闩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14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闩锁机构,包括一个释放杆和一个锁定杆,释放杆和锁定杆设置为绕一个共同的旋转轴线转动,释放杆具有分别与锁定杆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相对应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释放杆具有一个第三位置,当这些杆在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时,释放杆和锁定杆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阻止,在释放杆位于第三位置时,其由一弹性件偏压向其第二位置,其中,释放杆和锁定杆的第一位置与闩锁机构的锁定状态对应,释放杆和锁定杆的第二位置与闩锁机构的解锁状态对应,释放杆的第三位置与闩锁机构的释放状态对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闩锁机构,特别是用于如小汽车之类客车的门闩锁中的闩锁机构。
技术介绍
现有的客车闩锁通常执行释放和保持门的功能以使其可打开及关闭以及将门锁定和解锁。闩锁也可执行将门超锁的功能。为了执行这些多重功能,闩锁必须具有一个允许将门从车辆内部或车辆外部打开的释放杆和一个用于从车辆内部或车辆外部锁定和解锁该释放杆的锁定杆。通常,锁定杆从车辆外部通过钥匙筒(keybarrel)操作,以及从车辆内部通过窗台钮(sill button)操作。在大多数车辆中,释放杆可通过相应的内部释放把手和外部释放把手从车辆内部和外部进行操作。然而,在一些情况中,释放杆和锁定杆是通过一个单个的把手从车辆的内部进行操作。这称为用超驰释放(override release)进行推拉锁定。在这样的一个闩锁中,要求释放杆和锁定杆彼此协同动作,以便门把手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运动解除闩锁的锁定,并且门把手进一步运动到第三位置释放闩锁。闩锁可具有一个单拉动超驰释放或一个双拉动超驰释放。已有多种方法提供一种带有闩锁机构的闩锁,其中闩锁机构能够实现释放杆和锁定杆之间的机构接合。例如,在GB2300667中,释放杆和锁定杆,为了旋转,安装在分开的轴上,所述杆通过一个鲍顿拉索(Bowdencable)装置连接。然而,这样的闩锁机构制造成本高,且由于设计复杂易于发生部件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闩锁机构。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闩锁机构,其包括一个释放杆和一个锁定杆,释放杆和锁定杆设置为绕一共同旋转轴线旋转,该释放杆具有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其分别对应于锁定杆的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释放杆具有一个第三位置,当所述杆在它们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时,释放杆和锁定杆之间的相对旋转受到阻止,在第三位置时,释放杆通过一弹性件被偏压向其第二位置,其中,释放杆和锁定杆的第一位置与闩锁机构的锁定状态对应,释放杆和锁定杆的第二位置与闩锁机构的解锁状态对应,释放杆的第三位置与闩锁机构的释放状态对应。该闩锁相较现有闩锁的优点在于,释放杆和锁定杆旋转安装在一个单一位置。这减少所需制造部件的数量,从而减少了成本。此外,由于设计的复杂性大大减少,闩锁机构故障率降低。优选地,释放杆和锁定杆的第一位置与闩锁机构的锁定状态对应,释放杆和锁定杆的第二位置与闩锁机构的解锁状态对应,释放杆的第三位置与闩锁机构的释放状态对应。这样做的优点在于,锁定杆和释放杆可以以固定的机械关系进行操作。由于释放杆相对锁定杆处于固定的机械关系中,当释放杆安装到内部释放把手时,可以使用该把手锁定和解锁闩锁。这使得除了在车辆乘客室内的释放把手外,不需要再提供窗台钮。优选地,弹性件朝释放杆的第二位置偏压释放杆。有利地,这一特征允许一旦把手由车辆乘客释放,则内部释放把手在弹性件作用下返回其不工作的解锁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闩锁,其包括第一方面中的闩锁机构,其中闩锁还包括一个与所述释放杆可分离地驱动的释放横杆,一个横锁定杆与锁定杆机械接合,释放横杆可移动以打开闩锁,锁定横杆可移动以锁定和解锁闩锁。附图说明现在参照附图通过示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闩锁机构的正视图,示出处于锁定的第一位置的释放杆和锁定杆。图2示出图1的闩锁机构,其中释放杆和锁定杆处于解锁的第二位置。图3示出图1的闩锁机构,其中锁定杆处于其解锁的第二位置且释放杆处于释放的第三位置。图4是图1的闩锁机构的立体分解俯视图。图5是图1的闩锁机构的立体分解仰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闩锁机构第二实施方式的正视图,且锁定杆和释放杆处于其锁定的第一位置。图7示出图6的闩锁机构,其中锁定杆和释放杆处于其解锁的第二位置。图8示出图6的闩锁机构,其中锁定杆处于其解锁的第二位置且释放杆处于其释放的第三位置。图9是图6的闩锁机构的分解正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到图3示出一个闩锁机构10(仅示出其部分),闩锁机构10具有一个释放杆12和一个锁定杆14。释放杆12和锁定杆14沿旋转轴线18旋转地安装于一个闩锁底座16(为清楚起见,仅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上。将所述杆安装到闩锁底座16上,以使其可相对闩锁底座16旋转,也可相对彼此旋转。在使用中,闩锁机构构成车辆门闩锁的一部分。释放杆12经由一传输路径连接到一个棘爪上。当将门闩锁上时,棘爪阻止可转动的闩锁爪转动,转而保持住撞针。撞针设置在车体上,用于闩锁关闭的门。操作释放把手使棘爪与所述闩锁爪脱开接合,转而释放撞针,打开门。释放杆12具有一拱形部分28(在图4和图5中详细示出),该拱形部分28具有以旋转轴线18为中心的半径。在拱形部分28的一侧设有一个横释放臂26,而在拱形部分28地另一侧设有一个释放臂30。释放臂30具有一个孔31,所述孔31用于通过线缆或类似装置将释放臂30连接到一个内侧释放把手(为清楚起见,没有示出)。锁定杆14也限定有一拱形部分32,其半径的中心位于旋转轴线18上。拱形部分32一端设有一个横锁定臂22,拱形部分32的圆周上设有一个拱形槽34。释放杆具有一个上表面36和一个下表面38。上表面36在横释放臂附近具有一个凸起40。锁定杆14具有一个上表面42和一个下表面44。锁定杆14的下表面44和释放杆12的上表面36轮廓基本平坦,从而在其间形成一个齐平的界面。一个压缩弹簧15设置在锁定杆14的拱形槽34中,从而弹簧15的第一端15A抵靠拱形槽34的第一端34A。释放杆12的凸起40位于拱形槽34内靠近槽34的第二端34B。压缩弹簧15的第二端15B抵靠凸起40。可以理解,在制造过程中,以自由状态下成一拱形纵向轴线来形成压缩弹簧,以最小化弹簧中的应力,在弹簧形成过程中,该拱形轴线通过对金属丝进行热处理或施加受控扭曲而获得。提供一个用于与锁定杆14的横锁定臂22接合的横锁定杆20。横锁定杆20经由一传输路径连接到一个锁机构(为清楚起见,未示出)。横锁定杆20具有一个限定有两个尖头21A,21B的叉子21。横锁定臂22设置在尖头21A,21B之间。从而,锁定杆14在锁定与解锁间任一方向上的运动将引起横锁定杆20的运动。当锁定杆14从锁定移向解锁的时候,横所闭臂22将接合第一尖头21A,而当锁定杆14从解锁移动向锁定的时候,横锁定臂22将会接合第二尖头21B。因为横锁定杆20以机械方式与一个锁机构接合,锁机构可经由横锁定杆20而通过锁定杆14的运动致动。可选择地,锁机构(进而锁定杆14)可通过一个中央锁定系统致动,为清楚起见,没被示出中央锁定系统。同样地,提供一个横释放杆24,用于与释放杆12的横释放臂26接合。横释放杆24以机械方式与释放机构的棘爪相接合,为清楚起见没有示出棘爪。因此,释放杆的运动能够致动释放机构。再参照图1到图3,释放臂止挡46和横锁定臂止挡48连接于闩锁底座16并相对旋转轴线18固定。横锁定臂止挡48阻止横锁定臂22运动通过其解锁位置。释放臂止挡46阻止释放臂30通过其锁定的第一位置和其释放的第三位置。在使用中,闩锁可以通过横锁定臂22的运动而在锁定状态(如图1所示)和解锁状态(如图2所示)之间移动。这样的运动可以通过一个中央锁定马达、一个钥匙筒和一个超驰释放把手的操作而实现。闩锁的操作参照图1到图3进行描述。在闩锁机构10位于其锁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闩锁机构,包括一个释放杆和一个锁定杆,所述释放杆和锁定杆设置为绕一个共同的旋转轴线转动,所述释放杆具有分别与所述锁定杆的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相对应的一个第一位置和一个第二位置,所述释放杆具有一个第三位置,当所述释放杆和锁定杆在其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时,所述这些杆之间的相对转动受到阻止,在所述释放杆位于所述第三位置时,其由一弹性件偏压向其第二位置,其中,所述释放杆和锁定杆的第一位置与闩锁机构的锁定状态对应,所述释放杆和锁定杆的第二位置与闩锁机构的解锁状态对应,所述释放杆的第三位置与闩锁机构的释放状态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德尼爱德华费雪
申请(专利权)人:英国阿文美驰轻型车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GB[英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