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8894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0: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其包括后模架,所述后模架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后模,所述后模的上表面开设有导轨槽,所述后模上设计有径向定位机构、行位轴向定位机构和顶出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有效解决了薄壁类包胶零件的注射包胶变形、错位的问题,极大降低了此类零件的实际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射成形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
技术介绍
模内包胶工艺,是将待包胶零件固定在包胶模具内,通过注射机将加热熔融态的塑胶瞬间注入模具并包裹零件表面,冷却固化后使零件外表面包覆一层特定厚度和外观效果的塑胶,该工艺广泛应用于金属、塑料和玻璃等材质的工业产品制备。待包胶零件在包胶模具内的定位直接影响到产品包胶质量,定位不准、不稳是导致漏胶、脱胶、段差和壁厚不匀的根本原因。包胶模具定位机构的设计作为模内包胶工艺的关键技术,不仅要遵循产品结构本身特点,还要合理规避受热软化变形、壁厚及尺寸波动等对定位的影响。专利公布号为CN105500626A的一种注射包胶模具及其限位机构和注射包胶方法,该限位机构设置在动模仁上,包括n个具有弹性的限位件,n》3;n个限位件的中心交于一交点,并且将以此交点为中心的圆周分成等份;注射包胶产品放置于n个限位件所围的区域内,n个限位件依靠弹力沿径向将注塑包胶产品顶住,从而将注塑包胶产品中心限位在所述的圆周的垂直中心线上,由此可以将产品准确放置在对应位置,解决注塑玻璃开裂、崩缺等问题。该专利不足之处在于仅有径向的限位功能,缺乏对产品轴向进行精确定位,且易使得薄壁类包胶零件受限位机构件的弹性压力而变形,该方法仅适用于实心或者大壁厚类产品。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了一种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以解决薄壁类复杂结构零件模内注塑包胶时定位不准、定位机构受力易变形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包括后模架(1),所述后模架(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后模(B),所述后模(B)的上表面开设有导轨槽(3),所述后模(B)上设计有径向定位机构、行位轴向定位机构和顶出机构。进一步地,所述的径向定位机构包括三个仿形活动块(14)、第二弹簧(15)、套筒(16)、固定块(6),所述仿形活动块(14)互呈120°对称分布,对称中心与套筒(16)轴心共线,每个仿形活动块(14)上设计有第二弹簧(15)与固定块(6)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5)总处于拉伸状态,三个仿形活动块(14)总有相互分离运动的趋势,每个仿形活动块(14)在套筒(16)内沿径向做有限行程运动,运动上限被套筒(16)内腔限制,所述固定块(6)的左侧设置有挤紧块(5)。更进一步地,仿形活动块(14)轴向截面呈不等厚的台阶状,径向最大截面外径等于套筒(16)内腔内径,径向非最大截面外径等于包胶零件(P)内腔内径;在弹力作用下,仿形活动块(14)分别被拉到行程上限并互相分离,分离时最大外径面与套筒(16)内腔完全贴合,当包胶零件(P)放置入套筒(16)时仿形活动块(14)同时指向轴心运动合拢,合拢时非最大外径面与包胶零件(P)内腔完全贴合。更进一步地,三个仿形活动块(14)合拢时心部所围圆周内径等于中心丝筒(12)外径,所述中心丝筒(12)的内部设置有顶针(13)。更进一步地,套筒(16)通过螺丝连接在固定块(6)上;套筒(16)内腔设计有三个U形槽(19),所述U形槽(19)互呈120°对称分布,对称中心与套筒(16)轴心共线,U形槽(19)与仿形活动块(14)一一对应且互为间隙配合关系。更进一步地,套筒(16)上设计有左右对称的两个直通槽(18),所述直通槽(18)长度方向垂直于套筒(16)轴心。进一步地,行位轴向定位机构包括铲基(2)、滑块(7),包胶型腔(8)和定位片(9);所述定位片(9)镶嵌并紧配在包胶型腔(8)内;包胶型腔(8)紧配于滑块(7)内;滑块(7)与铲基(2)通过螺钉(11)相连接;铲基(2)通过第一弹簧(10)与固定块(6)相连;铲基(2)依靠弹力带动滑块(7)、包胶型腔(8)和定位片(9)一起在行位槽(4)内沿行位方向往复运动。更进一步地,包胶型腔(8)的非包胶位置设计有用于装配定位片(9)的安装槽,该安装槽与定位片(9)为过盈配合;在分型面上设计有进胶口(17),所述进胶口(17)与包胶型腔(8)连通。更进一步地,从分型面上看定位片(9)高出包胶型腔(8),且定位片(9)与套筒(16)的直通槽(18)为间隙配合;行位合模时包胶型腔(8)与包胶零件(P)一起形成封闭空间,而定位片(9)在铲基(2)带动下沿行位运动方向插入套筒(16)通槽,并卡入包胶零件(P)的定位槽,令包胶零件(P)在轴向固定。有益效果:本技术有效解决了薄壁类包胶零件的注射包胶变形、错位的问题,极大降低了此类零件的实际生产过程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良率。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通过径向定位机构和行位轴向定位机构,从三个维度将包胶零件精确定位在模具中,确保了包胶零件的位置度。设计在行位轴向定位机构的定位片除了用于零件的轴向定位,还用于防止薄壁零件的注射包胶变形。行位合模时定位片对包胶零件施加向心力,径向定位机构的仿形活动块对包胶零件施加向离心力,二者合力矢量为零,有效避免了薄壁零件由于受定位机构的单向力而发生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含包胶零件的模内注塑模具的后模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具的后模定位机构和限位机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具的后模定位机构和限位机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具的后模限位机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具的套筒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模具的后模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薄壁类包胶零件及流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后模架、2铲基、3导轨槽、4行位槽、5挤紧块、6固定块、7滑块、8包胶型腔、9定位片、10第一弹簧、11螺钉、12中心丝筒、13顶针、14仿形活动块、15第二弹簧、16套筒、17进胶口、18直通槽、19U形槽、P包胶零件、B后模、G塑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至图7所示的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其后模B上设计有径向定位机构、行位轴向定位机构和顶出机构;所述的径向定位机构包括三个仿形活动块14、第二弹簧15、套筒16、固定块6,所述仿形活动块14互呈120°对称分布,对称中心与套筒16轴心共线,每个仿形活动块14上设计有第二弹簧15与固定块6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5总处于拉伸状态,三个仿形活动块14总有相互分离运动的趋势,每个仿形活动块14在套筒16内沿径向做有限行程运动,运动上限被套筒16内腔限制;所述仿形活动块14轴向截面呈不等厚的台阶状,径向最大截面外径等于套筒16内腔内径,径向非最大截面外径等于包胶零件P内腔内径;在弹力作用下,仿形活动块14分别被拉到行程上限并互相分离,分离时最大外径面与套筒16内腔完全贴合,当包胶零件P放置入套筒16时仿形活动块14同时指向轴心运动合拢,合拢时非最大外径面与包胶零件P内腔完全贴合;所述的三个仿形活动块14合拢时心部所围圆周内径等于中心丝筒12外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包括后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架(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后模(B),所述后模(B)的上表面开设有导轨槽(3),所述后模(B)上设计有径向定位机构、行位轴向定位机构和顶出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包括后模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模架(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后模(B),所述后模(B)的上表面开设有导轨槽(3),所述后模(B)上设计有径向定位机构、行位轴向定位机构和顶出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径向定位机构包括三个仿形活动块(14)、第二弹簧(15)、套筒(16)、固定块(6),所述仿形活动块(14)互呈120°对称分布,对称中心与套筒(16)轴心共线,每个仿形活动块(14)上设计有第二弹簧(15)与固定块(6)连接,所述第二弹簧(15)总处于拉伸状态,三个仿形活动块(14)总有相互分离运动的趋势,每个仿形活动块(14)在套筒(16)内沿径向做有限行程运动,运动上限被套筒(16)内腔限制,所述固定块(6)的左侧设置有挤紧块(5)。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仿形活动块(14)轴向截面呈不等厚的台阶状,径向最大截面外径等于套筒(16)内腔内径,径向非最大截面外径等于包胶零件(P)内腔内径;在弹力作用下,仿形活动块(14)分别被拉到行程上限并互相分离,分离时最大外径面与套筒(16)内腔完全贴合,当包胶零件(P)放置入套筒(16)时仿形活动块(14)同时指向轴心运动合拢,合拢时非最大外径面与包胶零件(P)内腔完全贴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其特征在于,三个仿形活动块(14)合拢时心部所围圆周内径等于中心丝筒(12)外径,所述中心丝筒(12)的内部设置有顶针(13)。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薄壁类零件的包胶模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志坚叶正云胡磊屈小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艾利门特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