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78885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0: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空气通路和位于冷却空气通路间隙之间的冷却水通路;包括若干个按阵列排布在模具内部独立的冷却空气通路,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包括主空气流道和分支空气流道,所述的主空气流道与进气口相连,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与出气口相连,所述的主空气流道与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相互垂直;包括一条所述的冷却水通路,所述的冷却水通路设置在模具内部,按S型方向设置在冷却空气通路的间隙中。通过对流的方式设置了多个作用于透气性材料的冷却空气通路,能够增加透气性材料冷却的均匀度并提升材料冷却效率。同时在模具中设置了冷却水通路,能过快速降低模具本身的温度达到降温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
本技术属于模具冷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
技术介绍
在制作高透气性材料的成型过程中,由于材料特性以及与面料结合之需求,因此需要对材料进行加热至200摄氏度,持压一阵后再放开。若此透气性材料于高温下不具备强度,一移动即散开,则需在模具内进行冷却,以确保产品之外观尺寸。目前对应之散热方式系利用模具本身温度,利用热接触方式进行散热。然而透气性材料之热传导系数并非极佳,产品中心热量不易透过热传导之方式散出,因此造成制程过于冗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所述的模具包括上下相连的底座和模面,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空气通路和位于冷却空气通路间隙之间的冷却水通路;包括若干个按阵列排布在模具内部独立的冷却空气通路,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包括主空气流道和分支空气流道,所述的主空气流道与进气口相连,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与出气口相连,所述的主空气流道与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相互垂直;包括一条所述的冷却水通路,所述的冷却水通路设置在模具内部,按S型方向设置在冷却空气通路的间隙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和所述的冷却水通路设置在模面的内部,所述的底座上设有与冷却空气通路或冷却水通路相通的空气进气口或进水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为U型结构,通过位于U型结构底端中央的进气孔连通空气进气口和主空气流道;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为从底端到模面直径逐级减小的空气通路,所述的出气口为针型出气口,与所述的U型结构相对应的设置在模面中。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对称的设置模具对称轴的两侧。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冷却水通路包括主流道和在模具的中心位置分流为两个不同方向的分流支路,所述的主流道分别与冷却水通路的进水口和出水口相通。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进水口和所述的出水口位于底座的同一侧的侧边上。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设置在冷却空气通路和冷却水通路之间的密封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利用对流的方式设置了多个作用于透气性材料的冷却空气通路,能够增加透气性材料冷却的均匀度并提升材料冷却效率。同时在模具中设置了冷却水通路,能够快速降低模具本身的温度达到降温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位于底座的冷却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位于模面的冷却系统的仰视图;图4为位于模面的冷却系统的剖视图其中:1-底座,2-模面,3-冷却空气通路,301-主空气流道,302-分支空气流道,311-空气进气口,312-出气口,313-进气孔,4-冷却水通路,401-主流道,402-分流支路,411-进水口,412-出水口,5-密封圈。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应用原理作详细的描述。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所述的模具包括上下相连的底座1和模面2,在位于每一侧的模具中设置了所需冷却材料的冷却系统。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空气通路3和位于冷却空气通路3间隙之间的冷却水通路4。由于模面2与高透气性材料直接接触,因此用于冷却的冷却空气通路3和所述的冷却水通路4的主要管路设置在模面2的内部,但在所述的底座1上设有与冷却空气通路3或冷却水通路4相通的空气进气口311或进水口411,以便进入大量的空气或冷却水。包括若干个按阵列排布在模具内部独立的冷却空气通路3,并且沿着模具所在的平面布置。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3包括主空气流道301和分支空气流道302,所述的主空气流道301与进气口311相连,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302与出气口312相连,所述的主空气流道301与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302相互垂直。同时从出气口射出用于冷却模具中间带冷却的高透气性材料的气体流出方向与模面所在的平面垂直。由于在模具的两侧都设置了冷却系统,当两侧的冷却空气同时作用于高透气性材料时,冷空气透过高透气性材料的孔隙中,通过空气对流带走热量,达到明显的降温效果。为了获得与模面垂直的出气口的冷却空气通路3,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3为U型结构,通过位于U型结构底端中央的进气孔313连通位于底座1中的空气进气口311和位于模面2中的主空气流道301。同时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302为从底端到模面2直径逐级减小的空气通路,所述的出气口312为针型出气口,与所述的U型结构相对应的设置在模面2中,使得从出气口312射出的气体能够快速的喷出并摄入透气材料空隙的内部从而对透气材料进行降温。在本技术中,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3以模具的中心轴为对称轴,对称的设置在模具的两侧。因此从模面2上可以看出中,在模面2的表面分布着众多的出气口312。由于采用了多个独立的冷却空气通路3,因此能够从对透气材料进行均匀的降温作用。由于成型过程以及降温过程中,透气材料与模具紧密接触,为了模具的温度对材料的降温速度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所述的模具中还设置了一条冷却水通路4,利用水的高比热容性对模具进行快速降温。所述的冷却水通路4设置在模具内部,按S型方向设置在冷却空气通路3的间隙中。所述的冷却水通路4包括主流道401和在模具的中心位置分流为两个不同方向的分流支路402,所述的主流道401分别与冷却水通路4的进水口411和出水口412相通。所述的进水口411和所述的出水口412位于底座1的同一侧的侧边上。保证了模具两侧降温的均匀性。所述的冷却水从位于底座1的进水口411进入模具中后流向模面2从而实现快速降温。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冷却空气通路3和冷却水通路4之间的密封圈5,同时所述的密封圈位于底座1与模面2的接触面。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所述的模具包括上下相连的底座(1)和模面(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空气通路(3)和位于冷却空气通路(3)间隙之间的冷却水通路(4);包括若干个按阵列排布在模具内部独立的冷却空气通路(3),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3)包括主空气流道(301)和分支空气流道(302),所述的主空气流道(301)与进气口(311)相连,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302)与出气口(312)相连,所述的主空气流道(301)与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302)相互垂直;包括一条所述的冷却水通路(4),所述的冷却水通路(4)设置在模具内部,按S型方向设置在冷却空气通路(3)的间隙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所述的模具包括上下相连的底座(1)和模面(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系统包括冷却空气通路(3)和位于冷却空气通路(3)间隙之间的冷却水通路(4);包括若干个按阵列排布在模具内部独立的冷却空气通路(3),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3)包括主空气流道(301)和分支空气流道(302),所述的主空气流道(301)与进气口(311)相连,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302)与出气口(312)相连,所述的主空气流道(301)与所述的分支空气流道(302)相互垂直;包括一条所述的冷却水通路(4),所述的冷却水通路(4)设置在模具内部,按S型方向设置在冷却空气通路(3)的间隙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空气通路(3)和所述的冷却水通路(4)设置在模面(2)的内部,所述的底座(1)上设有与冷却空气通路(3)或冷却水通路(4)相通的空气进气口(311)或进水口(4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透气性材料模具用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志林信良沈腾
申请(专利权)人:勋龙智造精密应用材料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