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145007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9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铸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将硼砂外面包裹上弹性保护膜;B、取钻头,该钻头的内部设有排屑腔和浇注腔,将带有弹性保护膜的硼砂填充到浇注腔中;C、识别出铸件上的缺陷区域;D、用抛光设备对缺陷区域进行清理,并去掉缺陷区域上的氧化层和残留杂质;E、在缺陷区域内机加工出填充孔,钻孔完毕后,使钻头停留在填充孔内;F、向浇注腔内倒入熔化状态的修补液,同时将钻头从填充孔中缓慢拔出,待钻头从填充孔中全部拔出后,停止向浇注腔内倒入修补液;G、待修补的区域凝固、冷却至常温后,对修补区域进行打磨处理,即完成修补工序。本方案减少了修补材料的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铸件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铸件是由铁水铸造而成的物品。铸件在加工生产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各种预料不到的因素给铸件留下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大致可分为气孔、缩孔、缩松、渣孔和砂眼等,一些缺陷尺寸较大,危及了铸件整体结构的安全,可能发生颠覆性质量事故。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现目前,通常是在铸件的缺陷区域开出圆的通孔,然后使用圆棒插入到通孔中,并使圆棒的外壁与通孔的内壁相互粘连在一起,从而完成了缺陷的修补。但是,现有方法在对铸件修补过程中,由于圆棒的长度一定,而缺陷区域的深度往往会不同,这样采用长度相同的圆棒对不同深度的缺陷进行修补时,可能圆棒的长度会大于缺陷的深度而将圆棒折断,从而造成圆棒原料的浪费;或者圆棒的长度小于缺陷的深度而无法对缺陷区域进行完整的修复,修复时需要多根圆棒相互连接使用,操作比较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以减少修补材料的浪费。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硼砂预处理:将硼砂外面包裹上弹性保护膜;B、钻头处理:在钻头的内部开设排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硼砂预处理:将硼砂外面包裹上弹性保护膜;B、钻头处理:在钻头的内部开设排屑腔和浇注腔,将带有弹性保护膜的硼砂填充到浇注腔中;C、识别缺陷:识别出铸件上的缺陷区域;D、缺陷区域预处理:用抛光设备对缺陷区域进行清理,并去掉缺陷区域上的氧化层和残留杂质;E、钻孔:在缺陷区域内机加工出填充孔,钻孔完毕后,使钻头停留在填充孔内;F、浇注修补液:向浇注腔内倒入熔化状态的修补液,同时将钻头从填充孔中缓慢拔出,待钻头从填充孔中全部拔出后,停止向浇注腔内倒入修补液;G、待修补的区域凝固、冷却至常温后,对修补区域进行打磨处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硼砂预处理:将硼砂外面包裹上弹性保护膜;B、钻头处理:在钻头的内部开设排屑腔和浇注腔,将带有弹性保护膜的硼砂填充到浇注腔中;C、识别缺陷:识别出铸件上的缺陷区域;D、缺陷区域预处理:用抛光设备对缺陷区域进行清理,并去掉缺陷区域上的氧化层和残留杂质;E、钻孔:在缺陷区域内机加工出填充孔,钻孔完毕后,使钻头停留在填充孔内;F、浇注修补液:向浇注腔内倒入熔化状态的修补液,同时将钻头从填充孔中缓慢拔出,待钻头从填充孔中全部拔出后,停止向浇注腔内倒入修补液;G、待修补的区域凝固、冷却至常温后,对修补区域进行打磨处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件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所用的抛光设备为角磨机或者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明川高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永川区致远金属铸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