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永生专利>正文

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1994 阅读:16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它是将缓冲空间单元中的上下二个空间分别与不同的二个室内空间相连,从而使得与同一室内相连的上下二个空间表现出剪刀一样的交叉。这种交叉可以像剪刀一样呈现多种角度,当交叉角度为零时就是普通的缓冲空间单元。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是根据缓冲空间理论所形成的一种运用技术。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有许多变化,并且可以运用在各种建筑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满足室内功能需求的同时,使建筑呈现千变万化的外形。(*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叉缓冲空间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它是将缓冲空间单元中的上下二个空间分别与不同的二个室内空间相连,从而使得与同一室内相连的上下二个空间表现出剪刀一样的交叉。这种交叉可以像剪刀一样呈现多种角度,当交叉角度为零时就是普通的缓冲空间单元。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是根据缓冲空间理论所形成的一种运用技术。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有许多变化,并且可以运用在各种建筑中,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满足室内功能需求的同时,使建筑呈现千变万化的外形。
技术介绍
:在本人的在先申请并已获中国专利技术公开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单元”(CN1381660A)中,公开了用缓冲空间组成单元,并应用在建筑上的方法,其主要基本特征是采光阳台(多功能室)向外突出增加了阳台的受光面,并论述了缓冲空间单元的思想及观点。而本人的另一在先申请“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02145361)中,提出了缓冲空间理论及其体系,阐述了缓冲空间的形式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变化,并指出了没有突出采光阳台也是缓冲空间单元的一种形式。但是,采用上下二个空间组成的缓冲空间单元还可以有许多种具体运用形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与在先二个申请的关系在于,本专利技术是这二个申请技术的具体运用,是一个细化的过程。这一细化过程不可能仅仅是将现有技术简单组合到原技术中,其中必然包含了对这些技术的改进,同时也决定了本专利技术是应用层次上的技术改进。但需要指出的是,细化的过程也必然是固定不变的过程,例如每个细化方案中的空间分隔应该是固定的,因为采用可活动的空间分隔其形态必然是临时的,这又将回到原来的技术范畴之内。同时还要认识到由于使用要求的千差万别,不可能存在唯一最佳的方案,在具体选用时应加以区别对待。由于缓冲空间单元可以有多种形式,在具体使用中也会有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下面将结合附图加以说明,并通过说明总结出可以实际运用的技术,从而成为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核心。此外,为说明本专利技术的运用范围,还引入了其它新技术。图1、2、3是已公开的缓冲空间单元示意图,其中图1说明缓冲空间单元8,是由下空间1和上空间2叠加而成,该单元总高度为H。图2是将上空间作为采光室,而图3是将下空间作为采光室,其共同特征是采光室向外突出。其中采光阳台突出增加了阳台的受光面。图4为本人第二项在先申请“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构造”中的基本形式之一,它与图1的形式接近,表明缓冲空间单元中的采光阳台不突出也是可以的。-->这二种形式的缓冲空间单元的共同特征是,上下二个可使用空间是为同一个室内空间服务的(连通)。而图5是本专利技术交叉缓冲空间单元的基本形式,上层的正方形换了一个位置,从原来直角转变为直线,其特点在于同一坐标位置上的上下二个空间不是为同一个室内服务的。在实际运用中,采用矩形网格效果要比正方形好。将图6中的一个空间转90度,成为图7的形状,如果这一空问是缓冲空间中的采光室,用长边或短边作为采光面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见图8、图9),显然用长边作为采光面,短边作为空间进深的形式是好的。图10是二个交叉缓冲空间单元的组合图,当多个交叉缓冲空间单元组合在一起时,每个单元只有二个空间与外界接触(图11的网格线),这二个空间所处的位置不同,并且为防止视线干扰,朝向也是不同的。图12、图13是分别是跃层房型的上下层,也可以理解为带有夹层的复式结构,图14是它们的柱网图,该柱网是不等边的矩形,但同样是采取水平柱网逆时针转45度实现的,当然旋转的角度可以是任意的。从整体上看,这种形式避免了一个方向的开窗(如西北角),并且北面、东北面的开窗也降低到最少,对寒冷地区的建筑保温是有利的,每户拥有二个较为良好的受光朝向,并且可做到动静分(左右)区。这些是普通东西向建筑所难以达到的。图中缓冲空间的下层4为通道和厨房,上层6为外阳台和封闭的采光室,上下空间都为一个室内空间5服务。从这几个图中可以看出,由于采光面宽较窄,而进深则较大,共享空间的采光效果可能不理想,将矩形柱网9的二个长短尺寸进行交换可以改善这一问题。而图15、图16的方案是采用交叉缓冲空间单元的方法,利用矩形柱网的边长不同,使采光面变大而进深缩小,从而改善了室内共享空间的采光效果。然而这种交叉缓冲空间单元的形式还有许多,图17、图18是在菱形柱网中分别交叉三角形和菱形,图19和图20是以这二种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方式为基础,将数个一起排列的示意图。而图21中是将排列成平面的正六边形进行交叉缓冲空间单元转换的示意图。图22、图23、图24、图25这四个图形是镜像或对称关系,与图20的形状也有差异。但是从图17至图25都是从等边正三角形的柱网(见图26)中产生的。事实上,在平面图形中只需要二条轴线就可以建立柱网,图27虽然是由三条轴组成,实际上是在二条轴线确定网格后,连接网格的对角就形成了第三条轴线。并且当二条轴线夹角为60度,并且它们组成的网格尺寸相同时,就是等边三角形网格。在以上的柱网或轴网图形中,每一轴中的线都是平行关系。而当有一轴中的线不是平行关系,譬如集中于一点,就是圆形柱网或扇形柱网(如图28),由于圆形网的发散特点,可以增加网外围的密度。在这些柱网中,圆形柱网不能产生相等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见图28中的粗线及斜剖线区域,如果这个圆的半径足够大,就能产生相似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此时网格也会趋向矩形)。图29是非正交轴网,图30是将图29旋转了一个角度。既然平面只需要二条轴线就可以表示,也找到了交叉的缓冲空间单元形式,根据缓冲空间理论,缓冲空间可以运用于各种建筑上(理论上地下建筑也有其外表面,-->只是其与外界接触的是土地,但缓冲空间技术主要讨论的是在地球表面上,与大气环境接触),那么交叉缓冲空间单元也可以运用于各种建筑上。图31是等边正交网格转45度,图中标出了交叉缓冲空间单元的平面位置,实际上,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只涉及图32中的三个网格,将这三个网格与较大的矩形连接,就像一个倒置的Y(图33),图34表明,这实际上是二个不同的柱网相交的结果,而且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进一步的研究还可以看出,即使连续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由于只有比一个多一点的网格宽度,因此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受网格的限制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可以是任意的(理论上如此,实际还要考虑实用价值,如空间使用、外观、结构、材料等因素),如图35、图36分别是一个及多个组合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平面形状(粗线),同样当建筑的开间不同时,也不会影响交叉缓冲空间单元(见图37)。如果将建筑局部内收,并且其开间位于建筑的中间(不是在边上),可看作是交叉缓冲空间单元的向内扩展,如图38。而当建筑中的某个开间是向外突出时,由于涉及其左右二侧的使用效果,因此要视具体情况作出判断。然而,按照缓冲空间理论,任何缓冲空间的形状都可以是任意的,图39表示一个四边形或三角形(虚线内)的缓冲空间,图40表示多个缓冲空间按一定方向以任意形状布置。影响缓冲空间形状的主要因素是支撑结构(点)的位置,当然还以有平面缩小而暴露结构或平面外伸隐藏结构等变化,见图41。有时缓冲空间可以不必朝向同一方向,这可以是在不同的层面上,也可以是在同一平面上(如图42),但是如果二个缓冲空间的朝向相交时,会使某开间的采光面变小,在图42中,却是表示了相反的情况,而且在此情况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是由一个以上不同层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空间都是与同一个室内空间相连的;各缓冲空间平面的垂直投影是不重叠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是由一个以上不同层的建筑物的缓冲空间所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空间都是与同一个室内空间相连的;各缓冲空间平面的垂直投影是不重叠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其特征在于:交叉缓冲空间单元是由上下二个缓冲空间组成的;这二个空间都是可供人进入使用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其特征在于:各缓冲空间平面的形状是不同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叉缓冲空间单元,其特征在于:各缓冲空间平面的垂直投影位置是不同的。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永生
申请(专利权)人:徐永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