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换热系统及室内采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989991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11: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换热器、换热系统及室内采暖系统,其中换热器包括两个集流管,及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排布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两个所述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的至少一侧设有换热部件,所述换热部件至少部分与所述换热管接触,所述换热部件沿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换热部件上及相邻两个所述换热部件之间形成有用于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所述换热通道。对换热器的结构进行了改进,使用换热部件的种类可供选择较多,无需直接生产与换热管配套的换热部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换热系统及室内采暖系统
本技术涉及热交换领域,尤其涉及换热器、换热系统及室内采暖系统。
技术介绍
为了改善环境温度,提升人体的感官舒适度,有使用燃煤锅炉配合室内散热片或电锅炉配合室内散热片的系统形式进行室内温度改善的方法,然而燃煤锅炉效率低且会排放对人体和周围环境有害的气体,对环境污染严重;直接使用电锅炉属于将高品位能转化为低品位能,较为浪费电能。采用热泵系统来改善环境温度是一种趋势,可以采用热泵系统进行采暖或者制冷。而相关技术中热泵使用的换热器换热效果有限,有必要开发一种换热效果更佳的换热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换热器、换热系统及室内采暖系统。所述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至少两个沿所述集流管的轴向排布的换热管、至少两个换热部件以及外壳,所述换热管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连接,所述换热管的内腔与两个所述集流管的内腔连通;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大体平行,所述换热管具有与所述集流管的轴向方向大体平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紧邻所述换热部件形成有换热通道;所述换热部件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接触;所述外壳内形成一热交换空间,所述换热管的至少部分收容在所述热交换空间中。可选的,所述换热部件为以下至少一种:翅片,所述翅片设有至少两个侧壁,连接相邻两个侧壁一端的顶壁以及连接相邻两个侧壁另一端的底壁,所述顶壁和所述底壁交替设置,所述顶壁设有顶端面,所述底壁设有底端面,所述顶端面和所述底端面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相接触,相邻的两个侧壁之间形成有换热通道;型材,所述型材包括基底以及自基底的相对两侧向远离所述基底方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基底与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相接触,相邻的两个延伸部之间形成有换热通道。可选的,所述换热部件的数目为多个,每一换热部件为一个所述型材,多个型材沿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的型材之间形成有换热通道。可选的,所述翅片的断面包括呈矩形波状、正弦波状或三角波状。可选的,所述换热通道的高度范围为20mm-200mm;所述换热通道的长度范围为10mm-50mm。可选的,所述换热通道的高度范围为40mm-80mm;所述换热通道的长度范围为20mm-25mm。可选的,所述换热部件通过钎焊及卡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与所述换热管连接;和/或者,所述换热部件的数目为多个,所述换热管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不同的换热部件接触。可选的,与同一换热管接触的两个所述换热部件通过连接件连接,将所述换热管夹持在所述两个换热部件之间。可选的,所述换热管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轴向方向相同。可选的,所述换热管包括主体段、与所述集流管连接的末段,以及连接所述主体段与末段的换向段;所述集流管设有与所述末段插接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的轴向垂直,所述换向段使得所述末段的宽度方向与所述主体段的宽度方向之间呈一预设角度,该预设角度为90°。可选的,所述集流管连接有进口管及出口管,所述进口管位于所述集流管的一端,所述出口管位于所述集流管的另一端;所述进口管及所述出口管与所述集流管通过转接件连接。可选的,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转接部、第二转接部及第三转接部,所述第一转接部的至少部分置于所述集流管内,并与所述集流管焊接;所述第二转接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转接部连接,所述第二转接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转接部连接,所述进口管或所述出口管的的外壁面的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二转接部的内壁面相连接。可选的,所述转接件与所述集流管的材质相同。可选的,所述外壳包括顶壁、底壁以及连接在所述顶壁与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底壁开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顶壁开设有第二贯穿孔。可选的,所述集流管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集流管包括以所述隔板为分隔的第一腔及第二腔,与所述第一腔连接的所述换热管的个数大于与所述第二腔连接的所述换热管的个数。所述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节流元件、冷凝器以及蒸发器,所述冷凝器和/或所述蒸发器为上述的换热器。可选的,所述换热器用于将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与空气直接进行热交换,所述制冷剂为含氟制冷剂。所述室内采暖系统,包括所述的换热器,上述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爆炸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器的爆炸图。图3是图1示出示出的一种换热器中集流管、换热管及换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2示出示出的一种换热器中换热部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换热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局部换热管与集流管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示出的连接件的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换热系统的模块图。具体实施方式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技术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技术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技术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应当理解,本技术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前部”、“后部”、“下部”和/或“上部”等类似词语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并非限于一个位置或者一种空间定向。“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本技术中所提到的“多个”均包括两个及两个以上。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本技术中两个部件连接时,该两个部件的内腔也相互连通。例如,集流管与换热管内均设有内腔用以流通换热介质,集流管与换热管相互连接时,集流管的内腔与换热管的内腔连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各实施方式可以互为补充。如图1及图2所示,图1及图2为适用于上述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示意图。所述换热器,包括集流管1、换热管2、换热部件3以及外壳4,所述换热管2可以是常用的扁管,例如微通道扁管,所述微通道扁管内部设有沿所述扁管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至少两个流通通道,所述流通通道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四边形(例如但不限于矩形、梯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等,也可以为带有锯齿的大致形状为四边形、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所述外壳4内形成一热交换空间41,所述换热管2至少部分容置在所述热交换空间41中。所述集流管1可以设置于该热交换空间41中,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1)、至少两个沿所述集流管(1)的轴向排布的换热管(2)、至少一个换热部件(3)以及外壳(4),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集流管(1)连接,所述换热管(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1)连接,所述换热管(2)的内腔与两个所述集流管(1)的内腔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至少部分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大体平行,所述换热管(2)具有与所述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大体平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紧邻所述换热部件(3)形成有换热通道(31);所述换热部件(3)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接触;所述外壳(4)内形成一热交换空间(41),所述换热管(2)的至少部分收容在所述热交换空间(41)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1)、至少两个沿所述集流管(1)的轴向排布的换热管(2)、至少一个换热部件(3)以及外壳(4),所述换热管(2)的一端与一个所述集流管(1)连接,所述换热管(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集流管(1)连接,所述换热管(2)的内腔与两个所述集流管(1)的内腔连通;所述换热管(2)的至少部分的宽度方向与所述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大体平行,所述换热管(2)具有与所述集流管(1)的轴向方向大体平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紧邻所述换热部件(3)形成有换热通道(31);所述换热部件(3)与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接触;所述外壳(4)内形成一热交换空间(41),所述换热管(2)的至少部分收容在所述热交换空间(41)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3)为以下至少一种:翅片(32),所述翅片(32)设有至少两个侧壁(321),连接相邻两个侧壁(321)一端的顶壁(322)以及连接相邻两个侧壁(321)另一端的底壁(323),所述顶壁(322)和所述底壁(323)交替设置,所述顶壁(322)设有顶端面(324),所述底壁(323)设有底端面(325),所述顶端面(324)和所述底端面(325)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换热管(2)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相接触,相邻的两个侧壁(321)之间形成有换热通道(31);型材(33),所述型材(33)包括基底(331)以及自基底(331)的相对两侧向远离所述基底(331)方向延伸的延伸部(332),所述基底(331)与所述换热管(2)的所述第一表面或所述第二表面相接触,相邻的两个延伸部(332)之间形成有换热通道(31)。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3)的数目为多个,每一换热部件(3)为一个所述型材(33),多个型材(33)沿换热管(2)的长度方向排列,相邻的型材(33)之间形成有换热通道(31)。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32)的断面包括呈矩形波状、正弦波状或三角波状。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31)的高度范围为20mm-200mm;所述换热通道(31)的长度范围为10mm-50mm。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通道(31)的高度范围为40mm-80mm;所述换热通道(31)的长度范围为20mm-25mm。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件(3)通过钎焊及卡接中的至少一种方式与所述换热管(2)连接;和/或者,所述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一鸣崔凯门书标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三花家电热管理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