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平衡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8691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5 09: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功能平衡阀,包括阀体、阀杆、阀盖、阀塞、弹簧以及感压膜,所述阀盖连接在阀体的上方并与阀体之间形成容置腔,所述感压膜横向设于容置腔内并将容置腔分为上容置腔和下容置腔,所述阀盖上方连接有用于进行流量调节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在阀盖上的杆套以及连接在杆套内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的上端外延至杆套外,调节杆的下端为锥形体结构,所述感压膜上对应于锥形体的位置设有圆形通孔,所述圆形通孔的直径不大于锥形体的最大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阀杆与阀塞作用调节流量平衡、通过管接头上连接管的作用调节压差平衡、以及通过调节机构实现压差流量调节,集三种调节功能于一体,结构简单,易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平衡阀
本技术属于流体控制阀门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平衡阀。
技术介绍
目前区域供热采用的平衡阀主要有:静态数字流量锁定阀、压差平衡阀、流量平衡阀、电动直行程流量阀、电动调节阀等,这些阀门供暖和制冷领域已经广泛使用,但是基本上调节效果均不理想,主要体现在通过调节阀门开度来控制流量、同时对其他分支管路压力带来影响,最终导致管网之间的耦合作用无法消除,目前解决办法采用自力式压差阀和电动调节配合解决上述问题,这样会导致调节装置的庞大;产品由不同厂家供货致使调节效果与预期差距大。目前区域供热领域推行“按需供热”、“小流量、大温差”、“户内多时段调温”、“计量收费”及用户的节能意识的提高等均会导致供暖水系统的小流量、变流量运行的出现,传统的自力式流量或压差阀门调节,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供暖水力平衡调节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现有技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改善阀门体积庞大的多功能平衡阀。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种多功能平衡阀,包括阀体、阀杆、阀盖、阀塞、弹簧以及感压膜,所述阀体内的下部为阀腔,所述阀腔通过连接在阀杆下端的阀塞连通供水通道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平衡阀,包括阀体(10)、阀杆(20)、阀盖(30)、阀塞(40)、弹簧(50)以及感压膜(60),所述阀体内的下部为阀腔(15),所述阀腔通过连接在阀杆下端的阀塞连通供水通道(150)和出水通道(160),所述感压膜连接在阀杆的上端,所述阀盖连接在阀体的上方并与阀体之间形成容置腔(90),所述感压膜横向设于容置腔内并将容置腔分为相互不连通的上容置腔(91)和下容置腔(92),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上方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与上容置腔连通并用于进行流量调节的调节机构(100),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螺纹连接在阀盖上并向阀盖外延的杆套(101)以及螺纹连接在杆套内的调节杆(102),所述调节杆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平衡阀,包括阀体(10)、阀杆(20)、阀盖(30)、阀塞(40)、弹簧(50)以及感压膜(60),所述阀体内的下部为阀腔(15),所述阀腔通过连接在阀杆下端的阀塞连通供水通道(150)和出水通道(160),所述感压膜连接在阀杆的上端,所述阀盖连接在阀体的上方并与阀体之间形成容置腔(90),所述感压膜横向设于容置腔内并将容置腔分为相互不连通的上容置腔(91)和下容置腔(92),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上方的一侧螺纹连接有与上容置腔连通并用于进行流量调节的调节机构(100),所述调节机构包括螺纹连接在阀盖上并向阀盖外延的杆套(101)以及螺纹连接在杆套内的调节杆(102),所述调节杆的上端外延至杆套外,所述调节杆的下端为锥形体结构并置于上容置腔内,所述感压膜上与锥形体相对应的位置设有能使上容置腔和下容置腔连通的圆形通孔(170),所述圆形通孔的直径不大于锥形体的最大直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平衡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杆套的外延部分与调节杆之间的间隙上设有O型密封圈(103)。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平衡阀,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孝俊
申请(专利权)人:瑞纳智能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