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20134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下直线导轨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下摆臂一端活动连接在下直线导轨滑动端,下摆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下摆臂的中点处,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与下摆臂在轮毂轴承座的连接点在一条直线上,与车身平行,所述减震器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或连接在下摆臂的车轮端。本发明专利技术不管在各种路面上,在低、高速、转弯等各种状态下,车轮外倾角不发生变化,车轮始终垂直于车身移动,车轮轮距前后左右参数始终保持不变,大幅减小轮胎的磨损,车轮升降移动范围宽、可达下摆臂的长度距离,提高了越野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底盘,特别涉及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
技术介绍
汽车独立悬架发展80多年来,汽车的行驶稳定性、舒适性、安全性、平顺性及越野性,都与底盘结构中的悬架系统息息相关。现在轿车大都采用独立悬架系统,根据其结构形式不同,独立悬架系统主要分为麦弗逊氏独立悬架系统、双叉臂式独立悬架系统、多连杆独立悬架系统、拖拽式独立悬架系统等。麦弗逊氏独立悬架系统在行车舒适性上的表现尚令人满意,但其构造为直筒式,对左右方向的冲击缺乏阻挡力,不能大幅度升降底盘高度,而且车轮外倾角变化规律不理想。其它独立悬架系统亦对侧倾、大幅升降底盘、车轮外倾角变化,起步、刹车"点头",重心高、转弯速度过快易翻车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不能同时兼顾其优良性能。非独立悬架舒适性,平顺性差,重型货车且易造成路面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车轮外倾角无变化、车轮垂直于车身跳动、升降移动范围宽、抗侧倾、抗摆动力量强、可任意调节阻尼、主动调节升降、响应迅速的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包括下摆臂、下直线导轨、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上摆臂、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减震器、上直线导轨、轮毂轴承座,下直线导轨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下摆臂一端活动连接在下直线导轨滑动端,下摆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下摆臂的中点处,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与下摆臂在轮毂轴承座的连接点在一条直线上,与车身平行,上直线导轨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上摆臂一端活动连接在上直线导轨的滑动端,上摆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上摆臂的中点处,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与上摆臂在轮毂轴承座的连接点在一条直线上,与车身平行,所述减震器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或连接在下摆臂的车轮端。所述直线导轨为滑轨或直线轴承,可独立设计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也可直接设计在汽车大梁上。所述活动连接是轴销连接或万向连接。所述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可设计为直线形或弧形。所述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可设计在下摆臂的两侧或一侧。所述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可设计在上摆臂的两侧或一侧。本专利技术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设计为直线形,实用于后悬挂;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设计为弧形,或不影响车轮转向的形状,实用于前悬挂。下摆臂、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长度、连接位置、形状可随不同汽车的要求做适当调整。本专利技术增加了一组摆臂,使车轮对抗侧向力增强,减去了减震器所受的侧向力,减震器可灵活放置,节约空间,本专利技术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下摆臂形成牢固的三维三角形结构,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作用是控制下摆臂精准滑动,并让下摆臂只能上下跳动,控制下摆臂不能前后摆动。本专利技术其下摆臂车轮端尽量伸展至车轮受力中心线上,以减小车轮对上摆臂的侧压力,下摆臂、控滑杆形成三角形结构有效对抗车轮受的侧向力,所以其横向刚度大,防侧倾力强。本专利技术是利用双钟摆效应相互抵消成直线原理而设计,理论上偏差为0,所述直线导轨只允许下摆臂水平滑动,下摆臂车轮端在做垂直运动时所产生的钟摆效应被连接在下摆臂上的控滑杆产生的钟摆效应抵消,控滑杆限制V字下摆臂前后摆动,只允许V字下摆臂作垂直运动,形成了车轮绝对垂直于车身直线运动的数理依据和效果,现在的普通制造技术已经把精度控制在0.01一0.03mm之间,对于现有技术的车轮约20mm的摆动偏差,已无法相提并论,且摆动幅度可达下摆臂的总长度,是现有车辆底盘望尘莫及的。若下摆臂摆动幅度只需下摆臂长度的一半,那么直线导轨只需滑动下摆臂长度的4%,若下摆臂摆动幅度需达下摆臂的长度,那么直线导轨只需滑动下摆臂长度的14%。本专利技术对于传动轴和方向杆的设计,可增加滑动式万向节或仿本专利技术的结构设计。本专利技术适用于任何车辆底盘,包括乘用汽车、货车、客车,军车,坦克,火车、低速电车、三轮车、老年代步车等。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1、本专利技术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挂系统的车轮不管在各种路面上,在低、高速、转弯等各种状态下,车轮外倾角不发生变化,车轮始终垂直于车身移动,使其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最大,具有最大抓地能力。同时,车轮轮距前后左右参数始终保持不变,大幅减小轮胎的磨损,车轮升降移动范围宽、可达下摆臂的长度距离,提高了越野性能。2、本专利技术控滑杆、下摆臂形成了牢固的三维三角形结构,横向刚度增加,从而增加了抗侧倾,抗摆动能力,减小占用空间。3、本专利技术下摆臂、控滑杆结构简单,占位少,不影响转向的设计及传动装置的设计,前后轮都使用前悬挂设计,可实现车轮90度转向,可实现汽车横向行驶。4、本专利技术摆臂长度,斜杆长度及连接角度可调整范围宽,其运动特性不受装置长度、斜度影响,装置可长可短可斜,安装方向在同一水平面内可任意选择,以适应不同的安装空间,增大了布局的灵活性,减小了空间占位,有利于降低重心。5、本专利技术增加了一组摆臂,使车轮对抗侧向力增强,减去了减震器所受的侧向力,减震器和弹簧可灵活放置,节约空间。6、本专利技术超大的行程范围,路面适应性强,是主动悬架或空气悬架或电磁悬架的理想悬架平台,是山地越野车的理想选择。7、本专利技术纯三维三角形机械构造,可靠性100%,实用性强,是现有传统悬架最佳换代技术。8、本专利技术生产工序简单,生产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生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包括下摆臂1、下直线导轨2、第一控滑杆3、第二控滑杆4、上摆臂5、第三控滑杆6、第四控滑杆7、减震器8、上直线导轨9、轮毂轴承座10,所述下直线导轨2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下摆臂1一端活动连接在下直线导轨2滑动端,下摆臂1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10上,第一控滑杆3、第二控滑杆4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下摆臂1的中点处,第一控滑杆3、第二控滑杆4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与下摆臂1在轮毂轴承座10的连接点在一条直线上,与车身平行。所述上直线导轨9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上摆臂5一端活动连接在上直线导轨9的滑动端,上摆臂5可水平滑动,上摆臂5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10上,第三控滑杆6、第四控滑杆7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上摆臂5的中点处,第三控滑杆6、第四控滑杆7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与上摆臂5在轮毂轴承座10的连接点在一条直线上,与车身平行,所述减震器8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轮毂轴承座10上,或连接在下摆臂1的车轮端。所述直线导轨为滑轨,独立设计固定在汽车大梁上。所述活动连接是轴销连接。所述第一控滑杆3、第二控滑杆4、第三控滑杆6、第四控滑杆7可设计为直线形,实用于后悬挂。所述第一控滑杆3、第二控滑杆4可设计在下摆臂的两侧或一侧。所述第三控滑杆6、第四控滑杆7可设计在上摆臂的两侧或一侧。实施例2:如图1所示,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包括下摆臂1、下直线导轨2、第一控滑杆3、第二控滑杆4、上摆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包括下摆臂、下直线导轨、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上摆臂、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减震器、上直线导轨、轮毂轴承座,其特征在于:下直线导轨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下摆臂一端活动连接在下直线导轨滑动端,下摆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下摆臂的中点处,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与下摆臂在轮毂轴承座的连接点在一条直线上,与车身平行,上直线导轨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上摆臂一端活动连接在上直线导轨的滑动端,上摆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上摆臂的中点处,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与上摆臂在轮毂轴承座的连接点在一条直线上,与车身平行,所述减震器一端连接在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或连接在下摆臂的车轮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摆臂滑动式独立悬架,包括下摆臂、下直线导轨、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上摆臂、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减震器、上直线导轨、轮毂轴承座,其特征在于:下直线导轨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下摆臂一端活动连接在下直线导轨滑动端,下摆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下摆臂的中点处,第一控滑杆、第二控滑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与下摆臂在轮毂轴承座的连接点在一条直线上,与车身平行,上直线导轨水平固定在汽车大梁上,上摆臂一端活动连接在上直线导轨的滑动端,上摆臂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轮毂轴承座上,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的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上摆臂的中点处,第三控滑杆、第四控滑杆的另一端分别活动连接在车身外侧车架上或横梁外侧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斌雷佳儒廖芨琪吕永国
申请(专利权)人:营山县臻安机电科技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