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建筑模板。现今的建筑事业在施工时,先在地基上设置以适当强度的钢筋,并以铁线将所有钢筋框位定位,使钢筋保持一定的垂直度,而后再以模板将所欲形成建筑物本体的范围围绕,再于其中进行灌浆,经过大约二十八天的时间后,再将模板拆下,此时因为水泥表面比较粗糙,需再由水泥工作美化抹平的工作,才能进行贴磁砖等的工作,而其中模板都是由木板装钉成为长方形的结构,所以在初步未灌浆之前,必需以钉子和其他的木条将模板一一固定于特定的位置,这也就是一般工地常见木条交错盘结的景像,并且在特别的位置和形状上,模板叠置的结构必需加以强化,以承受灌浆时的强大重量冲击,以及在水泥凝固时所产生的膨胀变化,然而一般的模板仅为简单的平面板体以钉子钉成,谈不上受力强度的设计,所以在工地中不时可听见在灌浆时发生崩塌的事情,轻者再重作一次便可,重者便可能发生不幸,所以这样的方式一直为人所诟病为落后的施工方法。同时水泥固结后拆模时,在模板与水泥分开时会造成模板的损坏,往往会使得工地上散落无数的钉子和一段段的板屑,如此便很容易对工地上工作的人造成伤害,并且往往一件工程下来,所拆下来的废弃模板往往会造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其是于混凝土制成的模板中编设有钢筋,并于模板的至少一侧面上形成有突起块,并于各突起块之间形成有沟状槽。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