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10534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10:45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壳管、换热管、密封盖体和折流挡板,壳管两端口用密封盖体密封,一端密封盖体轴向方向上分别开有圆形通孔,制冷剂进液管、制冷剂回气管分别插入对应的圆形通孔,并密封固定,同对应的换热管进口和出口部分连通;载冷剂通过设置在壳管式换热器上部两端的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在壳管内部和换热管外部之间的空间内循环流动;折流挡板设置在壳管内部,面向壳管轴线布置,开有多个安装圆形通孔,换热管穿过安装圆形通孔,沿壳管轴线方向延伸,折流挡板外边缘和壳管内边缘紧密贴合,开有射流通孔,由于采用在折流挡板上开射流通孔技术方案,载冷剂通过喷射通孔喷射,加大流速,达到提高换热效率效果。

A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A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 includes shell and tube, heat exchange tube, sealing cover and baffle. The two ends of the shell and tube are sealed by sealing cover. The axial direction of one end of the sealing cover is separately opened with circular through holes. The refrigerant inlet pipe and refrigerant return pipe are respectively inserted into the corresponding circular through holes and sealed and fixed,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 corresponding heat exchange tube inlet and outlet parts. The refrigerant inlet and outlet pipes at the upper ends of shell-and-tube heat exchangers circulate in the space betwee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shell-and-tube; the baffles are arranged in the inner part of the shell-and-tube, facing the axis of the shell-and-tube, with several circular through-holes, the heat exchanger pipes extend along the axis of the shell-and-tube, and the outer edges of the baffles and the inner edges of the shell-and tube are closely connected. There are perforating holes in the baffle. Because of the technical scheme of perforating holes in the baffle, the refrigerant is injected through the through holes to increase the flow rate and improve the heat transfer efficienc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壳管式换热器
本专利技术属于空调换热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壳管式换热器。
技术介绍
目前制冷空调行业,使用的壳管式换热器,都是采取制冷剂在换热管内,载冷剂在换热管外流动,壳体内部上下依次顺序设置有折流板,折流板上开有用于固定换热管的安装孔,折流板外边缘和壳管内边缘无密封,在壳管内部依顺序上下设置的折流板形成的U型流通缺口,载冷剂沿折流板形成的U型缺口低速曲线流动,进行换热。该技术方案记载在专利号为CN201310015126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中。这种技术方案,存在载冷剂由于流动速度慢而造成和换热管里面制冷剂之间换热的换热系数较低,从而使得壳管式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不高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壳管、换热管、密封盖体和折流挡板,壳管两端口用密封盖体密封,一端密封盖体轴向方向上分别开有圆形通孔,制冷剂进液管、制冷剂回气管分别插入对应的圆形通孔,和密封盖体密封固定,并同对应的换热管进口和出口部分连通;载冷剂通过设置在壳管式换热器上部两端的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在壳管内部和换热管外部之间的空间内循环流动;折流挡板设置在所述壳管内部,面向壳体轴线布置,折流挡板上开有多个同换热管管径的安装圆形通孔,换热管穿过安装圆形通孔,在壳管内沿壳管轴线方向延伸,折流挡板外边缘和壳管内边缘紧密贴合,折流挡板上沿所述壳管轴线方向开有射流通孔。进一步地,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还设置有管钣,所述管钣位于壳管两边端部和密封盖体之间,管钣上开有多个安装圆形通孔,换热管两端管口分别套进管钣的安装圆形通孔,胀管和安装圆形通孔密封固定,伸入所述壳体并穿过所述折流挡板安装圆形通孔;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分别位于壳管上部两端,穿过壳管上部开的连接圆形通孔固定在壳管上;密封盖体、壳管、管钣边缘对应位置上均开有多个固定圆形通孔,密封盖体盖合在管钣外表面,并对准管板和壳管上的圆形通孔,螺栓穿过所述固定圆形通孔,用螺母拧紧固定。进一步地,密封盖体为半圆形结构,内部设置有密封腔体,密封腔体之间设置密封隔层,密封隔层向外凸出的凸台上设置密封面,密封面和端盖的固定面位于同一平面上。进一步地,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分别位于两端密封盖体上部,穿过密封盖体上部开的圆形通孔,固定在密封盖体上,换热管另外一端管口对应焊接U型弯头,形成U型换热流路;折流挡板分别设置在壳管两端以及中部,制冷剂进液管进入密封盖体内侧面后,向下垂直弯曲,所述管路弯曲末端插入内置在所述密封盖体内部的倒置的分流器进液口,并和分流器焊接连接,分流器进液口下部位置设置有一个初级均流器,初级均流器上面均匀开有通孔,初步均匀分流流过的制冷剂以液体状态进入分流器下部空腔,通过设置在分流器空腔内部,且向外凸出,尖端与分流器同轴的锥体分开液体制冷剂进行二次分配,继续以液体状态进一步均匀分流到均流器的出液口,分流器出液口分流数和换热管进液路数相等,分流毛细管一端插入分流器出液口,另外一端插入换热管进液口,焊接固定连通,通过分流毛细管第三次调整进入换热管的液态制冷剂的流量,保证每路流过分流毛细管的液态制冷剂以相同的流量均匀流入换热管;制冷剂回气管和一个内置在密封器内部的气体收集器一个接口连接,所述气体收集器同时通过另外一个接口和所述换热管的流出制冷剂管口连接。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分流器、初级均流器,分流毛细管为铜质材料,换热管为内螺纹铜管,初级均流器可焊接固定或活动放置在分流器的进液口下部的凸台位置上。采用分流头倒置和在分流头进液处加初级均流器方式,主要是先利用初级均流器均匀分流几股制冷剂流入分流器,进入分流器的制冷剂,利用重力特性,二次对液态制冷剂进行分配,保证下部经过分流器分流出去的制冷剂始终处于液体状态且流量相同,避免制冷剂气液混合而造成分流不均匀现象,分流器的出液口和换热器进液管采取分流毛细管连接,是利用分流毛细管阻力大的特性,三次再均匀调整进入换热器进液管的液体制冷剂流量,保证每根分流毛细管的流量都相等,在上述过程中,制冷剂汽化产生的气体则上浮进液管上部,这种技术方式,能达到尽量避免进入分流器过程中对液体制冷剂的无效节流而汽化,保证纯液体状态的制冷剂均匀流入换热管进液口,而集中在换热管内部蒸发换热,提高制冷剂换热利用率的效果。进一步地,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分流器数量为1~6个,每个分流器倒置,分别用独立的制冷剂进液管连接,对应连通相同数目独立的气体收集器,换热管流路一一对应,且密封盖体独立开有配套的圆形通孔插接。进一步地,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折流挡板边缘对称位置开有固定通孔,两端部开有螺纹的固定杆穿过所有折流挡板,在两端套上配套的螺母固定。进一步地,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分别位于壳管上部两端位置,穿过壳管上部开的圆形通孔固定在壳管上,开有圆形通孔的密封盖体设置有两个密封腔体,另外一个密封盖体设置有一个整体密封腔体;制冷剂进液管连通密封盖体一个密封腔体,制冷剂回气管连通密封盖体另外一个密封腔体;连通制冷剂进液管的密封腔体和换热管进液口,连通制冷剂回气管的另外一个密封腔体和换热管出液口连通,所有和换热管另外一端管板固定的管路,整体和这一端密封盖体的一个整体密封腔体连通;折流挡板分别设置在两端管钣中间。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换热管为内螺纹铜管。进一步地,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折流挡板数量为2~6个。进一步地,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所述的制冷剂进液管、制冷剂回气管材料为铜质材料,和密封盖体焊接固定。进一步地,上述的壳管式换热器,折流挡板开的射流通孔为直孔,孔直径φ4~φ5毫米,射流通孔均布在折流挡板平面上。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折流挡板上开有射流通孔,并且折流挡板外边缘和壳管内边缘紧密贴合,载冷剂只能通过流过射流通孔,水平方向喷射到换热管上,和换热管里面的制冷剂通过换热管进行强制换热,达到提高换热效率的效果。有效解决了普通壳管换热器的载冷剂需要绕过实心的折流板,以U型曲线路径低速流过换热管,使得换热效率低的缺陷,有效提高换热效率的效果。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要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壳管换热器原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壳管换热器原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折流挡板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倒置的分流器安装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份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包括壳管113、换热管110、左密封盖体102、右密封盖体116和折流挡板107;壳管113外直径165毫米,内直径157毫米,壁厚4毫米,左右两端口分别用左右密封盖体102、116密封,左密封盖体102轴向方向上中间位置上下分别各开有1个圆形通孔,上面的通孔直径16毫米,下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壳管、换热管、密封盖体和折流挡板,所述壳管两端口用密封盖体密封,一端所述的密封盖体轴向方向上分别开有圆形通孔,制冷剂进液管、制冷剂回气管分别插入所述密封盖体对应的圆形通孔,和所述密封盖体密封固定,并同对应的所述换热管进口和出口部分连通;载冷剂通过设置在所述壳管式换热器上部两端的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在所述壳管内部和所述换热管外部之间的空间内循环流动;所述折流挡板设置在所述壳管内部,面向所述壳管轴线布置,所述折流挡板上开有多个同所述换热管管径的安装圆形通孔,所述换热管穿过所述安装圆形通孔,在所述壳管内沿所述壳管轴线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挡板外边缘和所述壳管内边缘紧密贴合,所述折流挡板上沿所述壳管轴线方向开有射流通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壳管式换热器,包括壳管、换热管、密封盖体和折流挡板,所述壳管两端口用密封盖体密封,一端所述的密封盖体轴向方向上分别开有圆形通孔,制冷剂进液管、制冷剂回气管分别插入所述密封盖体对应的圆形通孔,和所述密封盖体密封固定,并同对应的所述换热管进口和出口部分连通;载冷剂通过设置在所述壳管式换热器上部两端的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在所述壳管内部和所述换热管外部之间的空间内循环流动;所述折流挡板设置在所述壳管内部,面向所述壳管轴线布置,所述折流挡板上开有多个同所述换热管管径的安装圆形通孔,所述换热管穿过所述安装圆形通孔,在所述壳管内沿所述壳管轴线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挡板外边缘和所述壳管内边缘紧密贴合,所述折流挡板上沿所述壳管轴线方向开有射流通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蒸发器,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管钣,所述管钣位于所述壳管两边端部和所述密封盖体之间,所述管钣开有多个安装圆形通孔,所述换热管两端管口分别套进所述管钣的安装圆形通孔,胀管和所述安装圆形通孔密封固定,伸入所述壳体并穿过所述折流挡板安装圆形通孔;所述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分别位于所述壳管上部两端,穿过所述壳管开的连接圆形通孔固定在所述壳管上,所述密封盖体、壳管、管钣边缘对应位置上均开有多个固定圆形通孔,所述密封盖体盖合在所属管钣外表面,并对准所述管板和壳管上的圆形通孔,螺栓穿过所述固定圆形通孔,用螺母拧紧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盖体为半圆形结构,所述密封盖体内部设置有密封腔体,所述密封腔体之间设置密封隔层,所述密封隔层向外凸出的凸台上设置密封面,密封面和所述端盖的固定面位于同一平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载冷剂进液、出液管分别位于所述两端密封盖体上部,穿过所述密封盖体上部开的圆形通孔固定在所述密封盖体上,所述换热管另外一端管口对应焊接U型弯头,形成U型换热流路;所述折流挡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壳管两端以及中部,所述制冷剂进液管进入所述密封盖体内侧面后,向下垂直弯曲,所述管路弯曲末端插入内置在所述密封盖体内部的倒置的分流器进液口,并和所述分流器焊接连接,所述分流器进液口下部位置设置有一个初级均流器,所述初级均流器上面均匀开有通孔,初步均匀分流流过的制冷剂以液体状态进入所述分流器下部空腔,通过设置在所述分流器空腔内部,且向外凸出,尖端与所述分流器同轴的锥体分开液体制冷剂进行二次分配,继续以液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蒙广灿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顺德区金舵空调冷冻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