行(图4参照),抑或是仅以该对第二滚轮30触地拖行(图4参照),而该提把60是设置在该箱体10后半壳14的顶面142,主要是提供拖箱人拖动箱体10使用,以提把60做为拖动箱体10时,该对第一滚轮20与该对第二滚轮30是同时触地,由于拉杆组50与提把60属既有结构,于此不予赘述。以上即为本技术的旅行箱100各构件及其相关位置的叙述,图4揭示该旅行箱100以四个滚轮触地滑行于平坦地面,而为便于说明比较本技术的旅行箱100结构在遇到与上述图1所揭示旅行箱1遭遇相同特殊路面时,本技术结构确实可改善滚轮卡陷的问题,于后所叙述的特殊路面兹沿用图2揭示的石板路面,即凹沟4宽度W与深度S不变,另外,本技术的该对第一滚轮20直径大小与现有的滚轮2直径同为d,所不同者在于本技术的该对第二滚轮30直径为D图7揭示本技术的旅行箱100被拖行于如图2所示的石板路面,当滚轮行经相邻石板3之间的凹沟4时,由于第二滚轮30的直径D大于第一滚轮20直径d,亦即大于凹沟4宽度W,因此,第二滚轮30可轻易跨过该凹沟4且不发生卡陷情形,又为方便拖行,拖箱人可顺势改以该对第二滚轮30触地而为拖行(图7假想线所代表),即箱体10呈倾斜状态,诚如前述第二滚轮30可跨过凹沟4,基此使得箱体10被拖行过程中较为平顺。再者,既使第二滚轮30遭遇凹沟4宽度W1大于其直径D而于拖行中不慎落入凹沟4时(图8参照),因第二滚轮30直径D大于现有图2的滚轮2直径d,亦即力臂长度较大,故于将第二滚轮30自深度为S的凹沟4带离时所施拉力较小,换言之,本技术的旅行箱100结构在遇到与图2所揭示的相同状况时,可以较省力方式拖动旅行箱100。图9揭示本技术的旅行箱100被拖行于如图3揭示的地毯5上,在相同的条件下,因本技术的第二滚轮30直径D大于现有图2的滚轮2直径d,故以第二滚轮30做为滚动支撑时,第二滚轮30下陷埋没于地毯5的部分较少,因此本技术的旅行箱100得以相较图2的旅行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旅行箱,其特征在于,包含有:一箱体;一对第一滚轮,是装设于该箱体底面且供触地使用;一对第二滚轮,亦装设于该箱体底面以供触地使用,各第二滚轮的直径大于各第一滚轮的直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江锡鋘,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皇冠皮件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