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马依琳专利>正文

潮汐车道指挥系统及其光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043820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3:4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潮汐车道指挥系统及其光栅装置,其中,光栅装置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反射层、第一偏光件、光栅器件、第一光学胶、第二偏光件、阵列玻璃组件、第三偏光件、第二光学胶以及彩膜玻璃层,其中,反射层包括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低反射层的材质选自一氧化钼、二氧化钼或三氧化钼中的任一种,高反射层的材质选自铝或碳化硅。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潮汐车道指挥系统及其光栅装置,通过隐形的光栅来指挥道路,使交通管制人员不需要频繁更换道路指挥桩的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管制便利性和安全性。

Tidal Lane Command System and Its Grating Device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a tidal Lane command system and its grating device, in which the grating device consists of a reflecting layer, a first polarizing element, a grating device, a first optical glue, a second polarizing element, an array glass assembly, a third polarizing element, a second optical glue and a color film glass layer from bottom to top. The reflecting layer comprises a high reflecting layer and a low reflecting layer, and the material of a low reflecting layer. Selected from molybdenum monoxide, molybdenum dioxide or molybdenum trioxide, the material of high reflective layer is selected from aluminum or silicon carbide. The tidal Lane command system and its grating device provided by the invention command the road by invisible grating, so that traffic controllers do not need to change the position of the road command pile frequently, thereby greatly improving the control convenience and safet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潮汐车道指挥系统及其光栅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管理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潮汐车道指挥系统及其光栅装置。
技术介绍
城市化的发展加快了道路建设,也增加了私人用车数量,并且,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各地区结构功能趋于单一,越来越多的路段出现潮汐性交通堵塞,故潮汐车道应运而生。但国内现有的潮汐车道系统并不完善,绝大多数使用标志标线来指示车道流向,并无其它保障设施,很多新司机不能正确辨认潮汐车道,道路交通安全难以保障。当前的另一种解决办法是在车道上增加隔离护栏,其缺点在于:人工摆放隔离护栏费时费力,只能在夜间等特殊时段操作,不能及时按需调整隔离护栏,如果车辆高峰时需要调整隔离护栏,对车辆和调整隔离护栏的人来说都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潮汐车道指挥系统,以解决前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光栅装置,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反射层、第一偏光件、光栅器件、第一光学胶、第二偏光件、阵列玻璃组件、第三偏光件、第二光学胶以及彩膜玻璃层,其中,反射层包括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低反射层的材质选自一氧化钼、二氧化钼或三氧化钼中的任一种,高反射层的材质选自铝或碳化硅。其中,所述光栅器件包括第一基板、液晶光栅以及第二基板,其中,液晶光栅夹设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基板上设有控制电极,第二基板上设有面状电极,以将液晶光栅划分为多个光栅区域;所述控制电极以及面状电极通过无线电路与光栅装置外部的控制电路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偏光件和第三偏光件均包括第一偏光层、第二偏光层及第三偏光层,且在同一个偏光件中,第一偏光层及第三偏光层均与第二偏光层垂直,并且,所述第二偏光件和第三偏光件中的第二偏光层相互垂直。其中,所述第一偏光件由下至上依次包括:保护膜层、第一碳纳米管层、聚乙烯醇层、第二碳纳米管层以及离型膜层。其中,所述彩膜玻璃层包括以质量百分比计的如下成分:二氧化硅玻璃毛料50-60份、三氧化铝2-4份、稳定剂3-4份、方解石10-15份、硼砂12-15份、澄清剂3-5份、二氧化钛10-12份、苯乙烯5-8份、硅油10-12份及聚乙二醇酯20-25份;其中,稳定剂包括以质量百分比计的如下成分:高锰酸钾20-30份、五水硫酸铜50-60份、氧化铜40-45份;澄清剂包括氢氧化钡及二氧化硅,且二者的质量比介于1:2-2:1。其中,所述第一光学胶及第二光学胶均包括以质量百分比计的如下成分:甲基丙烯酸双酯60-80份、促进剂80-10份、增塑剂10-15份、稳定剂5-7份、稀释剂5-8份、环氧树脂50-60份、甲基倍氧硅氧烷50-60份、光引发剂20-40份及表面活性剂10-15份,其中,稀释剂选自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异冰片丙烯酸酯、三乙二醇二乙烯基醚及丁基乙烯基醚中的至少两种;表面活性剂选自椰油酸二乙醇酰胺及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混合物;光引发剂选自苯偶酰双甲醚、二烷氧基苯乙酮、苯甲酰甲酸甲酯及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磷中的至少一种。本专利技术另外提供了一种潮汐车道指挥系统,包括三组指挥系统,分别埋设于潮汐车道对应的三条指挥车道上,每组指挥系统均包括多组指挥装置,每个指挥装置均匀间隔预定距离埋设于相应的指挥车道下,所述指挥装置选自上述任一项光栅装置。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潮汐车道指挥系统及其光栅装置,通过隐形的光栅来指挥道路,使交通管制人员不需要频繁更换道路指挥桩的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管制便利性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的光栅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本专利技术的光栅装置用于潮汐车道的第一使用方式。图3:本专利技术的光栅装置用于潮汐车道的第二使用方式。图4:本专利技术的光栅装置用于潮汐车道的第三使用方式。附图标记说明10-反射层、20-第一偏光件、30-光栅器件、40-第一光学胶、50-第二偏光件、60-阵列玻璃组件、70-第三偏光件、80-第二光学胶、90-彩膜玻璃层;A-上行方向、B-下行方向。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产生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构思在于,基于现有的道路指挥桩都是实际存在的实体物质,对于像潮汐车道这种需要根据实际需要变换其指挥桩位置的道路,在实际应用时,会存在诸多不便,因此,专利技术人想到是否可以采用一种“隐形”的道路指挥装置,需要的时候使其显示一定的指挥信息,不需要时不显示。基于此构思,专利技术人想到了光栅装置,通过将光栅装置埋设于地下,需要其提供相关指挥信息时,连接相应的电极,使其发出明显的彩色光,不需要时,关闭相应电源供应即可,由于提供实际指挥信息的是抽象的“光”,交通管制人员不需要频繁更换道路指挥桩的位置,从而大大提高了管制便利性和安全性。由于光栅需要埋设于地下,考虑到光栅的特殊性,同时考虑到出行人员的安全性,光栅装置一方面要有足够的抗压强度,不至于被汽车压坏,另一方面,提供的“光”既要有明显的色彩,能够引起出行人的注意,还要避免太过炫目,影响出行人的视线,因此,专利技术人通过多年的对比实验,提出了一种专门用于道路指挥的光栅装置。如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专用于道路指挥的光栅装置,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专用于道路指挥的光栅装置,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反射层10、第一偏光件20、光栅器件30、第一光学胶40、第二偏光件50、阵列玻璃组件60、第三偏光件70、第二光学胶80以及彩膜玻璃层90。反射层10作为整个光栅装置最基底的结构,其作用在于保证整个光栅装置的高透光率、高衍射强度、大工作带宽以及优异的偏振无关的性能,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光栅装置的显示质量,本专利技术的反射层10包括位于下方的高反射层和位于上方的低反射层,其中,低反射层的材质选自一氧化钼、二氧化钼或三氧化钼中的任一种,高反射层的材质选自铝或碳化硅。第一偏光件20紧贴着光栅器件30并位于光栅器件30的下方,为了保证整个光栅装置的最佳呈像,本专利技术对第一偏光件20的偏光效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光栅装置的色域及色彩还原能力,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偏光件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保护膜层、第一碳纳米管层、聚乙烯醇层、第二碳纳米管层以及离型膜层。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透光率和热稳定性,通过两层碳纳米管层包裹聚乙烯醇层的设置,一方面,能够很好地保护聚乙烯醇层,提高整个偏光件的结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增大透光率,使制得的偏光件具有较高的偏光效率且能够在加大的冲击压力下使用。最后为了提高光栅装置的色域和色彩还原能力,本专利技术还可以于离型膜层的下方另外设置量子点层,利用量子点层的发光作用和粘结作用,增加光栅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并显著提高光栅装置的色域和色彩还原能力。光栅器件30用于产生最终显示的光栅,光栅器件由第一基板、液晶光栅以及第二基板组成,第一基板上设有控制电极,第二基板上设有面状电极,液晶光栅夹设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第二基板上的面状电极可将液晶光栅划分为多个光栅区域,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的设置一上一下,在实际生成使用过程中,具体哪个在上哪个在下,本专利技术不加以限制。第一光学胶40设置于光栅器件30和第二偏光件50之间,用于将光栅器件30及第二偏光件50稳定连接。阵列玻璃组件60设置于第二偏光件50之上,所谓的“阵列玻璃组件”,具体是指设置有聚光透镜阵列的真空玻璃组件,其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反射层、第一偏光件、光栅器件、第一光学胶、第二偏光件、阵列玻璃组件、第三偏光件、第二光学胶以及彩膜玻璃层,其中,反射层包括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低反射层的材质选自一氧化钼、二氧化钼或三氧化钼中的任一种,高反射层的材质选自铝或碳化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由下至上依次包括:反射层、第一偏光件、光栅器件、第一光学胶、第二偏光件、阵列玻璃组件、第三偏光件、第二光学胶以及彩膜玻璃层,其中,反射层包括高反射层及低反射层,低反射层的材质选自一氧化钼、二氧化钼或三氧化钼中的任一种,高反射层的材质选自铝或碳化硅。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栅器件包括第一基板、液晶光栅以及第二基板,其中,液晶光栅夹设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第一基板上设有控制电极,第二基板上设有面状电极,以将液晶光栅划分为多个光栅区域;所述控制电极以及面状电极通过无线电路与光栅装置外部的控制电路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偏光件和第三偏光件均包括第一偏光层、第二偏光层及第三偏光层,且在同一个偏光件中,第一偏光层及第三偏光层均与第二偏光层垂直,并且,所述第二偏光件和第三偏光件中的第二偏光层相互垂直。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偏光件由下至上依次包括:保护膜层、第一碳纳米管层、聚乙烯醇层、第二碳纳米管层以及离型膜层。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玻璃层包括以质量百分比计的如下成分:二氧化硅玻璃毛料50-60份、三氧化铝2-4份、稳定剂3-4份、方解石10-1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依琳
申请(专利权)人:马依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