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65385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2 1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客车,具有车架、车身结构、发动机组件;所述车身结构配合车架形成相隔离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且所述车身结构包含控制乘客舱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车门组件;所述发动机组件配置于发动机舱;所述乘客舱具有位于后侧且与发动机舱相邻配置的第一乘坐舱部。所述发动机舱具有第一发动机舱部,第一发动机舱部位于第一乘坐舱部的左侧或右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通过提供一种经优化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的结构,实现可在车身结构的前端开设第一车门、中间开设第二车门以及在车的后端开设第三车门,并实现整车的低地板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客车
本专利技术涉属于客车
,具体涉及一种客车。
技术介绍
现有的客车一般包含有车架和车身结构,车身结构与车架相配合将车辆分成有乘客舱和发动机舱,发动机舱位于客车后侧,乘客舱包含与发动机舱相邻的第一乘坐舱部。以常见的公交车或旅行车等客车类型为例,第一乘坐舱部系位于乘客舱部后侧的部分,而发动机舱配置于第一乘坐舱部的下侧,第一乘坐舱部通常配置有座椅,该位置的座椅所处高度通常高于乘客舱其它位置的座椅所处高度。发动机舱位于第一乘坐舱部的下侧的配置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第一乘坐舱部的座椅所处位置较高,并不便于较为年长的乘客就座,该类型的客车设计较难满足欧盟的相关法规要求;另一方面,第一乘坐舱部的座椅所处位置较高,与车顶接近,空间狭小,舒适度较差。有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的客车以解决现有的客车第一乘坐舱部位于发动机舱上侧存在的不方便乘坐且空间狭小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客车,具有车架、车身结构、发动机组件;所述车身结构配合车架形成相隔离的发动机舱和乘客舱,且所述车身结构包含控制乘客舱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客车,具有车架(11)、车身结构、发动机组件(15);所述车身结构配合车架形成相隔离的发动机舱(12)和乘客舱(13),且所述车身结构包含控制乘客舱(13)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车门组件(14);所述发动机组件(15)配置于发动机舱(12);所述乘客舱(13)具有位于后侧且与发动机舱(12)相邻配置的第一乘坐舱部(A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12)具有第一发动机舱部(121),第一发动机舱部(121)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的左侧或右侧。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客车,具有车架(11)、车身结构、发动机组件(15);所述车身结构配合车架形成相隔离的发动机舱(12)和乘客舱(13),且所述车身结构包含控制乘客舱(13)与外部空间连通状态的车门组件(14);所述发动机组件(15)配置于发动机舱(12);所述乘客舱(13)具有位于后侧且与发动机舱(12)相邻配置的第一乘坐舱部(A1);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12)具有第一发动机舱部(121),第一发动机舱部(121)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的左侧或右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舱(12)具有第二发动机舱部(122),第二发动机舱部(122)位于第一乘坐舱部(A1)下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组件包含:发动机总成(151),配置于所述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内的下端;冷却散热模块(153),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空气滤清器(155),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相邻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后处理器(152),配置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的上方;膨胀水箱(154),配置于所述后处理器(152)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或所述后处理器(152)与所述空气滤清器(155)之间;尿素罐(156),配置于所述第二发动机舱部(12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组件包含:发动机总成(151),配置于所述第一发动机舱部(121)内的下端;冷却散热模块(153),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紧邻于外部空间;空气滤清器(155),配置于所述发动机总成(151)的上方且相邻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后处理器(152),配置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的上方;膨胀水箱(154),配置于所述后处理器(152)与所述冷却散热模块(153)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冯水安张建林周朝锋陈荣祥许美武杨鲲史运帅汤宇翔肖强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金龙旅行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