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9833152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18:0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通过设置一个充电倍率递增的多阶段恒流充电初始充电过程,一个充电倍率递减的多阶段恒流充电中间充电过程和一个恒压充电过程。初始充电过程中的各阶段充电倍率随SOC(荷电状态)增大而增大,中间充电过程中的各阶段充电倍率随SOC增大而减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充电方法从电化学层面充分考虑了负极石墨颗粒的嵌锂过程和析锂过程,避免了石墨负极晶体结构的破坏和析锂造成的电池容量损失,既能够提高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寿命,又能够缩短20%~80%SOC范围内充电的充电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池充电
,具体涉及一种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存在三种锂离子电池充电方法,分别为基于抑制温升的充电方法、基于SOC(电池荷电状态或剩余电量)的充电方法和基于抑制极化电压的充电方法。其中,基于抑制温升的充电方法实时估算锂离子电池充电各个阶段的温升,将温升最小充电时间最短作为目标来设计充电各个阶段的电流。基于SOC的充电方法认为SOC越低锂离子电池所能承受的最大充电电流越大,即从SOC=0%到SOC=100%的整个充电过程中,该充电方法的充电电流随SOC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基于抑制极化电压的充电方法认为极化电压是限制锂离子电池大电流充电的主要原因,该方法以降低充电时的极化电压为目的,将传统恒流恒压充电中的恒流阶段分成多段恒流充电,各恒流充电阶段中间加入电流为零的停充阶段或者电流为负的短暂放电阶段。上述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大部分在制定过程中只考虑了充电过程中的温升、SOC、极化电压等电池的外部参数,很少考虑到锂离子电池内部的电化学特性,尤其针对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若采用上述方法给电池充电,无法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进行恒流充电,恒流充电的过程包括初始充电阶段和中间充电阶段,检测电池剩余电量,当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值时为初始充电阶段,当电池剩余电量大于第一设定值时为中间充电阶段;将初始充电阶段划分成两个小阶段以上的第一组恒流充电阶段,第一组恒流充电阶段对应设置的充电倍率随着电池剩余电量增大而增大;将中间充电阶段划分成两个小阶段以上的第二组恒流充电阶段,第二组恒流充电阶段对应设置的充电倍率随着电池剩余电量增大而减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进行恒流充电,恒流充电的过程包括初始充电阶段和中间充电阶段,检测电池剩余电量,当电池剩余电量小于或等于第一设定值时为初始充电阶段,当电池剩余电量大于第一设定值时为中间充电阶段;将初始充电阶段划分成两个小阶段以上的第一组恒流充电阶段,第一组恒流充电阶段对应设置的充电倍率随着电池剩余电量增大而增大;将中间充电阶段划分成两个小阶段以上的第二组恒流充电阶段,第二组恒流充电阶段对应设置的充电倍率随着电池剩余电量增大而减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恒流充电过程中,检测电池的端电压,当电池的端电压达到设定的充电截止电压时,停止恒流充电,进行恒压充电。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设定值的电池剩余电量范围为15%~25%。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组恒流充电阶段对应设置的充电倍率与电池剩余电量为递增的第一指数函数关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负极体系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组恒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怀涛王栋梁王冠军李若帆赵宇苏恺骏吕超凡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中航锂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