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现浇墙体无爬架升模工艺及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5428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建筑现浇墙体无爬架液压升模工艺及模具,其模板由四块大模板及四个角模构成一完整筒体,大模板上有移动滚轮搁置支承在支承架的牛腿上,四根支承架由水平连杆连接固定成一框架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提升系统由一轻型油泵及吊杆、穿心升降千斤顶构成,开动油泵、穿心升降千斤顶带动支承架及其上部模板沿吊杆上下爬升,从而满足施工工艺程序。(*该技术在200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沿吊杆液压提升以现浇建筑物内墙体的无爬架升模工艺及其模具。在建筑施工方面,全现浇剪力墙体系的建筑施工以往通常采用散装散拆、大模板、滑模、筒子模和隧道模等施工装置及工艺,对建筑物外墙墙体有时还选用爬模工艺。散装散拆工艺施工工效低,劳动强度大,质量不易保证;对大模板施工而言,因受到起重机械和风荷载的影响,使建筑总高度及场地堆放受到限制;滑模施工工艺之缺点则是耗钢量较大,各种搭接繁杂,质量难以保证,且给管理带来很大不便;筒子模及隧道模的施工因受场地堆放和机械起重能力的约束和限制,应用范围不够广泛,而爬模工艺则仅限于对外墙墙体的施工。因此,需要发展一种简单高效的内墙墙体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高层建筑现浇墙体无爬架液压升模模具及工艺,其系在现浇楼板(或预制楼板)上开洞作为受力支承点,支承点下部悬挂粗钢筋(圆钢、钢管或螺纹钢)作吊杆,吊杆可分节装拆,吊杆底端部分配有专用液压升降穿心千斤顶,千斤顶上装有与上部墙体模板联成一体的承力架系统,开动油泵,以液压千斤顶作动力,使其能沿吊杆作上下爬行,并同时带动上部模板作上下提升,从而完成现浇墙体施工,该工艺可周转反复操作,直至建筑结构封顶。本专利技术的构思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建筑物现浇墙体升模模具,包括承力架系统、提升装置、模板、模板调节机构及操作部分,其中所述承力架系统包括四根长度大于三个层高、可穿过楼板预留孔而下部支承搁置在下层楼板预留孔上的支承架,以及至少四根位于支承架上部而将所述支承架两两相连、使之构成整体框架结构的水平连杆,每根支承架上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组四个牛腿;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四根各位于每根支承架内的吊杆、吊装在吊杆上可沿吊杆爬升的四个穿心升降千斤顶及一充当动力源的油泵,吊杆上端通过一吊梁悬固在待浇墙体楼层之下层楼板的预留孔上;所述模板包括四块两两相对、平行的大模板以及四个当中可弯折的角模,每一角模将相邻两大模板加以连接使模具组合成一个完带的筒体;所述模板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大模板内侧、可搁置在支承架的牛腿上的移动滚轮以及连接在两相邻大模板之间的、可调节长度的连杆。通过上述构件的组合,可获得尺寸可在水平垂直方向调整的筒体状模具,筒体状模具外侧与其它相邻筒体模具共同构成待浇墙体的预留空隙。角模由对称的两边部组成,当中用铰链相连使之可弯折。角模和大模板的连接,通过可转动铰链来完成,铰链的一部分与角模固接,另一部分与大模板固接。通过收分千斤顶的作用即能使相邻的两块大模板进行伸缩脱模。角模本身亦能在90°范围内作一定夹角的转动,从而将整个筒体的四个角脱离开墙体而完成脱膜工序。提升装置中的穿心升降千斤顶若不使用的话,亦可采用升楼板用的穿心机械式升拔机来替代,在特殊情况下也可运用手拉葫芦来提升支承架等模具。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构思如下一种建筑物现浇墙体施工工艺,通过包括有承力架系统、提升系统、模板及操作部分的升模模具进行,模板由四块两两相对、平行的大模板以及四个分别将相邻两大模板连接、使模具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筒体的角模构成,该工艺的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1)大模板就位2)浇捣墙体3)提升吊杆、脱模、绑扎墙体钢筋4)提升模板、绑扎上部箍筋5)梯板提空6)楼板支模、绑扎楼面钢筋7)设置楼板重复上述程序,直至建筑结构封顶。其中楼板设置可以是现浇或直接用预制板。本专利技术的施工工艺和模具集大模板、滑模、爬模、筒子模及隧道模等工艺的主要优点于一身,具有降低用钢量、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加快施工速度,确保工程质量的特殊优越性能。为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模具及工艺,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说明。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升模模具的平面布置图(俯视图);图2为升模模具的正面示意图,亦即升模程序Ⅰ-大模板就位;图3为角模与大模板的结合部分视图;图4、5为支承架的正、侧视图;图6、7为图2中节点A处的侧、俯视图;图8、9为图2中节点B处的侧、俯视图;图10、11为图2中节点C处的侧、俯视图;图12、13为图2中节点D处的侧、俯视图;图14为升模程序Ⅱ-浇捣墙体混凝土;图15为升模程序Ⅲ-提升吊杆、脱模、绑扎墙体钢筋;图16为升模程序Ⅳ-提升模板、绑扎上部箍筋;图17为升模程序Ⅴ-模板提空;图18为升模程序Ⅵ-楼板支模、绑扎楼面钢筋;图19为升模程序Ⅶ-浇捣楼面混凝土。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爬架液压升模模具的模板由四块大模板1和四个角模2组成,大模板1两两相对、平行,角模2在两相邻大模板转角处将之连接,使模板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筒体,其体积相当于待浇墙体所构成房间的体积。大模板1内侧设有移动滚轮7,它可搁置在支承架3的牛腿4上,两相邻大模板1之间斜连有可调节长度的连杆装置,其中部有一收分千斤顶6。由此获得的模板调节机构使模板1、2与支承架3的间距可调并在所需尺寸内将其稳定,从而模板与其它模具的模板之间的间隙构成待浇墙体的预定厚度尺寸。如图2所示,承力架系统包括四根长度大于三个层高、可穿过楼板的预留孔而下部(段)支承在下层楼楼板上的支承架3,支承架3上部分用水平连杆5将之两两相连固定而使之构成整体框架结构。支承架上部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两个搁置牛腿4,供大模板1的移动滚轮支承其上,这样大模板1即能保持稳定的垂直度。楼面模板14用于设置楼板。另外,楼板预留孔侧边设有减少支承架3升降过程中与洞口边缘摩擦力的洞口导轮15。角模2与大模板1的结合关系如图3所示,角模2本身是由两对称边部组成的,其中安装铰链18使之可弯折,角模2与大模板的连接亦是通过铰链来完成,铰链的一部分与角模2固定,另一部分通过螺栓19、角钢20、连接板21与大模板1固定,通过连接于两相邻大模板之间的收分千斤顶6的作用,即能使大模板进行伸缩脱模,角模本身亦能在90°范围内作一定夹角的转动,从而将整个筒体的四个角脱离开墙体而完成脱模工序。模板的收折状态如图3中虚线所示。另外,在角模2与大模板结合处设置有橡皮垫条22以密接。图4、5显示了支承架3的细结构,长度大于三个层高的支承架3的上段部分向下依次设有上水平连杆连接牛腿23、上部大模板搁置牛腿4′、用以固定斜撑的斜撑连接板24以及下水平连接杆连接牛腿23′。另外其沿长度方向向均匀间隔设置辍板25以通过承重搁置梁(见图6、7)将之支承在楼板预留孔26上。支承架3通过下部的承重搁置块10支承,借助图6、7所示的节点A的正俯视图可看得更为清楚,当支承架3随着穿心升降千斤顶11上升而沿吊杆12提升到所需高度后,将承重搁置块10穿过其中辍板25下而横跨在楼板13的预孔26上,承重搁置块10下再垫以木榫27使之水平。如图8、9所示的节点B处的情形,支承架上部有搁置牛腿4,大模板1的移动滑轮7可在其上水平移动,本实施例中每大模板均有上下左右四个滚轮装置,分别搁置在两根支承架的四个牛腿4上,从而维持大模板1的竖直面,使之仅可水平移动,通过带收分千斤顶的6的连杆装置而调节其尺寸。为使支架3达到更为精确的水平,更具体的结构如图10、11的节点C图所示,支承架3的水平连杆5上设置了水平校正机构,由水平校正螺杆8螺母28和底板29组成。如图12、13的图2中节点D处的详图所示,提升系统的吊杆12上端由吊杆吊梁30横跨过(下层)楼板的预留孔19而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物现浇墙体升模模具,包括承力架系统、提升装置、模板、模板调节机构及操作部分,其特征是:所述承力架系统包括四根长度大于三个层高、可穿过楼板预留孔而下部支承搁置在下层楼板预留孔上的支承架,以及至少四根位于支承架上部而将所述支承架两两相连、使之构成整体框架结构的水平连杆,每根支承架上部沿长度方向设有至少两组四个牛腿;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四根各位于每根支承架内的吊杆、吊装在吊杆上可沿吊杆爬升的四个穿心升降千斤顶及一充当动力源的油泵,吊杆上端通过一吊梁悬固在待浇墙体楼层之下层楼板的预留孔上;所述模板包括四块两两相对、平行的大模板以及四个当中可弯折的角模,每一角模将相邻两个模板加以连接使模具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筒体;所述模板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设置在大横板内侧、可搁置在支承架的牛腿上的移动滚轮以及连接在两相邻大模板之间的、可调节长度的连杆。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瑞昌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筑施工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