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65686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4 02: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包括外壳和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设在外壳上,所述外壳包括水箱,用于检测操作的平台以及用于支撑的支撑台;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以及液压缸,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液压缸均设在支撑台上,所述第二夹持件设在平台,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液压缸驱动下进行上下运动;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压簧和抵接件,所述平台上设有安装槽,所述抵接件匹配设在安装槽内,所述压簧的一端与安装槽的槽底连接,所述压簧的另一端与抵接件的底部连接,所述抵接件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通过管道与水箱连通。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高效检测,检测简单省力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
本技术涉及织物渗水性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
技术介绍
渗水性测定仪是一种用于纺织材料耐水压透过率试验的测定仪,测定的方法是在标准大气下,测试试样的一面承受一个持续升高的水压,直到测试试样的表面出现三滴水珠为止记录此时的压力,从而得到织物的耐水压透过率的性能。传统的渗水性测定仪对织物的检测是先将织物放置在出水口上,在手动转动夹紧装置,使得夹紧装置夹紧织物,出水口的水压持续上升,直到织物表面出现三滴水珠,记录水压。然而在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是通过肉眼进行观察,因此经常出现肉眼未能及时发现三滴水珠,而在水压的持续增加的情况下,水压达到织物的耐水压值,水流大量的流过织物进入到夹持装置的内壁上,因此需要手工对夹持装置内壁上的水珠进行擦干,避免影响下次的检测结果。传统的渗水性测定仪是通过手动转动夹紧装置来夹紧织物,检测人员需要施加较大的力才能使得夹紧装置夹紧织物,大大增加了检测人员的检测强度;且传统的渗水性测定仪的夹持装置在抬升后,与检测平台的距离过小,手工难以对夹持装置内壁的水珠进行擦拭,擦拭难度大,工作效率低。有鉴于此,本申请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其具有高效检测,检测简单省力的特点。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其中,包括外壳和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设在外壳上,所述外壳包括用于储水的水箱,用于检测操作的平台以及用于支撑的支撑台,所述水箱设在平台上,所述支撑台设在水箱上;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以及液压缸,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液压缸均设在支撑台上且第一夹持件的上端与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设在平台正对于第一夹持件的位置,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液压缸驱动下进行上下运动且活塞杆的行程大于第一夹持件到第二夹持件的距离,所述第二夹持件和第一夹持件匹配夹持以固定织物;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压簧和抵接件,所述平台上设有正对于第一夹持件的安装槽,所述抵接件匹配设在安装槽内,所述压簧设在安装槽与抵接件之间,所述压簧的一端与安装槽的槽底连接,所述压簧的另一端与抵接件的底部连接,所述抵接件的上端部分露出于安装槽,所述抵接件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通过管道与水箱连通。进一步,所述外壳上还设有用于风干第一夹持件内壁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设在支撑台上且第一管道的一端与气泵连通,所述第一管道的另一端与第二管道的一端转动连接并相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另一端与第三管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三管道的另一端用于出气风干第一夹持件的内壁。进一步,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端部还设有中空半球体,所述中空半球体与活塞杆的端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夹持件的上端设有球体杆,所述球体杆的一端为杆部,所述球体杆的另一端为球体部,杆部的一端与第一夹持件的上端连接,球体部的一端伸入到中空半球体内并与中空半球体匹配转动连接。进一步,所述第三管道的一端为可延长及旋转的吸管式结构。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其检测过程是:将织物放置在第二夹持件上,通过液压缸的驱动使得第一夹持件向下方向移动,并与第二夹持件配合来固定织物,接着由水箱中的水经加压后输送至抵接件,再由抵接件上的出水孔流出对织物施压,从而检测出织物的渗水性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由于液压缸的活塞杆的移动行程大于第一夹持件到第二夹持件的距离,因此,在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夹紧织物时,第二夹持件将向下移动并挤压压簧,压簧受压变形,产生需要恢复形变的对第二夹持件的持续抵顶力,从而保证了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的紧密配合,进而保证了位于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之间的织物在检测时得到有效的固定。避免检测时织物的松脱而影响检测结果以及避免液压缸的活塞杆的行程无法精确的与第一夹持件到第二夹持件之间的距离相等,而使得第一夹持件过度抵顶第二夹持件导致第一夹持件和第二夹持件的磨损,或者由于第一夹持件不能完全抵顶到第二夹持件而不能对织物起到有效的固定。并且,通过液压缸对第一夹持件的驱动来固定织物,改变了传统手动转动第一夹持件来固定织物的方式,大大减轻了检测人员的检测强度并使得织物的夹紧效果得到大大提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立体结构的另一视图。图5为本技术中具有中空半球体和球体杆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中的中空本球体和球体杆配合的示意图。图中:水箱-11;支撑台-12;平台-13;第一夹持件-21;第二夹持件-22;液压缸-23;活塞杆-231;压簧-221;抵接件-222;安装槽-223;管道-3;出水孔-4;出气管-5;第一管道-51;第二管道-52;第三管道-53;中空半球体-61;球体杆-62;杆部-621;球体部-62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如图1-6所示,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其中,包括外壳和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设在外壳上,所述外壳包括用于储水的水箱11,用于检测操作的平台13以及用于支撑的支撑台12,所述水箱11设在平台13上,所述支撑台12设在水箱11上,所述支撑台12与所述平台13平行设置;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21、第二夹持件22以及液压缸23,所述第一夹持件21和液压缸23均设在支撑台12上且第一夹持件21的上端与液压缸23的活塞杆231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22设在平台13正对于第一夹持件21的位置,所述第一夹持件21在液压缸23驱动下进行上下运动且活塞杆231的行程大于第一夹持件21到第二夹持件22的距离,因此在液压缸23的推动下第一夹持件21将会压紧第二夹持件22,再通过所述第二夹持件22和第一夹持件21匹配压紧夹持以固定织物;为了让第二夹持件22与第一夹持件21的配合更加紧密,且减少第一夹持件21和第二夹持件22之间的过度抵接而易造成第一夹持件21损坏的情况。所述第二夹持件22包括压簧221和抵接件222,所述平台13上设有正对于第一夹持件21的安装槽223,所述抵接件222匹配设在安装槽223内,所述压簧221设在安装槽223与抵接件222之间,所述压簧221的一端与安装槽223的槽底连接,所述压簧221的另一端与抵接件222的底部连接,所述压簧221的弹性系数较大,且所述压簧221是正常人施力后无法压缩的压簧221,从而确保在第一夹持件21被液压缸23推动而压向第二夹持件22时,第二夹持件22上的压簧221会被挤压变形,而压簧221变形产生的恢复形变力足以使得第一夹持件21和第二夹持件22之间的织物能在水压的冲击下不从第一夹持件21和第二夹持件22之间脱离。最终,保证了织物被有效的固定,还能延长第一夹持件21和第二夹持件22的使用寿命。所述抵接件222的上端部分露出于安装槽223,所述抵接件222上设有出水孔4,所述出水孔4通过管道3与水箱11连通。采用上述的结构后,使得检测人员在检测时无需在通过手动的方式来推动第一夹持件21,省力并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使得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设在外壳上,所述外壳包括用于储水的水箱,用于检测操作的平台以及用于支撑的支撑台,所述水箱设在平台上,所述支撑台设在水箱上;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以及液压缸,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液压缸均设在支撑台上且第一夹持件的上端与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设在平台正对于第一夹持件的位置,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液压缸驱动下进行上下运动且活塞杆的行程大于第一夹持件到第二夹持件的距离,所述第二夹持件和第一夹持件匹配夹持以固定织物;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压簧和抵接件,所述平台上设有正对于第一夹持件的安装槽,所述抵接件匹配设在安装槽内,所述压簧设在安装槽与抵接件之间,所述压簧的一端与安装槽的槽底连接,所述压簧的另一端与抵接件的底部连接,所述抵接件的上端部分露出于安装槽,所述抵接件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通过管道与水箱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检测的渗水性测定仪,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和夹持装置,所述夹持装置设在外壳上,所述外壳包括用于储水的水箱,用于检测操作的平台以及用于支撑的支撑台,所述水箱设在平台上,所述支撑台设在水箱上;所述夹持装置包括第一夹持件、第二夹持件以及液压缸,所述第一夹持件和液压缸均设在支撑台上且第一夹持件的上端与液压缸的活塞杆连接,所述第二夹持件设在平台正对于第一夹持件的位置,所述第一夹持件在液压缸驱动下进行上下运动且活塞杆的行程大于第一夹持件到第二夹持件的距离,所述第二夹持件和第一夹持件匹配夹持以固定织物;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压簧和抵接件,所述平台上设有正对于第一夹持件的安装槽,所述抵接件匹配设在安装槽内,所述压簧设在安装槽与抵接件之间,所述压簧的一端与安装槽的槽底连接,所述压簧的另一端与抵接件的底部连接,所述抵接件的上端部分露出于安装槽,所述抵接件上设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通过管道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丹平肖顶陈燕华刘建鸿
申请(专利权)人:晋江中纺标检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