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陆两栖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6890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4: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陆两栖泵,属于水陆两用泵技术领域。该包括泵座、设置于泵座上的泵壳、设置在泵壳内的电机组件以及与电机组件连接的叶轮;泵座具有与泵壳内部连通的空腔,并且泵座的一侧连接有进水管道;泵壳的底部与泵座连接,泵壳与电机组件之间形成流道,泵壳的顶部设置有出水联接座,出水联接座与出水管道连接,泵壳的底部设置有蜗壳,并且蜗壳保持在泵座内,蜗壳内设置有叶轮;出水管道上设置有电接点压力表,电接点压力表与设置在泵壳外的控制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方便、运行成本低,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陆两栖泵
本技术属于水陆两用泵
,具体涉及一种水陆两栖泵。
技术介绍
水陆两栖泵适用于水位变化较大以及水位变化迅速的场合,在水中或离开水面同样可以工作。现有的水陆两栖泵在工作时定子部件和转子部件的冷却不均匀、不充分,易造成泵出故障。同时水陆两栖泵上并无液位控制,在泵中缺水时,容易烧毁定子部件、转子部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陆两栖泵,以解决现有水陆两栖泵工作时定子部件和转子部件冷却不充分,且在泵中缺水时易烧毁的问题。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水陆两栖泵,包括泵座、设置于泵座上的泵壳、设置在泵壳内的电机组件以及与电机组件连接的叶轮;泵座具有与泵壳内部连通的空腔,并且泵座的一侧连接有进水管道;泵壳的底部与泵座连接,泵壳与电机组件之间形成流道,泵壳的顶部设置有出水联接座,出水联接座与出水管道连接,泵壳的底部设置有蜗壳,并且蜗壳保持在泵座内,蜗壳内设置有叶轮;出水管道上设置有电接点压力表,电接点压力表与设置在泵壳外的控制系统连接。泵壳与电机组件之间形成流道,该流道包围整个电机组件,电机组件带动叶轮转动,液体进入到泵壳内,流道中的液体与电机组件持续进行热交换,电机组件中的定子部件和转子部件冷却均匀充分,泵不易出故障。电接点压力表设置在出水管道上,检测出水管道中压力大小,缺水时自动停泵,避免损坏水陆两栖泵。优选地,电机组件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的定子部件和转子部件以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定子部件上的上导轴承座、下导轴承座和推力盘,转子部件上端设置于上导轴承座内,且下端设置于下导轴承座及推力盘内,转子部件中部位于定子部件内,转子部件的下顶端连接叶轮。优选地,泵壳设置在泵座上,泵座的顶部设置有四方螺塞。优选地,控制系统包括缺水保护控制器和启动控制器,缺水保护控制器与电接点压力表连接,启动控制器与缺水保护控制器以及泵内电机组件连接。优选地,出水管道上设置有闸阀和止回阀,止回阀设置在泵壳与闸阀之间。优选地,泵壳靠近进水管道一侧设置有注水阀。优选地,蜗壳为流线型蜗壳。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使用方便、运行成本低,安全型高,持续均匀冷却定子部件和转子部件,不易造成泵出故障。2、本技术采用四方螺塞,便于泵内排气通畅,利于流量、扬程达到设计要求。3、本技术采用电接点压力表和控制系统配合使用,缺水时自动停泵,避免损坏水陆两栖泵。4、本技术采用闸阀和止回阀,有效地防止了停泵时的水锤作用,又能在止回阀失效时,安全地检修或更换。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系统图。图中:1-泵座;2-泵壳;3-叶轮;4-进水管道;5-出水管道;6-蜗壳;7-电接点压力表;8-外壳;9-定子部件;10-转子部件;11-上导轴承座;12-下导轴承座;13-推力盘;14-四方螺塞;15-缺水保护控制器;16-启动控制器;17-闸阀;18-止回阀;19-注水阀;20-出水联接座;21-密封环;22-底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水陆两栖泵,包括泵座1、泵壳2、电机组件和叶轮3。泵座1上设置有泵壳2,该泵座1具有与泵壳2内部连通的空腔,泵座1的一侧设置有进水口,通过进水法兰与进水管道4连接。泵座1的顶部设置有四方螺塞14,便于泵内排气通畅,利于流量、扬程达到设计要求。泵壳2为密封式,泵壳2的底部与泵座1连接,泵壳2内设置有电机组件,泵壳2与电机组件之间形成流道。泵壳2的顶部设置有出水口,该出水口通过出水联接座20与出水管道5连接。泵壳2的底部设置有蜗壳6,该蜗壳6为流线型蜗壳,提高泵的效率。并且蜗壳6保持在泵座1内,蜗壳6内设置有叶轮3。泵壳2靠近进水管道4一侧设置有注水阀19,注水阀19的注水位高于叶轮3所在位置,方便起泵时的灌引水。泵壳2与电机组件之间形成流道,该流道包围整个电机组件,电机组件带动叶轮3转动,液体进入到泵壳2内,流道中的液体与电机组件持续进行热交换,电机组件中因工作产生的热量及时持续的传给了流通的液体,冷却均匀且充分,避免了因电机组件因转动过热造成泵出故障。该电机组件包括外壳8、定子部件9、转子部件10、上导轴承座11、下导轴承座12和推力盘13,定子部件9、转子部件10、上导轴承座11、下导轴承座12和推力盘13设置在外壳8内,上导轴承座11、下导轴承座12分别设置在定子部件9上端和下端,推力盘13设置于下导轴承座12底部且与定子部件9连接,转子部件10上端设置于上导轴承座11内,该下端设置于下导轴承座12及推力盘13内,中部位于定子部件9内,转子部件10的下端连接叶轮3,并通过密封环21对其进行密封防水。进水管道4的进水口设置在水源内,该进水口设置有底阀22。出水管道5上设置有闸阀17,在泵壳2与闸阀17之间的出水管道5上设置有止回阀18。采用止回阀18避免了出水管道5中水的逆流,有效的防止了因停泵产生的水锤作用,确保泵和管路不受损坏。采用闸阀17能在止回阀18失效时,更加安全性对其进行检修和更换。在出水管道5上设置有电接点压力表7,该电接点压力表7与设置在泵壳2外的控制系统电性连接。该控制系统包括缺水保护控制器15和启动控制器1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缺水保护控制器15的型号为Q3X,启动控制器16的型号为XLB-RT12。该缺水保护控制器15与电接点压力表7电性连接,启动控制器16与缺水保护控制器15以及泵内电机组件电性连接。电接点压力表7检测到出水管道5的压力下降到系统预设压力以下时,将信号传递给缺水保护控制器15,与启动控制器16控制水陆两栖泵断电停机。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陆两栖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座(1)、设置于所述泵座(1)上的泵壳(2)、设置在所述泵壳(2)内的电机组件以及与所述电机组件连接的叶轮(3);所述泵座(1)具有与所述泵壳(2)内部连通的空腔,并且所述泵座(1)的一侧连接有进水管道(4);所述泵壳(2)的底部与所述泵座(1)连接,所述泵壳(2)与所述电机组件之间形成流道,所述泵壳(2)的顶部设置有出水联接座(20),所述出水联接座(20)与出水管道(5)连接,所述泵壳(2)的底部设置有蜗壳(6),并且所述蜗壳(6)保持在所述泵座(1)内,所述蜗壳(6)内设置有所述叶轮(3);所述出水管道(5)上设置有电接点压力表(7),所述电接点压力表(7)与设置在所述泵壳(2)外的控制系统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陆两栖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泵座(1)、设置于所述泵座(1)上的泵壳(2)、设置在所述泵壳(2)内的电机组件以及与所述电机组件连接的叶轮(3);所述泵座(1)具有与所述泵壳(2)内部连通的空腔,并且所述泵座(1)的一侧连接有进水管道(4);所述泵壳(2)的底部与所述泵座(1)连接,所述泵壳(2)与所述电机组件之间形成流道,所述泵壳(2)的顶部设置有出水联接座(20),所述出水联接座(20)与出水管道(5)连接,所述泵壳(2)的底部设置有蜗壳(6),并且所述蜗壳(6)保持在所述泵座(1)内,所述蜗壳(6)内设置有所述叶轮(3);所述出水管道(5)上设置有电接点压力表(7),所述电接点压力表(7)与设置在所述泵壳(2)外的控制系统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陆两栖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组件包括外壳(8)、设置在所述外壳(8)内的定子部件(9)和转子部件(10)以及从上至下依次设置在所述定子部件(9)上的上导轴承座(11)、下导轴承座(12)和推力盘(1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华何智东杨怀学陈林李聪张猛
申请(专利权)人:新达泵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