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身结构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8616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4:27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前舱横梁、地板面板、前横梁和内连接板,所述前纵梁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前纵梁具有主体段和连接在该主体段后端的向下弯曲段,所述前舱横梁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的向下弯曲段上,并且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主体段的下方,所述地板面板位于所述前舱横梁的后方,所述前横梁与所述前纵梁相连,所述内连接板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前舱横梁和所述前横梁之间。因此,能够有效提升前碰时车身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使得车辆的碰撞安全性更高。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s

The present disclosure relates to a body structure and a vehicle. The body structure includes a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 front cabin cross beam, a floor panel, a front cross beam and an inner connecting plate.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includes a lef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nd a righ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spaced in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s.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has a main section and a downward bending section connected to the rear end of the main section. The front cabin cross beam is connected with the left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said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The floor panel is located at the rear of the front cabin cross beam,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nd the inner connecting plate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side of the front longitudinal beam and is located between the front cabin cross beam and the front cross beam. Therefore, it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body structure in front of the collision, making the collision safety of the vehicle hig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身结构和车辆
本公开涉及车辆的车身结构
,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和具有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技术介绍
在车辆,尤其是乘用车的交通(碰撞)事故中最大程度地减少乘员的死亡率和受伤程度是乘用车的整车研发和制造的核心设计技术。其中,车身结构碰撞安全变形结构的设计是提高整车碰撞安全性能的基础。为了满足公众对家用乘用车的越来越高的碰撞安全性的要求,近年来各国的有关部门都在本国的相关法规和评价规范中不断逐步地改进和补充了一些乘用车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试验条件。例如美国正在针对其国内市场销售的车辆,更新其一系列有关安全碰撞性能的法规和评价规范,要求车身成员舱在更多工况下承受更大碰撞力而有相对比较小的变形。随着家用乘用车在全球市场的普及,石化能源短缺及燃烧带来的环保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新能源汽车。而电动汽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方向正在成为未来的趋势。电动汽车的设计除了要满足传统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设计较高的续航里程,以满足与传统燃油车的竞争力。为了提升续航距离,电动汽车需要配备更加多的电池包,这样相比同样规格的燃油车,电动汽车要大幅度地增加整车重量,这就导致在同样试验条件下,车辆的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100)、前舱横梁(220)、地板面板(300)、前横梁(210)和内连接板(410),所述前纵梁(100)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前纵梁(100)具有主体段(100A)和连接在该主体段(100A)后端的向下弯曲段(100B),所述前舱横梁(220)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的向下弯曲段(100B)上,并且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主体段(100A)的下方,所述地板面板(300)位于所述前舱横梁(220)的后方,所述前横梁(210)与所述前纵梁(100)相连,所述内连接板(410)连接在所述前纵梁(100)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前舱横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前纵梁(100)、前舱横梁(220)、地板面板(300)、前横梁(210)和内连接板(410),所述前纵梁(100)包括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的左前纵梁和右前纵梁,所述前纵梁(100)具有主体段(100A)和连接在该主体段(100A)后端的向下弯曲段(100B),所述前舱横梁(220)连接在所述左前纵梁和所述右前纵梁的向下弯曲段(100B)上,并且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主体段(100A)的下方,所述地板面板(300)位于所述前舱横梁(220)的后方,所述前横梁(210)与所述前纵梁(100)相连,所述内连接板(410)连接在所述前纵梁(100)的内侧并位于所述前舱横梁(220)和所述前横梁(210)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210)为固定在地板面板(300)下表面上的车身横梁,所述地板面板(300)位于所述前舱横梁(220)的后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210)为靠近车身前舱的车身横梁,或者为靠近前围板(320)安装的车身横梁,或者为靠近门槛内板前端安装的车身横梁,或者为设于前座椅安装横梁前方的车身横梁。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板(410)与所述前舱横梁(220和/或所述前横梁(210)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连接板(410)包括内连接底壁(411),所述内连接底壁(411)具有首尾依次连接的内连接板第一边缘、内连接板第二边缘、内连接板第三边缘和内连接板第四边缘,所述内连接板第一边缘沿所述前横梁(210)延伸且与该前横梁(210)搭接,所述内连接板第二边缘沿所述前纵梁(100)延伸且与该前纵梁(100)搭接,所述内连接板第三边缘上连接有呈角度地向上延伸的第一内连接侧壁(412),所述第一内连接侧壁(412)与所述前舱横梁(220)搭接,所述内连接板第四边缘上连接有向上延伸的第二内连接侧壁(413),所述第二内连接侧壁(413)与所述前横梁(210)搭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横梁(210)形成为向上开口的第一槽状结构,包括横梁底壁(201)和横梁侧壁(202),所述第一槽状结构的开口处的上边缘向外翻折以形成横梁开口翻边(200a),所述前横梁(210)通过所述横梁开口翻边(200a)连接于所述地板面板(300),所述内连接板第一边缘向外延伸以形成内连接板第一搭接边(410a),所述第二内连接侧壁(413)的上边缘向外翻折以形成第二内连接侧壁第一翻边(410b),所述第二内连接侧壁(413)靠近所述内连接板第一边缘的端部向外翻折以形成第二内连接侧壁第二翻边(410c),其中,所述内连接板第一搭接边(410a)与所述横梁底壁(201)搭接,所述第二内连接侧壁第一翻边(410b)与所述横梁开口翻边(200a)搭接,所述第二内连接侧壁第二翻边(410c)与所述横梁侧壁(202)搭接。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100)的后端形成为向上开口的第二槽状结构,所述内连接板第二边缘向外延伸以形成内连接板第二搭接边(410d),所述内连接板第二搭接边(410d)与所述第二槽状结构的底壁搭接。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舱横梁(220)形成为向上开口的第四槽状结构,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嵇明邓荣添刘新春尚世秋宁杰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