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102313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6 06: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属于细胞培养技术领域,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细胞共培养单元,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培养皿,相邻的两个培养皿之间设有连通两者内腔的内流通通道或内渗流通道,其中至少一个培养皿上连接有供营养液流动的外流通管路,外流通管路上设有驱动各个培养皿中的营养液流动的泵送装置。将细胞共培养单元连接在管路上,通过泵送装置的泵送使营养液在细胞共培养单元内流动模拟机体血管的流动,从而模拟真实的机体内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细胞共培养装置不能真实模拟机体内环境的问题。

A Co-culture Device for Cells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cell co-culture device,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cell culture. The cell co-culture device comprises a cell co-culture unit. The cell co-culture unit has at least two Petri dishes arranged in layers, and an internal flow channel or an internal osmotic flow channel connecting the internal cavity of the two adjacent Petri dishes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two Petri dishes. At least one Petri dish is connected with a supply channel. The outflow pipeline of nutrient liquid flow is provided with a pump device to drive nutrient liquid flow in each Petri dish. The cell co-culture unit is connected to the pipeline, and the nutrient solution flows in the cell co-culture unit to simulate the flow of blood vessels through the pumping device, so as to simulate the real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organism, thus solving the problem that the cell co-culture device in the prior art can not simulate the real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org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体外毒理和药理学实验中对采用传统的单层面细胞培养,该培养方式不能够真实地模拟细胞所处的体内微环境,在研究外源物质对机体影响时可能造成一定的偏差。为了更好地建立类似于体内环境的培养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期,研究者在原有的二维单层细胞培养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细胞共培养技术。细胞共培养技术是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共同培养于统一环境中的技术,对比单细胞单层培养而言,具有更好地反应体内环境的优点。目前,现有的共培养方式有直接接触共培养和间接接触共培养两种,直接接触共培养虽然可以解决多种细胞共培养的状态,但是针对不同组织来源的细胞混在一起培养,不能独立的区分,不同细胞在生长过程中相互接触互相影响,使混在一起的细胞的各自功能的表达或者引起各种细胞的性状发生改变,对于后期在研究细胞的相互影响及各自效应时,常无法辨别或失去真实反应;目前使用的间接接触共培养通常涉及两种细胞,最多三种细胞,虽然可以对细胞之间进行良好的区分,但是由于受到当前共培养装置及技术上的限制,通常仅共培养三种细胞,另外细胞外培养基通常为静止状态,这些都对体外细胞培养尽可能模拟良好的细胞在机体的内在环境产生了一定障碍。常艳,魏伟在2009年7月发表的名为《细胞共培养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的综述,其中提到了一种Millicell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又称Transwell小室),在进行细胞共培养时,将Transwell小室放入培养板中,分别在上室和下室中种入细胞A和细胞B,并且上室底部设有能够连通上室和下室的具有通透性的薄膜,使细胞B在其培养液中的成分影响到细胞A,从而研究细胞B分泌或代谢产生的物质对细胞A生长、运动等的影响。但在实际的机体环境内,处于不同组织上的细胞一般都是通过血液来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传递,因此,此种插入式细胞培养皿对于不同组织的细胞来说脱离实际机体的情况,不能真实的模拟出细胞在机体中的情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细胞共培养装置不能真实模拟机体内环境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技术方案是: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细胞共培养单元,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培养皿,相邻的两个培养皿之间设有连通两者内腔的内流通通道或内渗流通道,其中至少一个培养皿上连接有供营养液流动的外流通管路,外流通管路上设有驱动各个培养皿中的营养液流动的泵送装置。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细胞共培养单元连接在管路上,通过泵送装置的泵送使营养液在细胞共培养单元内流动模拟机体血管的流动,从而模拟真实的机体内环境,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细胞共培养装置不能真实模拟机体内环境的问题。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处于最下层的培养皿上设有与外流通管路连通的入口和出口,便于外流通管路的布置。所述外流通管路上连通有至少两个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通过在不同的细胞共培养单元里模拟不同的机体组织器官,以观察不同的机体组织器官间的相互影响。相邻的细胞共培养单元之间串联设置,更利于各个细胞共培养单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邻的两个培养皿中处于上层的培养皿的底壁上设有所述内渗流通道,简化结构,使相邻的培养皿之间能够更好的进行物质传递。相邻的两个层叠设置的培养皿中处于上层的培养皿上设有上挡板,所述上挡板搭接在处于下层的培养皿的口沿处,且上挡板和/或处于下层的培养皿上设有用于使处于下层的培养皿的内腔与外界连通的上透气结构,便于各个培养皿之间的组装。所述上挡板上设有供移液枪插入以对处于其下层的培养皿添加液体的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构成所述上透气结构,设置连接孔不仅能够使相邻的培养皿中处于下层的培养皿能够与外部空气进行气体交换,而且可以在营养液液面高度不够时随时通过连接孔添加营养液,还可以通过连接孔向各自对应的培养皿中滴加染毒液、消化液等其他成分,便于实验操作。处于同一个上挡板上的连接孔设有至少两个且沿周向均匀布置,增加连接孔的数量,避免细胞因供氧不足导致细胞的死亡。同一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处于最上层的培养皿上设有顶盖,处于最下层的培养皿上设有下挡板,所述顶盖搭接在下挡板上,且顶盖和处于最上层的培养皿的口沿处间隔设置,所述顶盖和/或下挡板上还设有连通顶盖内外的透气结构,避免细胞与空气大范围接触污染细胞。每个培养皿的内侧底壁上均设有帮助细胞贴壁的助贴壁层,帮助细胞更好的贴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底部培养皿的主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底部培养皿的俯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中间培养皿的主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中间培养皿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顶部培养皿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顶部培养皿的俯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顶盖的轴测图;图9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顶盖的主视图;图10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的链接管的轴测图;图11为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细胞共培养装置的具体实施例1,如图1至图10所示,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一个供营养液流动的管路5,管路5上串联有蠕动泵6及两个用于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共培养单元,通过蠕动泵6来驱动营养液在管路5中流动并且不产生阻滞并破坏细胞的作用,营养液在两个共培养单元中流动,不仅可以为细胞提供营养,而且可以带走细胞的新陈代谢产物,也就是说,利用营养液的流动模拟机体的血液的流动,特别是对于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来说,一般在机体内都是通过血液来进行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的,因此能够更好的模拟细胞在机体内的微环境。其中,蠕动泵6构成驱动各个培养皿中的营养液流动的泵送装置。本实施例中,细胞共培养单元包括三个上下间隔布置的培养皿和倒扣在三个培养皿上的顶盖4,其中三个培养皿从上到下分别为顶部培养皿3、中间培养皿2和底部培养皿1,为了减少搭建细胞共培养单元时的难度,因此,三个培养皿之间搭接在一起,且顶部培养皿3、中间培养皿2和底部培养皿1的直径大小依次增大,顶部培养皿3、中间培养皿2和底部培养皿1的侧围上分别设有顶部环形挡板301、中间环形挡板201和底部环形挡板101,其中顶部环形挡板301的下侧面与中间培养皿2的口沿搭接配合,中间环形挡板201的下侧面与底部培养皿1的口沿处搭接配合,底部环形挡板101与顶盖4的口沿搭接配合,并且顶部环形挡板301的外圈直径小于中间环形挡板201的外圈直径,中间环形挡板201的外圈直径小于底部环形挡板101的外圈直径,另外顶盖4的内侧底壁和顶部培养皿3的口沿处之间留有1-2mm的垂直间隔,提高顶部培养皿3的通透性,通过三个培养皿的依次搭接,然后将顶盖4倒扣在底部环形挡板101上,使细胞共培养单元更容易组装,便于实验人员的操作。其中,顶部环形挡板301和中间环形挡板201构成上挡板,底部环形挡板101构成下挡板。底部培养皿1上设有与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细胞共培养单元,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培养皿,相邻的两个培养皿之间设有连通两者内腔的内流通通道或内渗流通道,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个培养皿上连接有供营养液流动的外流通管路,外流通管路上设有驱动各个培养皿中的营养液流动的泵送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胞共培养装置,包括细胞共培养单元,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具有至少两个层叠设置的培养皿,相邻的两个培养皿之间设有连通两者内腔的内流通通道或内渗流通道,其特征在于:其中至少一个培养皿上连接有供营养液流动的外流通管路,外流通管路上设有驱动各个培养皿中的营养液流动的泵送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中处于最下层的培养皿上设有与外流通管路连通的入口和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流通管路上连通有至少两个所述细胞共培养单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细胞共培养单元之间串联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培养皿中处于上层的培养皿的底壁上设有所述内渗流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细胞共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层叠设置的培养皿中处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华辰凤谢复炜乔梁峻李翔王蕙婷尚平平康彧赵俊伟赵阁王昇刘克建刘惠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