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59330 阅读:11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13 2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其结构包括入料口、缓冲底座、下模座、防滑底板、下限位杆、连接孔、上限位杆、连接块、散热孔、上模座,入料口嵌入安装于下模座内,缓冲底座下端与防滑底板上端相贴合,下限位杆共设有六个并且安装于缓冲底座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通过缓冲底座上的支撑板受到挤压,接触头将压力通过压杆传给回力弹簧进行缓冲,同时弹簧杆与工作弹簧向下施压,在连接轴的作用下连杆向两端张开,移动块滑动,缓冲弹簧发生形变,对该模具在挤压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模具损坏,在使用该模具时,由于模具内的物料所受到挤压能够得到很好的缓冲,避免所生产出来的模具遭受挤压而损坏。

A New Soft-Hard Co-extrusion Di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new type of soft and hard co-extrusion die, whose structure includes inlet opening, cushion base, lower die base, anti-skid bottom plate, lower limit rod, connection hole, upper limit rod, connection block, heat dissipation hole and upper die base. The inlet opening is embedded in the lower die base, the lower end of cushion base is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end of anti-skid bottom plate, and the lower limit rod is provided with six and installed on the cushion base. On the top,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new soft-hard co-extrusion die, which is extruded by the support plate on the cushioning base, and the contact head transfers the pressure to the return spring through the pressure bar for cushio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spring bar and the working spring are pressed downward. Under the action of the connecting shaft, the connecting rod opens to both ends, the moving block slides, and the cushioning spring deforms, thus cushioning the die in the extrusion process. The utility model can avoid the damage of the die. When using the die, the material in the die can be well cushioned by extrusion and the produced die can be avoided from being damaged by extrus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
本技术是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属于软硬共挤模具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软硬共挤模具,需要对型材局部进行热气流加热,加热到一定的温度后,使型材具有一定的粘性,才能与小模头流道中挤压出的粘流态胶条可以很好的融合粘接在一起。现有技术公开了申请号为:CN201320889865.9的一种软硬共挤模具,包括模板一、模板二,所述的模板一和模板二构成哈弗结构,所述的软硬共挤模具设有预加热装置,所述的预加热装置为预加热块,所述的预加热块通过螺栓连接结构与所述的模板一进行紧固连接,但是该现有技术在使用该模具时,由于模具内的物料受到较大的挤压,导致所生产出来的模具易于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以解决的现有技术在使用该模具时,由于模具内的物料受到较大的挤压,导致所生产出来的模具易于损坏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其结构包括入料口、缓冲底座、下模座、防滑底板、下限位杆、连接孔、上限位杆、连接块、散热孔、上模座,所述入料口嵌入安装于下模座内,所述缓冲底座下端与防滑底板上端相贴合,所述下限位杆共设有六个并且安装于缓冲底座上,所述下模座下端嵌入安装于缓冲底座内,所述上限位杆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连接块下端,所述连接块上端与上模座下端相贴合,所述下限位杆下端设有防滑底板,所述缓冲底座由弹簧杆、移动块、支撑板、接触头、回力弹簧、压杆、骨架增强层、连接轴、工作弹簧、连杆、缓冲弹簧、保护壳组成,所述弹簧杆嵌入安装于工作弹簧内,所述移动块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保护壳内,所述缓冲弹簧右侧与移动块左侧相焊接,所述连接轴嵌入安装于连杆内,所述压杆上端与接触头下端相焊接,所述回力弹簧上端与压杆下端相连接,所述骨架增强层嵌入安装于保护壳内,所述接触头上端与支撑板下端相焊接,所述支撑板下端设有弹簧杆,所述连杆嵌入安装于保护壳内,所述弹簧杆下端与连杆相连接。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孔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缓冲底座内。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孔嵌入安装于上模座内。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板嵌入安装于入料口内。进一步地,所述防滑底板长为20cm,宽为15cm,高为3cm的长方体。进一步地,所述防滑底板材质为橡胶,具有防滑效果好的作用。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弹簧材质为铝,具有弹性效果好的作用。有益效果本技术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通过缓冲底座上的支撑板受到挤压,接触头将压力通过压杆传给回力弹簧进行缓冲,同时弹簧杆与工作弹簧向下施压,在连接轴的作用下连杆向两端张开,移动块滑动,缓冲弹簧发生形变,对该模具在挤压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模具损坏,在使用该模具时,由于模具内的物料所受到挤压能够得到很好的缓冲,避免所生产出来的模具遭受挤压而损坏。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缓冲底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入料口-1、缓冲底座-2、下模座-3、防滑底板-4、下限位杆-5、连接孔-6、上限位杆-7、连接块-8、散热孔-9、上模座-10、弹簧杆-201、移动块-202、支撑板-203、接触头-204、回力弹簧-205、压杆-206、骨架增强层-207、连接轴-208、工作弹簧-209、连杆-210、缓冲弹簧-211、保护壳-212。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技术。请参阅图1、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技术方案:其结构包括入料口1、缓冲底座2、下模座3、防滑底板4、下限位杆5、连接孔6、上限位杆7、连接块8、散热孔9、上模座10,所述入料口1嵌入安装于下模座3内,所述缓冲底座2下端与防滑底板4上端相贴合,所述下限位杆5共设有六个并且安装于缓冲底座2上,所述下模座3下端嵌入安装于缓冲底座2内,所述上限位杆7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连接块8下端,所述连接块8上端与上模座10下端相贴合,所述下限位杆5下端设有防滑底板4,所述缓冲底座2由弹簧杆201、移动块202、支撑板203、接触头204、回力弹簧205、压杆206、骨架增强层207、连接轴208、工作弹簧209、连杆210、缓冲弹簧211、保护壳212组成,所述弹簧杆201嵌入安装于工作弹簧209内,所述移动块202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保护壳212内,所述缓冲弹簧211右侧与移动块202左侧相焊接,所述连接轴208嵌入安装于连杆210内,所述压杆206上端与接触头204下端相焊接,所述回力弹簧205上端与压杆206下端相连接,所述骨架增强层207嵌入安装于保护壳212内,所述接触头204上端与支撑板203下端相焊接,所述支撑板203下端设有弹簧杆201,所述连杆210嵌入安装于保护壳212内,所述弹簧杆201下端与连杆210相连接,所述连接孔6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缓冲底座2内,所述散热孔9嵌入安装于上模座10内,所述支撑板203嵌入安装于入料口1内,所述防滑底板4长为20cm,宽为15cm,高为3cm的长方体,所述防滑底板4材质为橡胶,具有防滑效果好的作用,所述工作弹簧209材质为铝,具有弹性效果好的作用。本专利所说的缓冲弹簧211是一种利用弹性来工作的机械零件,用弹性材料制成的零件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除去外力后又恢复原状,所述连杆210连接活塞和曲轴,并将活塞所受作用力传给曲轴,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变为曲轴的旋转运动。在进行使用时将缓冲底座2安装于防滑底板4上端,在操作人员使用该模具时,将物料经入料口1导入到下模座3内,接着盖上上模座10对物料进行挤压固定,挤压过程中,通过缓冲底座2上的支撑板203受到挤压,接触头204将压力通过压杆206传给回力弹簧205进行缓冲,同时弹簧杆201与工作弹簧209向下施压,在连接轴208的作用下连杆210向两端张开,移动块202滑动,缓冲弹簧211发生形变,对该模具在挤压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模具损坏。本技术解决现有技术在使用该模具时,由于模具内的物料受到较大的挤压,导致所生产出来的模具易于损坏的问题,本技术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本技术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通过缓冲底座上的支撑板受到挤压,接触头将压力通过压杆传给回力弹簧进行缓冲,同时弹簧杆与工作弹簧向下施压,在连接轴的作用下连杆向两端张开,移动块滑动,缓冲弹簧发生形变,对该模具在挤压过程中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模具损坏,在使用该模具时,由于模具内的物料所受到挤压能够得到很好的缓冲,避免所生产出来的模具遭受挤压而损坏。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技术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技术。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技术内。不应将权利要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入料口(1)、缓冲底座(2)、下模座(3)、防滑底板(4)、下限位杆(5)、连接孔(6)、上限位杆(7)、连接块(8)、散热孔(9)、上模座(10),所述入料口(1)嵌入安装于下模座(3)内,所述缓冲底座(2)下端与防滑底板(4)上端相贴合,所述下限位杆(5)共设有六个并且安装于缓冲底座(2)上,所述下模座(3)下端嵌入安装于缓冲底座(2)内,所述上限位杆(7)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连接块(8)下端,所述连接块(8)上端与上模座(10)下端相贴合,所述下限位杆(5)下端设有防滑底板(4),所述缓冲底座(2)由弹簧杆(201)、移动块(202)、支撑板(203)、接触头(204)、回力弹簧(205)、压杆(206)、骨架增强层(207)、连接轴(208)、工作弹簧(209)、连杆(210)、缓冲弹簧(211)、保护壳(212)组成,所述弹簧杆(201)嵌入安装于工作弹簧(209)内,所述移动块(202)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保护壳(212)内,所述缓冲弹簧(211)右侧与移动块(202)左侧相焊接,所述连接轴(208)嵌入安装于连杆(210)内,所述压杆(206)上端与接触头(204)下端相焊接,所述回力弹簧(205)上端与压杆(206)下端相连接,所述骨架增强层(207)嵌入安装于保护壳(212)内,所述接触头(204)上端与支撑板(203)下端相焊接,所述支撑板(203)下端设有弹簧杆(201),所述连杆(210)嵌入安装于保护壳(212)内,所述弹簧杆(201)下端与连杆(210)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软硬共挤模具,其特征在于:其结构包括入料口(1)、缓冲底座(2)、下模座(3)、防滑底板(4)、下限位杆(5)、连接孔(6)、上限位杆(7)、连接块(8)、散热孔(9)、上模座(10),所述入料口(1)嵌入安装于下模座(3)内,所述缓冲底座(2)下端与防滑底板(4)上端相贴合,所述下限位杆(5)共设有六个并且安装于缓冲底座(2)上,所述下模座(3)下端嵌入安装于缓冲底座(2)内,所述上限位杆(7)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连接块(8)下端,所述连接块(8)上端与上模座(10)下端相贴合,所述下限位杆(5)下端设有防滑底板(4),所述缓冲底座(2)由弹簧杆(201)、移动块(202)、支撑板(203)、接触头(204)、回力弹簧(205)、压杆(206)、骨架增强层(207)、连接轴(208)、工作弹簧(209)、连杆(210)、缓冲弹簧(211)、保护壳(212)组成,所述弹簧杆(201)嵌入安装于工作弹簧(209)内,所述移动块(202)共设有四个并且安装于保护壳(212)内,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凡高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