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文元专利>正文

建筑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5295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建筑模板,由多数个框条及补强梁单元所组成,每个框条具有一个面板及分设面板两侧的侧边,每个补强梁单元包括一个基体、位于基体周侧并与框条连接的侧面,及位于基体周侧的端面,多数个框条的侧边相并地连接,各框条上的面板共同形成混凝土灌浆的面,在并设的框条相对于面板的另一侧连结补强梁单元,形成一个建筑模板。(*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模板,特别是涉及一种面板与骨架形成一体,并且规格化的小单元,使组装容易、使用性广且效率高、成本低的建筑模板。由于现今大楼的每一层楼隔局大致相同,以往建筑上所用的模板随着建筑模式的改变而从木模发展到钢模,其原因如下1.木模为多块组卸,使用时必须组合多块的木模,等灌浆完后,再一一卸下,于下一层楼使用时,再做一次组合;而钢模只要在第一次使用时依设计尺寸组合,拆卸时,将整片面板拆除,于隔局相同的第二层楼中使用,不必再做组合。2.制作木模的木材经多次的组合、拆卸后,容易损毁断裂;钢模为金属材质,使用上不容易损坏。3.因切割后的木材变异性大,使木模面板不易对齐;而钢模利用机器制造,变异性小,使模板对齐较容易。4.木模的面板表面比钢模的粗糙,且木模尺寸变异大,两两相接处无法完全密合,因此,拆除木模板后的墙面或楼板等的表面会出现不平坦的混凝土的泄漏痕迹,必须再进行一层水泥粉刷的程序,才可使墙面或楼板的表面平滑,以进行上漆或帖壁砖、壁纸等工作;而钢模的面板表面平滑且尺寸变异小,在拆模后,墙面或楼板等没有混凝土泄漏痕迹,因此,品质较高且可省略粉刷的程序。所以,木模的单位成本虽然比钢模低,但是木模易耗损、再利用性不高,且拆组麻烦、效率不高,还必须加上粉刷的成本,钢模可多次利用、节省了拆组的人力,且品质佳,因此,在大批同规格大楼施工上,钢模的成本比木模经济。如附图说明图1所示,是以往建筑用的钢模,由面板61、骨架62及补强梁63所构成,为了增加骨架62与面板61的接触面积,以防止面板61变形,如图2、3所示,骨架62与面板61间设有多数个支撑梁64,两两模板间的面板61相对位置上设有钻孔65,可设置互拉杆,使两片模板间预留灌浆的距离保持固定,且使两片模板间不会因灌入混凝土所产生的侧压而撑开,此种钢模仍有以下的缺失1.组合时,因骨架2构造复杂,必须先将骨架2组合完成才能与支撑梁64及面板61、补强梁63组装,组合时非常麻烦复杂。2.因使用大型面板61以配合工程的建筑体面积,当下一个工程尺寸改变时,以切除或补接的方式调整面板的面积大小,但是,此面板如果再使用下一个不同尺寸的工程时,又必须再以切除或补接的方式调整,此种现象发生频率相当高,特别是因大楼约每四、五层楼就必须因强度需求改变柱子的截面,而影响隔间的大小,此增减的空间很小,不可能以一个新的钢模间塞其中,因为即使钢模用来支撑面板的骨架空间都比此增减的空间大,所以,多次使用后,常常造成切割下来的面板被搁置而浪费,或是必须配合制作不同尺寸的面板以补接原面板,导致时间与成本上的浪费。3.面板61被切割时,因切割的位置不定,可能将原工程施工时互拉杆所在位置的钻孔65切除,必须于模板上再钻新孔,而旧孔如果不适用,为了防止渗漏,必须将直径约25mm的孔补满,非常不方便。4.由于大面积的特性,以图4为例的建筑格局规划,适用于成型具大面积的隔间墙66,但是如果用来成型如走道67的窄壁68,或成型宽度只有740mm左右的管道间69,则无法进行模板的拼组,必须将整个大型面板裁切,使成本效益不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提供一种构造简单,组卸容易且使用性广的建筑模板。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该建筑模板由多数个具有面板及补强用侧边的框条互相锁固排列,该框条相对于面板的另一侧面固设多数个补强梁单元所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建筑模板由多数个框条及补强梁单元所组成,每个框条具有一个供形成混凝土墙面的面板,及分设面板两侧供两两框条相并设连接的侧边,每个补强梁单元包括一个基体、位于基体周侧并与框条连接的侧面,及位于基体周侧使两两补强梁单元相互连接的端面,藉以上构造,使多数个框条相并设连接,各框条上的面板共同形成一个混凝土灌浆面,并设的框条相对于面板另一侧连接多数个补强梁单元,形成一个建筑用模板。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图1是以往钢模的构造示意图。图2是以往钢模的支撑梁设置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以往钢模的支撑梁设置的正面示意图。图4是一种建筑格局规划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中设有互拉孔的框条的立体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中框条与补强梁接合部位的剖面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第三较佳实施例的框条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建筑模板由多数个藉焊接形成一体的框条1及多数个补强梁单元2所组成。配合图6所示,该框条1由金属材质所制成,其上形成一个供灌注混凝土墙面的面板11,以及两个分设面板11两侧供两两框条1相并设连接的侧边12,两侧边12上相对于面板11的一端各焊设有一个固定座13,及在两侧边12上分别开有结合孔14,整体形成一个单元。该框条1的宽度可为100mm、120mm、140mm、160mm、180mm及200mm等六种规格以作适当的组合,高度上可用比一般建筑楼层常取高度稍高的规格,该框条1上可设置互拉孔15。该补强梁单元2由多数个四方块状物组成,每一个块状物包含一个基体21,以及基体21四周形成对称的两个端面22及两个侧面23,端面22及侧面23上都设有结合孔24、25,每一个补强梁单元2的长度也可以像框条1形成多种规格。当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在使用时,先量出墙面宽度,再计算不同尺寸的框条1的个数,然后如图7所示,将框条1的面板11一一对齐排列,使每个框条1的结合孔14互相对应,再利用螺接元件31固接该结合孔14。再利用多数个螺接元件32各贯穿一个金属垫块33,该垫块33一端压抵于固定座13,另一端形成弯折并撑抵于补强梁单元2上,使垫块33与补强梁单元2保持平行,以便于该螺接元件32再贯穿补强梁单元2一侧面23上的结合孔25,将补强梁单元2固定在框条1上,如果框条1侧边12的板厚够大,可不需垫块33及固定座13,而直接从补强梁单元2侧面23的结合孔25利用螺接元件对框条1侧边12的端部螺设固定,两两补强梁单元2间并利用端面22上的结合孔24以另一个螺接元件34锁固。如图8所示,上述组合完毕的模板,在面板11保持一定距离下相对放置,此距离为建筑体墙面所需厚度的距离,并使两组模板上具有互拉孔15的特定框条1两两相对,并利用一个互拉杆35穿入,以螺扣件36锁紧固定两组模板的距离,防止两组模板受其间所灌注的混凝土侧压力而被撑开。由以上的说明,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专利技术的框条1为单一构件,只需与补强梁单元2结合后就可完成整体模板,因此,构造简单,可节省制造成本及拼组时间,并提供方便的操作。2.本专利技术的框条1为规格化的小单元,其面板11的宽度可以有100mm、120mm及140mm、160mm、180mm、200mm等六种尺寸,所以从100mm开始的尺寸都可以不同规格的框条1排列组合,除了前述六种规格外,如果需220mm的宽度,则利用一个100mm及一个120mm的框条1;需要240mm的宽度,则利用两个120mm的框条1;需260mm宽,则用100mm与160mm的框条1;需280mm宽则利用两个140mm或120mm与160mm的框条1;若须300mm宽则利用140mm与160mm或120mm与180mm的框条1,以积木方式组合出所需要的模板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该模板包括多数个相并连接的框条及多数个补强梁单元;每个框条具有一个面板,及两个分设于该面板两侧的侧边,每两个框条的侧边相并连接;每个补强梁单元包括一个基体该基体外周有两组相对的侧面及端面,两侧面与该框条 连接,每个补强梁单元的端面相并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文元
申请(专利权)人:李文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