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71716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5:35
为了兼顾驾驶稳定性和湿地性能,充气轮胎1具备:多个胎肩横纹槽23,位于最外主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以及细槽40,位于最外主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并且形成为跨于在轮胎周向相邻的胎肩横纹槽23彼此之间,其两端连接于胎肩横纹槽23,细槽40形成为跨过接地端T,并且位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接地面内端部42连接于胎肩横纹槽23的形成有底部抬高部26的位置,位于接地端T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接地面外端部43连接于胎肩横纹槽23的未形成有底部抬高部26的位置,接地面内端部42和最外主槽12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W与最外主槽12的槽深D1的关系为W≥(D1×0.8)。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充气轮胎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技术介绍
在充气轮胎中,会以在湿滑路面行驶时的胎面表面和路面之间的水的排出为目的在胎面表面形成有多个槽,在胎面表面通过这些槽来划分有多个环岸部。此外,因在环岸部的槽附近的刚性降低等而耐不均匀摩耗性降低,因此,在以往的充气轮胎中,会通过在槽形成底部抬高部来确保环岸部的刚性。但是,在槽设有底部抬高部的情况下,在制动/驱动时、转弯时因环岸部的扭转而产生的应力集中于底部抬高部,会容易产生裂纹。因此,在以往的充气轮胎中,会抑制向底部抬高部的应力的集中。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花纹块部的形成有槽的底部抬高部的位置设有多个刀槽花纹来缓和底部抬高部的应力集中,抑制裂纹的产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7016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在槽设有底部抬高部的情况下,能提高花纹块部的刚性,但由于要求槽的排水性,因此考虑到排水性,难以大幅抬高底部。例如,由于作为配置于胎肩部附近的区域的花纹块部的胎肩花纹块极大地有助于驾驶安定性,因此,在划分胎肩花纹块的横纹槽设置底部抬高部对于提高驾驶稳定性有效。但是,在划分胎肩花纹块的横纹槽设有底部抬高部的情况下,由于排水性降低,因此考虑到湿地性能,难以大幅抬高底部。如此,确保在胎肩区域所要求的花纹块刚性并且确保排水性,兼顾驾驶稳定性和湿地性能是非常困难的。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兼顾驾驶稳定性和湿地性能的充气轮胎。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达成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具备:多个主槽,形成于胎面表面,在轮胎周向延伸;多个胎肩横纹槽,位于作为多个所述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所述主槽的最外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成为跨过接地端地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连接于所述最外主槽;以及细槽,位于所述最外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形成为跨于在轮胎周向相邻所述胎肩横纹槽彼此之间,其两端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所述胎肩横纹槽具有在连接于所述最外主槽的一侧的端部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范围槽深变浅而形成的底部抬高部,对于所述细槽,一端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另一端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由此形成为跨过所述接地端,并且作为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侧的端部的接地面内端部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的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作为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的端部的接地面外端部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的未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所述接地面内端部和所述最外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W与所述最外主槽的槽深D1的关系为W≥(D1×0.8)。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对于所述胎肩横纹槽,优选在将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处的槽深设为D2,将未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处的槽深设为D3,将所述最外主槽的槽深设为D1的情况下,分别满足(D1×0.2)≤D2≤(D1×0.8)、D2<D3、D3<D1的关系。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对于所述细槽,优选在将所述接地面内端部的槽深设为S1,将所述接地面外端部的槽深设为S2,将所述胎肩横纹槽的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处的槽深设为D2,将未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处的槽深设为D3的情况下,分别满足(D2×0.2)≤S1≤D2、D2≤S2≤D3的关系。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对于所述细槽,优选在将所述细槽的与所述接地端的交叉部和所述接地面内端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设为L1,将所述交叉部和所述接地面外端部在轮胎周向上的距离设为L2的情况下,分别满足L1≥L2、1≤(L1/L2)≤2的关系。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对于所述细槽,优选在将所述接地端和所述接地面内端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1’,将所述接地端和所述接地面外端部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L2’的情况下,分别满足L1’≥L2’、1≤(L1’/L2’)≤2的关系。此外,在上述充气轮胎中,对于所述细槽,优选在将由连接所述细槽的与所述接地端的交叉部和所述接地面内端部的直线与所述接地端所形成的角度设为θ1,将由连接所述交叉部和所述接地面外端部的直线与所述接地端所形成的角度设为θ2的情况下,分别满足10°≤θ1≤45°、10°≤θ2≤45°、0.8≤(θ1/θ2)≤2.0的关系。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发挥能兼顾驾驶稳定性和湿地性能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图2是图1的A部分的详细图。图3是图2的B-B剖面图。图4是图3的C部分的详细图。图5是图2的D-D剖面图。图6是图2的主要部分的详细图,是针对细槽的配置位置的说明图。图7是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改进例,是细槽弯折的情况下的说明图。图8是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改进例,是细槽弯曲的情况下的说明图。图9A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9B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图9C是表示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不受本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下述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能置换且容易想到的要素,或实质上相同的要素。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中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轮胎宽度方向中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的相反方向。此外,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向。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俯视图。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在轮胎径向的最外侧的部分配设有胎面部2,胎面部2的表面、即在装接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省略图示)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形成为胎面表面3。在胎面表面3,在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在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主槽10和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横纹槽20,通过主槽10和横纹槽20划分出多个环岸部30。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槽10在轮胎宽度方向空出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四条,即主槽10隔着轮胎赤道面CL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各形成有两条。主槽10的槽宽为3mm以上12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为5mm以上10mm以下的范围内。四条主槽10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两条主槽10被设为最外主槽12,位于最外主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并且相对于最外主槽12相邻的两条主槽10被设为内侧主槽11。换言之,四条主槽10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胎赤道面CL的两侧的两条主槽10被设为内侧主槽11,位于两条内侧主槽11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两条主槽10被设为最外主槽12。横纹槽20具有:位于两条内侧主槽11彼此之间的中央横纹槽21;位于相邻的内侧主槽11和最外主槽12之间的第二横纹槽22;以及位于最外主槽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胎肩横纹槽23。此外,多个环岸部30中,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由内侧主槽11彼此来划分并位于轮胎赤道线CL上的环岸部30形成为中央条状花纹31。中央横纹槽21并不形成为跨于两条内侧主槽11彼此之间,而是一端连接于内侧主槽11,另一端终止于中央条状花纹31内。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主槽,形成于胎面表面,在轮胎周向延伸;多个胎肩横纹槽,位于作为多个所述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所述主槽的最外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成为跨过接地端地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连接于所述最外主槽;以及细槽,位于所述最外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形成为跨于在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胎肩横纹槽彼此之间,其两端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所述胎肩横纹槽具有在连接于所述最外主槽的一侧的端部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范围槽深变浅而形成的底部抬高部,对于所述细槽,一端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另一端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由此形成为跨过所述接地端,并且作为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侧的端部的接地面内端部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的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作为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的端部的接地面外端部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的未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所述接地面内端部和所述最外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W与所述最外主槽的槽深D1的关系为W≥(D1×0.8)。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6.04.28 JP 2016-0909141.一种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主槽,形成于胎面表面,在轮胎周向延伸;多个胎肩横纹槽,位于作为多个所述主槽中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最外侧的所述主槽的最外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成为跨过接地端地在轮胎宽度方向延伸,并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连接于所述最外主槽;以及细槽,位于所述最外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并且形成为跨于在轮胎周向相邻的所述胎肩横纹槽彼此之间,其两端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所述胎肩横纹槽具有在连接于所述最外主槽的一侧的端部和所述接地端之间的范围槽深变浅而形成的底部抬高部,对于所述细槽,一端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另一端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由此形成为跨过所述接地端,并且作为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一侧的端部的接地面内端部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的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作为位于所述接地端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一侧的端部的接地面外端部连接于所述胎肩横纹槽的未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所述接地面内端部和所述最外主槽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离W与所述最外主槽的槽深D1的关系为W≥(D1×0.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对于所述胎肩横纹槽,在将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处的槽深设为D2,将未形成有所述底部抬高部的位置处的槽深设为D3,将所述最外主槽的槽深设为D1的情况下,分别满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田俊也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