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895599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0: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及方法,属于农业植物保护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包括显微镜,所述显微镜包括经改装后的集光器;所述经改装后的集光器包括: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镶嵌在所述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内的中空软木塞圆环和一端固定在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上的玻璃毛细管;所述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拉制为针尖,所述针尖与玻璃毛细管呈钝角。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装置能够实现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快速、简单分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植物保护
,具体涉及一种简单、快速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水稻Oryzasativa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球约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作为主食。由真菌Magnaportheoryzae(CouchandKohn,2002)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水稻生产区危害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全球每年因稻瘟病危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亿美元;发病田块通常可造成10-30%的水稻减产,严重的田块甚至绝收(KhushandJena,2009;WilsonandTalbot,2009;Liuetal.,2010;Deanetal.,2012;Scheuermannetal.,2012)。稻瘟病菌和水稻品种之间的特异性互作符合Flor“基因对基因”假说,持有特定抗病基因的水稻品种与病原菌互作时,只有病原菌持有与该特定基因相对应的无毒基因时,品种才表现出抗性,其它任何一种情况品种均表现感病(FlorHH.,1971;Valent,1991;Ebbole,2007)。因此,抗病品种的利用、选育和推广是水稻生产上控制该病最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防治措施,然而,由于病原菌生理小种的遗传复杂性和易变性,新选育出来的抗性品种在推广种植时易因新生理小种的出现而导致抗性丧失(Ou,1980;Jeachetal.,2001;Suhetal.,2009;Scheuermannetal.,2012;杨勤忠,林菲等,周瑚、任佐华等,2017)。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品种的抗病性能否长时间不丧失与其所在地区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Valentelat.,2010)。因此,开展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的致病种群结构分析及监测,研究田间的稻瘟病菌致病种群构成以及生理小种快速产生的机制,掌握稻区稻瘟病菌群体组成及生理小种变化动态,有助于了解稻瘟病菌和水稻之间的互作机制,对于解决品种抗性快速丧失的问题至关重要(董丽英等,2012;雷财林等,2014;周瑚、任佐华等,2017;Liuetal.,2013;Singhetal.,2014);还有助于抗病种质资源的筛选和培育、科学合理地品种布局以及有效发掘该地区的稻瘟病抗性资源奠定基础,也为该地区稻瘟病流行的合作监测、预警和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明确各地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组成情况,为水稻育种部门提供可靠的参考。常规稻瘟病菌分离的方法。在超净工作台上将3~5cm的叶瘟或穗瘟标样在75%酒精中浸泡30s,移入到0.1%升汞中浸渍2~3min,再将处理后的标样在无菌水中冲洗反复冲洗干净,并剪成1cm左右的小段放入到无菌的平板上,放入25℃~28℃的培养箱中培养5~7天后,挑取一小块已长出的稻瘟病菌丝到新的平板上进行纯化。并放入25℃~28℃的培养箱中培养5~7天后,再取一小块纯化好的稻瘟病菌丝放到试管斜面上培养保存。常规分离稻瘟病菌:第一,分离过程繁琐,浪费人力,分离成本相对较高,在分离过程中使用0.1%的汞对工作人员和环境造成危害;第二,分离、纯化时间周期较长;第三,每个时间周期分离的稻瘟病标样有限;第四,整个分离过程中容易发生污染;第五,分离到的稻瘟病菌不可能是单孢菌株。目前缺乏一种高效分离稻瘟病菌的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及方法。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能够实现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快速、简单分离。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显微镜,所述显微镜包括经改装后的集光器;所述经改装后的集光器包括: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镶嵌在所述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内的中空软木塞圆环和一端固定在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上的玻璃毛细管;所述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拉制为针尖,所述针尖与玻璃毛细管呈钝角。优选的是,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的制备用原料包括木屑或纸屑。优选的是,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的内径与外径差为3~5mm。优选的是,所述玻璃毛细管的直径为0.9~1.2mm,长度为100~120mm。优选的是,所述钝角为100~180°。优选的是,所述针尖的直径为30~80μm。优选的是,所述装置还包括倒置培养容器;在集光器旋转调节至玻璃毛细管的针尖最低时,所述针尖不能碰到倒置培养容器底部,在集光器旋转调节所述玻璃毛细管针尖上升时,所述针尖能够与倒置培养容器底部接触。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装置的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培养有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倒置培养容器放置在显微镜上;2)调节集光器至目镜中可以看到针头,移动步骤1)所述含有稻瘟病菌分生孢子的倒置培养容器,使针头正对一个分生孢子;3)调节集光器使针头上升,将单个分生孢子附着在针头上;4)将步骤3)得到的单个分生孢子转移至标记区域进行培养,实现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分离。优选的是,步骤1)所述稻瘟病菌分生孢子培养用培养基包括水琼脂培养基。优选的是,所述水琼脂培养基的厚度为1~2mm。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能够简单、快速地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只需在整洁无风的环境都可以操作,污染几率小,分离周期短,且分离数量多,有利于稻瘟病菌种群多样性、无毒基因和抗病基因的克隆,为抗病品种布局及水稻育种部分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利用本申请所述装置,每天可保存100个以上单孢菌株,分离得到的菌株污染率小,无需纯化,操作时间缩短2~3.5倍。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内镶嵌的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玻璃毛细管针尖实物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改装后的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装置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标样在保湿滤纸片的培养皿上、在25~28℃的培养箱中培养产孢12~24h的图片;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提供的含有单孢的水琼脂培养皿图片;图6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玻璃毛细管针尖上升后的图片。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显微镜,所述显微镜包括经改装后的集光器;所述经改装后的集光器包括: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镶嵌在所述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内的中空软木塞圆环和一端固定在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上的玻璃毛细管;所述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拉制为针尖,所述针尖与玻璃毛细管呈钝角。本专利技术对所述显微镜没有特殊的限定,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熟知的常规显微镜(含集光器部分)即可。本专利技术所述装置对显微镜的集光器进行了改装,所述改装的过程优选包括:拆除集光器中的光圈和透镜,在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内镶嵌中空软木塞圆环,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用于固定玻璃毛细管,所述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拉制为针尖,用于挑取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的制备用原料包括木屑或纸屑。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的侧面高度优选为120~150mm。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的内径与外径差为3~5mm。本专利技术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内径与外径的差值设计,有利于对玻璃毛细管进行固定,本专利技术对所述固定的具体方法没有特殊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先将玻璃毛细管插入软木塞圆环中,再点滴点燃的蜡烛液体进行固定。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玻璃毛细管的直径为0.9~1.2mm,长度为100~120mm。本专利技术所述玻璃毛细管的针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显微镜,所述显微镜包括经改装后的集光器;所述经改装后的集光器包括: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镶嵌在所述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内的中空软木塞圆环和一端固定在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上的玻璃毛细管;所述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拉制为针尖,所述针尖与玻璃毛细管呈钝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离稻瘟病菌单孢菌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显微镜,所述显微镜包括经改装后的集光器;所述经改装后的集光器包括: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镶嵌在所述集光器外围固定圆环内的中空软木塞圆环和一端固定在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上的玻璃毛细管;所述玻璃毛细管的另一端拉制为针尖,所述针尖与玻璃毛细管呈钝角。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的制备用原料包括木屑或纸屑。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软木塞圆环的内径与外径差为3~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毛细管的直径为0.9~1.2mm,长度为100~12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钝角为100~18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尖的直径为30~80μm。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丽英刘树芳杨勤忠李家瑞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