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散热系统和车辆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020308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25 21:07
本公开涉及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和车辆,所述发动机散热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辆前方的主散热装置和与主散热装置相连接设置在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装置,辅助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在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器,用于封闭辅助散热器的进气格栅,以及用于控制进气格栅打开或关闭的第一控制器。这样,主散热装置和辅助散热装置相配合,尤其是在极限工况下主散热装置不能满足发动机散热需求时,辅助散热装置能够进行补充散热,辅助散热装置布置在车辆的底部,能够充分利用车辆行驶状态下流动的空气进行散热,第一控制器通过控制进气格栅的打开或关闭,以满足不同工况下发动机的散热需求,另外,辅助散热装置布置在车辆底部,充分利用车底的布置空间,结构更加紧凑。

Engine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and Vehicles

The present disclosure relates to an engine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and a vehicle. The engine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includes a mai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set in front of the vehicle and an auxiliary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connected with the mai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set at the bottom of the vehicle. The auxiliary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includes an auxiliary heat radiator fixed at the bottom of the vehicle, an air intake grille used to close the auxiliary heat radiator, and an air intake grille used to control the opening of the air intake grille. Or turn off the first controller. In this way, the main radiator and auxiliary radiator cooperate, especially when the main radiator can not meet the heat dissip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engine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the auxiliary radiator can supplement the heat dissipation, and the auxiliary radiator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vehicle, which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air flowing in the running state of the vehicle for heat dissipation. The first controller controls the opening of the intake grille or the opening of the intake grille. Close to meet the heat dissip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engine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auxiliary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is arranged at the bottom of the vehicle, making full use of the space under the vehicle, and the structure is more compac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散热系统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发动机散热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和车辆。
技术介绍
发动机散热,尤其是燃料电池汽车发动机的散热,是汽车开发的难点之一。相关技术中,大多采用在车辆前方的进气格栅位置布置散热器,同时配置大进风量风扇、增大进风面积等方式对发动机进行散热,但是上述方式并不能满足大功率发动机的散热需求,尤其是在极限工况下,不能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公开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该发动机散热系统能够满足不同工况下发动机的散热需求,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本公开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散热系统。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辆前方的主散热装置和与所述主散热装置相连接设置在所述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装置,所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器,用于封闭所述辅助散热器的进气格栅,以及用于控制所述进气格栅打开或关闭的第一控制器。可选地,所述辅助散热器的上方还间隔设置有导流罩,所述导流罩形成为在所述辅助散热器的位置处向上凹入的弧形结构,所述进气格栅用于将所述辅助散热器封闭在所述弧形结构内。可选地,所述辅助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流罩和所述辅助散热器之间的散热风扇,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扇转动的驱动件,以及用于控制所述驱动件转速的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控制器电连接。可选地,所述驱动件为电机,所述散热风扇连接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第二控制器为用于控制所述电机转速的MCU。可选地,还包括用于检测发动机当前温度的检测元件,所述检测元件和所述第一控制器电连接。可选地,所述检测元件为温度传感器。可选地,所述检测元件包括用于检测所述发动机出口处温度的第一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主散热装置出口处温度的第二检测元件以及用于检测当前环境温度的第三检测元件。可选地,所述主散热装置包括与所述辅助散热器相串联的主散热器。可选地,所述第一控制器为ECU。根据本公开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还车辆包括上述的发动机散热系统。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主散热装置和辅助散热装置相配合,尤其是在极限工况下主散热装置不能满足发动机散热需求时,辅助散热装置能够进行补充散热,并且辅助散热装置布置在车辆的底部,能够充分利用车辆行驶状态下流动的空气进行散热,第一控制器通过控制进气格栅的打开或关闭,以满足不同工况下发动机的散热需求,另外,辅助散热装置布置在车辆底部,充分利用车底的布置空间,结构更加紧凑。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散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散热系统中辅助散热装置进气格栅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散热系统中辅助散热装置进气格栅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发动机的散热方法的流程图。附图标记说明1主散热装置2辅助散热装置21辅助散热器22进气格栅23导流罩24散热风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以相应附图的图面为基准定义的,“前”、“后”是指相对于车辆正常行驶的方向而言的,“内”、“外”是指相应部件轮廓的内和外。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包括设置在车辆前方的主散热装置1和与主散热装置1相连接设置在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装置2,辅助散热装置2包括固定在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器21,用于封闭辅助散热器21的进气格栅22,以及用于控制进气格栅22打开或关闭的第一控制器(图中未示出)。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主散热装置1和辅助散热装置2相配合,尤其是在极限工况下主散热装置1不能满足发动机散热需求时,辅助散热装置2能够进行补充散热,并且辅助散热装置2布置在车辆的底部,能够充分利用车辆行驶状态下流动的空气进行散热,第一控制器通过控制进气格栅22的打开或关闭,以满足不同工况下发动机的散热需求,另外,辅助散热装置2布置在车辆底部,能够充分利用车底的布置空间,结构更加紧凑。在本公开中,主散热装置1包括与辅助散热器21相串联的主散热器,主散热器布置在车辆的前方,辅助散热器21和主散热器相连接且布置在车辆的底部,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当发动机以小功率运行时,主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21内的冷却液能够及时带走发动机工作时产生的热量,起到降温作用,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此时,如图2所示,第一控制器控制进气格栅22处于关闭状态,使车底趋于平整以减小风阻;当发动机以大功率运行时,主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21不能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求时,如图3所示,第一控制器控制进气格栅22打开,充分利用车辆行驶状态下的流动空气,及时对辅助散热器21进行辅助散热,进一步保证对发动机的散热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主散热器和辅助散热器21通过管路相串联,即,管路的两端分别连接至主散热器的出水口和辅助散热器21的进水口,主散热器布置在车辆的前方,辅助散热器21布置在车辆的底部,两者相互配合,能够从不同的位置对发动机进行冷却降温,保证散热效果。为实现辅助散热器21的安装和固定,在本公开中,如图2和图3中所示,辅助散热器21的上方还间隔设置有导流罩23,导流罩23形成为在辅助散热器21的位置处向上凹入的弧形结构,进气格栅22用于将辅助散热器21封闭在弧形结构内。这样,导流罩23和进气格栅22之间形成封闭的容纳腔用于固定辅助散热器21,在车辆行驶过程中,车辆底部流动的空气可沿图3箭头中所示的方向由进气格栅22进入对辅助散热器21进行散热,完成散热后的空气可沿导流罩23流出该容纳腔,即,通过空气的流动带走辅助散热器21的热量,起到辅助散热的作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发动机的运行功率,还可以通过第一控制器对进气格栅22开启的角度进行控制,例如随着发动机运行功率的增大,适当增大进气格栅22开启的角度,以增加容纳腔内流通的空气量,保证对辅助散热器21的散热效果。进一步地,当发动机以更大功率运行时,主散热器、辅助散热器21以及由进气格栅22进入的空气均不能满足发动机的散热需求时,辅助散热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导流罩23和辅助散热器21之间的散热风扇24,用于驱动散热风扇24转动的驱动件,以及用于控制驱动件转速的第二控制器,第二控制器和第一控制器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件可以为电机,散热风扇24可以直接连接在电机的输出轴上以带动散热风扇24转动,散热风扇24的转动能够加快辅助散热器21和导流罩23之间空间的流动速度,进而带走辅助散热器21的热量,进一步保证对辅助散热器21的散热效果。具体地,第二控制器可以为用于控制电机转速的MCU(微控单元),第一控制器为与MCU电连接的ECU(电子控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车辆前方的主散热装置(1)和与所述主散热装置(1)相连接设置在所述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装置(2),所述辅助散热装置(2)包括固定在所述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器(21),用于封闭所述辅助散热器(21)的进气格栅(22),以及用于控制所述进气格栅(22)打开或关闭的第一控制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车辆前方的主散热装置(1)和与所述主散热装置(1)相连接设置在所述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装置(2),所述辅助散热装置(2)包括固定在所述车辆底部的辅助散热器(21),用于封闭所述辅助散热器(21)的进气格栅(22),以及用于控制所述进气格栅(22)打开或关闭的第一控制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器(21)的上方还间隔设置有导流罩(23),所述导流罩(23)形成为在所述辅助散热器(21)的位置处向上凹入的弧形结构,所述进气格栅(22)用于将所述辅助散热器(21)封闭在所述弧形结构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装置(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导流罩(23)和所述辅助散热器(21)之间的散热风扇(24),用于驱动所述散热风扇(24)转动的驱动件,以及用于控制所述驱动件转速的第二控制器,所述第二控制器和所述第一控制器电连接。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学明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