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涉及散热领域,以缓解传统的散热器存在的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能够改善散热效果。其中,该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主体,散热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场管安装部、风机固定部、第二场管安装部;第一场管安装部平行于第二场管安装部;风机固定部垂直于第一场管安装部;第一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场管,所述风机固定部用于固定风机;第二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场管。该充电器散热装置将充电器内部发热器件布局在一起并锁在该充电器散热装置上,风机能够直接固定在该充电器散热装置上进行抽风冷却。且该散热装置铝挤一体成型无需二次加工;散热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节约内部设计空间及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电器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散热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
技术介绍
铝制散热器在逆变电源中已经广泛应用,主要是给电子产品内部发热器件散热。铝材散热具有重量轻巧、散热效果好等特点。目前,现有的充电器散热器通常采用块状U型及单边锯齿型结构,MOS管(金属(metal)—氧化物(oxide)—半导体(semiconductor)场效应晶体管)固定在散热器上,风机固定在产品外壳上对其散热,该种散热器通过固定外壳上的风机向外抽风给MOS管进行散热的方式是一种在产品内部整体抽风散热的方式,对散热器的冷却效果并不理想。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包括: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场管安装部、风机固定部、第二场管安装部;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平行于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所述风机固定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场管,所述风机固定部用于固定风机;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场管。结合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场管的第一安装孔;所述风机固定部包括:第一风口形成部以及用于固定风机的风机固定位;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场管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风机固定位与所述第二场管的上端面相抵接。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包括:散热齿形成部以及第一场管安装位;所述第一场管安装位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散热齿形成部上形成有散热齿组,所述散热齿组垂直于所述散热齿形成部。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散热齿形成部还形成有用于安装风机的风机安装部。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包括:第二场管安装位以及支撑部,所述第二场管安装位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安装孔;所述支撑部用于连接印刷电路板。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散热主体还包括:在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之间形成的第二风口形成部;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所述第一风口形成部和所述第二风口形成部围设形成出风口,所述出风口用于通风散热。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风口形成部形成有用于与印刷电路板连接的支脚,所述支脚与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之间形成有用于将所述充电器散热装置固定在印刷电路板上的固定孔。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系统,包括:印刷电路板和如第一方面及其可能的实施方式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器散热装置,所述充电器散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结合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充电器散热装置为两个,两个所述充电器散热装置左右对称设置在所述印刷电路板上。结合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该散热系统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充电器散热装置上。本技术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充电器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其中,该充电器散热装置包括:散热主体,散热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场管安装部、风机固定部、第二场管安装部;第一场管安装部平行于第二场管安装部;风机固定部垂直于第一场管安装部;第一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场管,所述风机固定部用于固定风机;第二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场管。因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散热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能够改善散热效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度。该充电器散热装置将充电器内部发热器件(MOS管、整流管等场管)布局在一起并设置在(锁在)该充电器散热装置上,风机直接固定在该充电器散热装置上进行抽风冷却。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该充电器散热装置与同等产品对比,重量减轻了约一半,散热效率提高15%,能够提高印刷电路板的有效使用面积,方便设计人员对印刷电路板设计走线,减小产品体积及设计成本。此外,该充电器散热装置可以一体成型,结构简洁、操作简单。该充电器散热装置还具有以下优点:1、主要由铝挤型材加工,即该充电器散热装置铝挤成型,无需二次加工;当然该充电器散热装置也可以使用铝压铸实现一体成型;2、散热效率高、重量轻、体积小,节约产品内部设计空间。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散热系统的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目前传统的充电器散热器的选型通常采用块状U型及单边锯齿型结构,在整体产品中分布在高压、低压二个独立部件,MOS管固定在散热器一侧,散热器固定在PCB(PrintedCircuitBoard,印刷电路板)上,风机固定外壳上向外抽风给MOS管进行散热,此种散热方式为产品内部整体抽风散热,对散热器冷却效果不理想,散热效果不佳,用户使用体验度较差;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及散热系统,能够缓解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充电器散热器存在的散热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改善了散热效果,提高用户使用体验度。同时,该充电器散热装置结构简洁,操作简单,无需再额外增加夹具固定,限位一致性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此外,该充电器散热装置还具有以下优点:1、由铝挤型材加工,即该充电器散热装置铝挤成型,无需二次加工;当然该充电器散热装置也可以使用铝压铸实现一体成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场管安装部、风机固定部、第二场管安装部;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平行于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所述风机固定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场管,所述风机固定部用于固定风机;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场管。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电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主体,所述散热主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场管安装部、风机固定部、第二场管安装部;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平行于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所述风机固定部垂直于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一场管,所述风机固定部用于固定风机;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用于安装第二场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一场管的第一安装孔;所述风机固定部包括:第一风口形成部以及用于固定风机的风机固定位;所述第二场管安装部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场管的第二安装孔;所述风机固定位与所述第二场管的上端面相抵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场管安装部包括:散热齿形成部以及第一场管安装位;所述第一场管安装位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安装孔;所述散热齿形成部上形成有散热齿组,所述散热齿组垂直于所述散热齿形成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电器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齿形成部还形成有用于安装风机的风机安装部。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散热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言圣,张健行,
申请(专利权)人:纽福克斯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