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减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77584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7: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震支座,其包括:上支座、下支座、调节板、上减震物和下减震物;调节板与上支座通过上减震物连接,调节板与下支座通过下减震物连接;支撑部位于调节板的下面并位于下减震物的外周,支撑部与下支座之间的距离小于下减震物的减震行程;所述支撑物与下支座之间包括减震垫。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减震支座,上支座得到减速,上支座偏移原位置的距离比不设置支撑部时短,减缓上支座的震动。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承受偏载载荷时能更好的维持姿态,并且有效见减震。同时对突变载荷的减震效果好,上减震物和下减震物异步运动,将一部分上支座的震动吸收到悬空的调节板,延时传递给下支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减震支座
本专利技术涉及支撑座领域,尤其是一种减震支座。
技术介绍
现有许多减震支座,如设备使用的减震支座,承载墩柱使用的减震支座等,有一些只能减缓竖直方向的冲击,有一些能同时减缓竖直和水平方向的冲击载荷,但是其抵抗突发偏载载荷的能力较差,变形量较大,保持姿态能力差,复位较慢。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效果好,能稳定抵抗突变载荷的减震支座。(二)技术方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震支座,其包括:上支座、下支座、调节板、上减震物和下减震物;所述调节板位于上支座与下支座之间,所述调节板与上支座通过上减震物连接,所述调节板与下支座通过下减震物连接;所述调节板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位于调节板的下面并位于所述下减震物的外周,所述支撑部与下支座之间的距离小于下减震物的减震行程;所述支撑物与下支座之间包括减震垫,所述减震垫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与下支座之间的距离。优选的,所述上减震物包括弹簧和/或橡胶垫,所述上减震物与上支座和/或调节板固连;所述下减震物包括弹簧和/或橡胶垫,所述下减震物与下支座和/或调节板固连。优选的,竖直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支座(1)、下支座(2)、调节板(3)、上减震物(4)和下减震物(6);所述调节板(3)位于上支座(1)与下支座(2)之间,所述调节板(3)与上支座(1)通过上减震物(4)连接,所述调节板(3)与下支座(2)通过下减震物(6)连接;所述调节板(3)包括支撑部(32),所述支撑部(32)位于调节板(3)的下面并位于所述下减震物(6)的外周,所述支撑部(32)与下支座(2)之间的距离小于下减震物(6)的减震行程;所述支撑物(32)与下支座(2)之间包括减震垫(31),所述减震垫(31)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32)与下支座(2)之间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支座(1)、下支座(2)、调节板(3)、上减震物(4)和下减震物(6);所述调节板(3)位于上支座(1)与下支座(2)之间,所述调节板(3)与上支座(1)通过上减震物(4)连接,所述调节板(3)与下支座(2)通过下减震物(6)连接;所述调节板(3)包括支撑部(32),所述支撑部(32)位于调节板(3)的下面并位于所述下减震物(6)的外周,所述支撑部(32)与下支座(2)之间的距离小于下减震物(6)的减震行程;所述支撑物(32)与下支座(2)之间包括减震垫(31),所述减震垫(31)的厚度小于所述支撑部(32)与下支座(2)之间的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减震物包括弹簧(4)和/或橡胶垫,所述上减震物与上支座(1)和/或调节板(3)固连;所述下减震物包括弹簧(6)和/或橡胶垫,所述下减震物与下支座(2)和/或调节板(3)固连。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支座,其特征在于:竖直方向上,所述上支座(1)的轴线、下支座(2)的轴线、支撑部(32)的轴线、上减震物(4)的轴线和下减震物(6)的轴线重合于同一条竖直线。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健戚荣坤汪春雷罗礼涛岳朝晖李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城建十六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