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组件支撑件及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0433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揭示一种建筑组件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由波纹板形成,所述板具有一个侧部和一个横向部,板被弯曲90°以形成所述横向部,其中一个支撑件的所述横向部可叠放在另一支撑件的横向部上以形成一个具有彼此间隔的双侧部的支撑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揭示一种建筑组件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支撑件,每个支撑件具有一个沿纵向延展的侧部和一个横向部,其中两个支撑件的所述横向部的形状互补且至少部分彼此重叠以限制所述支撑件在至少一个方向的相对运动,每个侧部彼此间隔且平行相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580019730.5,申请日为2005.6.14且名称为“建筑组件”的由同一申请人提交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建筑组件支撑件及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有很多种已知方法能建造建筑物(如房子)。这些方法包括使用砖头和灰浆、使用预制板以及建造用于固定覆层的框架。这些方法全都需要在建筑场所做相当多的工作。一种替代的方法是在一个地方建造一栋建筑物,然后把它运送到其将坐落的地方。这种供选方法的运输相当复杂,而且这种方法显然限定了能用此方法建造的建筑物的大小及形状。建筑组件,如墙壁、地板、天花板和屋顶的通常建造方法是:建立起一个支撑结构,然后在支撑结构上安装这些成分。这种方法需要在安装建筑成分前先把其全部支撑结构固定在位置上。建筑组件,如墙壁、地板、天花板和屋顶以及他们的附属支撑结构等,可以作为建筑原材料或部分组装好的材料供应给建筑场所。如果提供建筑原材料,则需要在建筑场所做很多专业的建筑工作。提供部分组装好的材料能够减少这一问题,然而部份装配好的材料通常体积很大,且难以运送。本专利技术试图至少克服前述的在先建筑方法的一些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相对应,提供一个建筑物组件,其包括至少一个遮盖物和至少一个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复数个支撑件,每个支撑件在邻近遮盖物的地方均包含第一和第二侧部,特征在于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侧部在形状上与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侧部互补,这样,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可以通过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侧部和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侧部的重叠来相互啮合,这种啮合在至少一个方向上限制了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相互运动,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最好是波纹状的。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方面相对应,提供一个墙板,其包含一个支撑结构和至少一个遮盖件,所述支撑结构有至少一个支撑件与遮盖件相邻,特征在于这个支撑件的第一侧部延伸超过遮盖件,以及一个与遮盖件相邻的第二侧部,第二侧部和遮盖件之间限定一个容置区,其中第一墙板的支撑件的第一侧部是可容置在第二个墙板的容置区之内,第一侧部在形状上与第二侧部互补,这样,第一墙板的第一侧部和第二墙板的第二侧部相啮合,这种啮合至少在一个方向上控制了第一和第二墙板之间的相互运动,而遮盖件则在第二个方向上控制了第一和第二墙板之间的相互运动。与本专利技术的第三个方面相对应,提供一个建筑组件,其包含一个支撑结构和至少一个遮盖件,特征在于支撑结构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这个支撑件有一个槽形部分,在横向完全是V形,这个支撑件在槽形部分相对的两端有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个支撑件的第一侧部在形状上与第二个支撑件的第二侧部互补,这样,第一和第二个支撑件可以通过第一支撑件的第一侧部和第二支撑件的第二侧部的重叠来相互啮合,这种啮合在至少一个方向上限制了第一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的相互运动。第三方面的建筑组件可能是一个地板组件、一个天花板组件和/或一个屋顶组件。附图说明:参照附图,以举例的方法来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中:图1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墙板分解平面图;图2是图1的墙板装配好后的平面图;图3是两块如图2所示的墙板连接后的平面图;-->图4是图2所示墙板的支撑结构的部分剖面透视图;图5是图2所示墙板的局部剖面透视图;图6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地板组件的支撑件的透视图;图6a是图6所示的支撑结构的横断面透视图;图7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地板组件支撑结构的分解图;图8是图7所示的支撑结构装配后的透视图;图9是图7所示的支撑结构的俯视透视图;图10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地板组件侧视分解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地板组件在装配后的侧视图;图12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天花板组件侧视分解图;图13是图12所示的地板组件在装配后的侧视图;图14是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屋顶组件侧视分解图;图15是图14所示的屋顶组件在装配后的侧视图;图16是图15所示的屋顶组件的端视图;图17是由基于本专利技术的建筑组件所建造成的建筑物的局部剖面透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5,一个组装后的建筑组件包括复数墙板10。每块墙板10包含一个支撑结构12和两个遮盖件14。遮盖件14是由合适的建筑覆层(如水泥板)形成的。每个遮盖件14有一个前端16和一个后端18。支撑结构12包含两个支撑件20,其形式是附着在遮盖件14上的波纹板22。每一个波纹板22从遮盖件14前端16之外的前端24延伸到与后端18相邻的弯曲26。每一个波纹板22在弯曲26的地方大约弯曲90°,并且从弯曲22延伸到后端28。后端28被墙板10内部置换。在图示的实施例中,每个波纹板22有11.5个波峰或皱褶。它们被设置成两个波峰延伸到相应遮盖件14的前端16之外,而且包含第一支撑件20的第一侧部30。8个波峰与遮盖件14邻近;而1.5个波峰形成一个横向部分32,向内延伸到遮盖件14的后端18。-->每个波纹板22被固定在一个相应的遮盖件14上,这种固定是通过恰当的方法来进行,如沿着6个最靠近遮盖件14的前端16的波峰粘结。与遮盖件14(它与后端18最近)相邻的两个波峰包括支撑件20的第二侧部34。这些波峰并不是固定在遮盖件14上。因此,在第二侧部34和遮盖件14之间形成一个容置区。墙板10进一步包括复数个支柱件38。支柱件38在相反的平行关系上支持支撑件20。每个支柱件38有一个前端40和一个后端42。后端42在形状上与波纹板22位于弯曲26和后端28之间的部位至少部分互补。墙板10的支撑结构12是通过把两个支撑件20相向设置形成的,如图4所示,其间还有复数个支柱件。装配好后,两个波纹板22的横向部分32以及支柱件38的后端42。如图5所示,遮盖件14被从外面固定在支撑件12上。这样装配好之后,墙板10有一凸端44和一个凹端46,支撑件20的第一侧部30从凸端44凸出;而凹端46则由第二侧部34构成。连续的墙板10,10a的连接如图3所示。墙板10支撑件20的第一侧部的30被容置在墙板10a的容置区36(位于第二侧部34和遮盖件14之间)。第一侧部30和第二侧部34的皱波最好能在形状上互补,那样可以让第一侧部30与相应的第二侧部34相重叠。当处于图3所示位置,墙板10的第一侧部30与墙板10a的第二侧部34啮合,以防止墙板10和墙板10a在与波纹垂直的方向上相互运动。遮盖件14防止第一侧部30和第二侧部34在与遮盖件14垂直的方向上脱离。在墙板10的优选实施例中,有一个孔48穿过支柱件38的前端40和后端42,并且穿过每一个支撑结构12横向部分32的相应位置。因此,一块墙板10的支柱件38可以通过螺栓50或类似连接方法与相邻墙板10a的支柱件38相连接。在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选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遮盖件14被包-->含在上下延伸出来的沟槽中52,54。参照图6-11,一个建筑组件包含了地板组件60。地板组件包含一个支撑结构62和复数个平坦的遮盖件64。如图6和图6a所示,支撑结构62包含复数个支撑体66。每一个支撑件66都是细长的,并且延伸于第一端68和第二端70之间。每一个支撑件66在横截面都充分呈V形,在横向,有一个槽形部分72延伸于第一端68和第二端70之间。每一个支撑件66都有第一侧部74和第二侧部76。第一侧部74和第二侧部76是在槽形部分72的相反两端,并且从V形的上端横向地向外延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建筑组件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由波纹板形成,所述板具有一个侧部和一个横向部,板被弯曲90°以形成所述横向部,其中一个支撑件的所述横向部可叠放在另一支撑件的横向部上以形成一个具有彼此间隔的双侧部的支撑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AU 2004-6-15 2004903227;AU 2004-7-20 20049039761.一种建筑组件的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由波纹板形成,所述板具有一个侧部和一个横向部,板被弯曲90°以形成所述横向部,其中一个支撑件的所述横向部可叠放在另一支撑件的横向部上以形成一个具有彼此间隔的双侧部的支撑结构。2.一种建筑组件的支撑结构,所述支撑结构包括两个支撑件,每个支撑件具有一个沿纵向延展的侧部和一个横向部,其中两个支撑件的所述横向部的形状互补且至少部分彼此重叠以限制所述支撑件在至少一个方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第谷麦迪森克劳斯汉默斯特汉森
申请(专利权)人:三脚架组件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AU[澳大利亚]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